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湖南常德王姓家譜字輩

湖南常德王姓家譜字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3 07:09:24

湖南常德王姓家譜字輩(百家姓之王姓-常德)1

湖南常德王姓家譜字輩(百家姓之王姓-常德)2

常德周家店王氏

始遷祖鬥南公,原籍四川重慶府。宋德祐元年(1275)襲父爵,官指揮使,奉旨征讨張倪康三寇有功,帝命鎮守常澧,遂家于此。至1948年,共195人。祖祠設桃源永樂鄉。宗派:鬥錀澄萬國仕存彥道玉宗一大應朝士金運猷宣化樹德同紹前緒澤。

常德中淰村王氏

始遷祖公道公,元末自常德楊家灣遷此。1928年四修支譜。

常德後鄉牟家硚王氏

始遷祖弘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栗樹,從明洪武讨陳友諒,遷常德北關外太陽山沱潛雞頭村,子孫因以安業。祖祠在牟家橋。至1948年,共94人。宗派:仕木思朝應,尚之起開金。原派:世祚紹天長,安國際運昌,文明多英哲,維學啟賢良。續派:淳德鐘毓秀,奇才顯上邦,鴻猷家澤遠,順谟永傳芳。

常德後鄉六甲灣王氏

始遷祖惟仁、惟信,原籍江西吉水縣大栗樹,從明洪武讨陳友諒,徙于湖南常德太陽山沱潛鄉雞頭村,子孫蔔居于斯。祖祠設六甲灣。至1948年,共150人。族譜創修于清乾隆44年(1779),鹹豐4年(1854)、光緒31年(1905)續修。派語:文運方開泰,家邦久治甯,富延嗣克永,善士化朝廷。

常德後鄉王家障王氏

始遷祖槐福、槐祿,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栗樹,明永樂2年(1404)同遷湖南常德武邑張家橋。祿公轉徙馬援山,厥後以障垸新淤,歲獲大利,其子孫再同遷王家障。至1948年,共183人。福公房原派:槐植祖公傳,淳良道學綿,仕之人文啟,克昌德必先。祿公房原派:槐植祖公傳,淳良道學綿,國正天心順,官清德必先。續派:家庭敦孝友,永遠昭名賢,開誠延世澤,藏修廣心田。

常德前、後河淨弓堰、龜山、龍灣頭王氏

始遷祖慶公,原籍江西吉安吉水縣,明永樂2年(1404)偕弟亨公奉旨來常。慶公居永巷街,繼遷前河龍灣頭,後徙仁豐裡沙石港。亨公落業武陵後鄉趙塘村杉木橋龜山下。至1948年,共2120人。宗祠設龜山。宗派:長茂(秉義)當培本,詩書乃毓賢,顯名逢盛世,立志在英年。

常德王氏

始遷祖壽清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明永樂2年(1404)遷湖南,落業常德府北,生子四:珍、禮、德、伯。禮、德二公居大龍陂、王家橋、茶垣等處,珍公遷萬金障高甫堰及慈利風樹塔,惟伯公子孫傳十餘世而斬。宗祠設大龍陂。至1948年,共815人。宗派:大尚世政良,汝載善為昌,立本敦仁厚,道生裕盛芳,培植光先代,儒林紹書香。

湖南常德王姓家譜字輩(百家姓之王姓-常德)3

常德馬鞍鋪王氏

始遷祖福友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明永樂2年(1404)遷居于常德馬鞍山。至1948年,僅60人。派語:維曰天心正,萬邦命運昌,文官開學士,大道啟元良。

常德後鄉貴家坪王氏

始遷祖紀、綱、綜三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明永樂2年(1404)同遷湖南常德府武陵縣同古村,落業貴家坪。二房六世蓁公遷大藏寺麓張家沖,三房八世鴻公、新二房鹦公同遷十裡鋪南坪崗。宗祠設于貴家坪,至1948年,共200人。宗派:聖朝天子,德化萬方,光明有道,永嗣宏昌。

常德大官堤王氏

始遷祖惟聖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拖船埠大樟樹,明永樂2年(1404)率子志一來楚,居常德武陵,旋遷官堤。祖祠在周家店中街,至1948年,共266人。宗派:惟志肇鳳,永遠朝廷,用國之宗,文學為運,孝友澤長,詩書承祖德,甲第及蘭芳。

常德東江王氏

始遷祖惟賢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拖船埠大樟樹,明永樂2年(1404)父子兄弟來楚。學、文二公落業澧陽;公同季子立公、厥弟聖公轉徙常德武陵陽城村,聖公旋遷廣德落業官堤;志道、志德、志仁三公系澧陽庠生,有落業長嶺崗者即其苗裔。宗祠在土地鋪,至1948年,共120人。東江宗派:廷興賢啟之仁宗,槐林光文士澤長,詩書燕翼昭來遠,有道傳家萬世芳。陽城宗派:惟志原世玉,水廷興之卿,道學應國昌,人文肇帝邦。

常德鎮德橋王家栗山王氏

遠祖原籍豫章,明永樂年間遷常東馬耳山,因栗樹甚多,名曰王家栗山,子孫世居于斯。遠祖名諱難稽,斷自聘三公始,公清乾隆州庠生。至1948年,共192人。宗派:方正永先澤,丕振紹克昌,文章隆盛德,道學自名揚。

湖南常德王姓家譜字輩(百家姓之王姓-常德)4

常德貴湖、樊陂、渡口、漢壽中窖王氏

始祖上昭公,子已靖,原籍江西。已靖生思政、思教、思淩、思贊四子,明正統年間四公皆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遷常德,政公蔔居貴湖,淩公蔔居樊陂,贊公蔔居渡口,教公蔔居漢壽中窖。祖祠在周土鄉六保,至1948年,共2120人。派語:上已思旭昇遠,玄國德臣正道,家邦方其昌,朝錫啟文光,作述宜時用,運開化良長。

常德後鄉土橋湖王氏

始祖定山公,字鎮峰,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于明宏治辦軍來楚,落業常郡,傳三世瑚公百戶遷澧州;玺公逸士遷辰州;铎公世居常德,為武龍分遷祖,傳至四世祖操江禦史仲儀,生子四:化、德、靖、殷,今環居土橋湖者多屬四公苗裔。至1948年,共184人。宗派:人文啟世盛,祖澤萬年芳。

常德封火王氏

始遷祖世科公,随父宦遊湖北鄖陽,父殁于官,後避張獻忠亂攜仆從由安陸奔武昌,走巴陵,至澧州清化驿龜山鋪等處,乃蔔居于武陵北關外,即今封火王姓現居地。祖祠在封火王家。至1948年,共310人。宗派:世道家先大,王朝盛德成,以傳華國彥,廣繼永文明。

常德後河王南山王氏

始遷祖肇元公,字仲連,号鎮湘,原籍江西吉水縣大樟樹土地拖船埠,實授衡山縣教谕,旋升常德太守。因明世兵燹,遂遷于武邑鄉村落業,至1948年,共150人,祖祠在王南山。宗派:友廷清子國,家大志學朝,用昌明英華。續派:英華傳盛代,繼起本賢良,祖德贻芳遠,槐蔭秀發長。

常德後鄉張家橋王氏

始遷祖仲清公,字九河,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職授南京工部侍郎,明季遷居常德武陵,生子三:可大、可會、可行,今居張家橋者皆大公子孫;徙居漸水橋萬金障者皆會公子孫;而行公子孫蔔居于汎洲。至1948年,張家橋有215人。宗派:仕之人文起,克昌德必先,家庭敦孝友,永遠昭名賢。

常德後鄉鎮德橋、江家橋王氏

始遷祖廣勝公,字南陽,原籍江西,遷徙常德,由軍門提督緻仕歸田,落業鎮德橋。至1948年,共120人。宗派:廣木本向點定登文朝王,大開道學丕宗功化育長。

常德後鄉野吉廟王氏

始遷祖德有公,由江西遷常德,蔔居鎮德橋。傳二世積盛、積昌、積财三公,積盛遷湖北施南,積昌、積财子孫世居于此。至1948年,共152人。宗派:德積蘭桂芳,善施永共昌,正大光明世,宗功化育長。

湖南常德王姓家譜字輩(百家姓之王姓-常德)5

常德、漢壽王氏

譜稱系出三槐,宋末時偉公由江西安福高峰柏下遷居吉安府吉水縣仁壽鄉歸仙裡黃師保六都橫溪。至明洪武31年(1398),太祖憫常德遺孑零丁,艱于服役,命下吉安等府遴選钜族析丁居住,族人多逃。八世祖繼真公乃慨然與裡胥詣縣,宰壯其志,命為十長,率衆即行,蔔居武陵縣牛橋,又召弟貴真同來創業,共為牛橋始祖。正統6年(1441)兄弟出粟二萬二千石助赈,聖谕旌獎。從兄福真至而複歸,子槐筠、槐嵩,定居武陵縣黃塘嶺,為黃塘始祖。又有原居道公于元順帝時建基武陵縣之中淰村楊家灣,子明真、昌真遷龍陽縣(今漢壽),明真為鶴齒山始祖,昌真為欄沖始祖。族譜以明宣德10年(1435)福房創修為始修,以1948年福、繼、貴、道聯譜為八修,1997年福、繼、貴、明、昌五房聯譜。原派:真槐鼎明單廷紹臣良一大學者。續派:治心宗孔孟,運用在文章。新派:采用王文韶五行派語。"章"字後接"烈"字。五行派字:錫丞本煥先,鐘汝植烈起,钊澤材灼培,鋐法樹炤基,錦滿榮秋在,錄源楚勳均,鑒清權耀重,铨治樂熙坤,鎬洛槐笃睦,欽浚極為型,镕潤果然者,镫澈集炬城。

漢壽軍山總冷水村王氏

始祖和忠公,居江西吉水鵝頸坵。四傳至仁壽,子三,道元、道仁二公均居梓裡未出;道重公于明永樂2年(1404)奉檄來湘,蔔居漢壽軍山總冷水村。兩世單傳至允享公生有四子:懷德、懷安、懷楚、懷樂,衍為四房。樂公仍居冷水村,德、安二公徙于西村蓮花形,楚公移居西村福塘。清道光30年(1850)始修族譜,光緒24年(1898)、1924年、1947年續修。老派語:道德允懷,朝崇運泰,順宇榮華啟,孔孟詩書定。新派語:文昌光漢業,世澤永開明,孝友家聲振,英才慶治平。

安鄉王家灣王氏

始遷祖能鳳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廬陵縣,明選西蜀馬湖府同知,旋改組,與同支議公後裔子藝公聯宗,子藝公派屬三世祖,原系江西吉安府安福縣 。祖祠在王家灣,至1948年共1250人。宗派:先代垂芳澤,勳名永遠登,詩書超盛祚,萬載有賢能。

安鄉花林崗王氏

始遷祖友端、友仁二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明末清初宦遊湖南,落業安邑花林崗。至1948年,人口720人,祖祠在花林崗。宗派:友淮仲玫,支家九維,孫承宗代,汝用明章,任重道遠,蘭桂騰芳。

澧縣唐家峪王氏

始祖克建公,宋都尉護,原籍河南汝甯府汝陽縣。子二:宣議、宣诰,由宋南渡遷杭。宣議授訓于蒲,宣诰随兄來蒲,遂家于蒲圻南門,诰公僅三傳而止,今所存者皆議公之裔。越數世之傳公生三子:良撰、良技、良扶,自蒲圻徙石門。而良撰、良技又徙于澧州唐家峪。祖祠設唐家峪。至1948年,全族人口277人。宗派:傳祚之良,國士明昌,正學啟世,大道安邦。

澧縣新堰垭王氏

始祖斌公,字惟暹,元時江西高士,後因陳友諒之亂,乃偕弟淵、美遊學三湘,潛蹤衡嶽。美公從湖廣平章楊璟南征廣西,淵公就業湘潭之仙崗沖,斌公蔔居益陽,遂為益陽之望族。斌公生子英貴,英貴生震、浒、文、武、清、渌、廉七子,稱為七房。震裔至九世先禮,遷居湖北施南建始縣馀金壩,甫及一傳而祖德、祖富移還湖南澧西東門口嵩祝橋新堰垭,即今之雙桐、涔元等鄉境内。祖祠設益陽。宗派:英孝必友思,繼志承先祖,孔孟永能遵,啟佑光三楚,仁厚傳家道,忠貞報世主,笃守太和風,芳名播萬古。

澧縣犀望堰王氏

始祖武略将軍琥公,叔祖斌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栗樹。元末明初以征讨有功宦遊來澧,遂家于金牛池。至八世士賢,遷居澧西犀望堰,厥後分徙白塘堰、榮家河、乾溪灘、和同鋪及宜昌府鶴峰等處,至1948年,全族人口178人。派語:遇澤啟文明,逢恩自耀榮,敬師崇道學,華國振家聲,繼述前光迪,恢宏祖業承,德修徵必大,忠厚定其興,佐治功應盛,希賢本可敦,禮循昭正典,樂作會元音,永念書開室,全培樹在庭,嗣昌延遠兆,務守有傳經。

澧縣白米垱、靛王家灣王氏

始遷祖唐、春二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明永樂2年(1404)均以千戶之職帥師來澧,唐公屯于白米垱,春公屯于大圍垸,厥後亂平,遂各就所屯而蔔居。彼此往來累世無間。至1948年,白米垱120人,靛王家灣135人。宗派:勝尚國登士,宗承永遠傳,志學生芳采,崇德大文元,世業觀光盛,家修獻舉全,居室孝為本,立朝忠必先,秉禮應昌祚,安仁可紹矣。

湖南常德王姓家譜字輩(百家姓之王姓-常德)6

澧縣禦史橋八王家王氏

始祖春公,原籍湖北應山縣馬坪港,明洪武起義随禦駕親征,積功任正千戶職,诰封武毅将軍,明洪武22年(1389)同李、楊、王三姓垛籍九溪衛,把守邊隘。二世茂公生子三:現、瓒、環,子孫分析澧縣、石門、慈利,河北鶴峰縣、恩施縣,四川等地。五世儒公捐基于祠堂灣修建祖祠。至1948年,全族人口2萬餘人。宗派:大廷良繼學,之士國朝,宏運萬振,世業作承,道德光華。

澧縣袱坵坪王氏

始遷祖永福公,原籍江西吉水縣,明洪武2年(1369)偕伯仲祿、位、名、壽四公奉旨遷移,遍曆澧西,至袱坵坪,見雲山高拱,涔水映帶,遂家于此。祿位名壽四公失考,福公越九傳至積中,登進士第。至1948年,全族人口5600人。祖祠在袱坵坪。派語:永遜子衡(清)志,王勝興應家(學廷世承),國太(來澤)之孫士,定受恩與錫。續派:立本惟孝友,登朝選忠良,義厚懷先德,敷榮兆克昌。

澧縣王家塌王氏

始遷祖永福公,原籍河南開封歸德州虞城縣,明成化遷澧蔔居王家塌。四傳萬興公,生四子:聰、愈、殷、懋。愈公遷大堰閣,殷公徙江公橋,聰、懋二公安守先業仍居舊址。至1948年,王家塌有310人。宗派:永仲钊萬愈,應爵之國世,遇士學宏宗,守正自登廷。

澧縣大市橋王氏

始遷祖辛一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十八都大堰邊皂角樹,元仁宗時仕楚,贈奉直大夫,避英宗亂,挂冠居澧州丁公橋,配張氏,生子受卿。子孫椒衍,徙居大市橋。祖祠設大市橋。至1948年,全族人口5008人。宗派:世崇鴻業兆,道水大觀聯,振運懷先澤,鐘芳繼盛傳。

澧縣王家大堰王氏

始祖辛一公,原籍江西,明末遷安鄉梁公崗。二世廷鳳,三世璠又遷湖北石首雷擊埠。四世成才,于清康熙時始徙居澧南十裡坪鄢家灣等處。祖祠設道溪鄉王家大堰。至1948年,共57人。派語:上大光明克,學宗紹祖先,文運開國選,詩書啟後賢。

澧縣三條嶺王氏

始祖覃友仁公,祖籍陝西漢中府南鄭縣,以都督奉征來石門,遂家于添坪。再傳至彥才,遷澧,散居覃家廟、南高廟等處。又閱數傳至登賢,憫嶽翁王維奇公無嗣,以一身兼承二姓宗祧。至1948年,共209人。派語:世繼宗光祚,家聲慶遠長,文章遵正道,事業佐明堂,定國忠谟顯,安民厚澤揚,億年常輔治,百代普聯芳。

澧縣裴家堰、臨澧陽明溪、九姊妹堆王氏

遠祖憬公,字秀川,明永樂年間自江西落籍湖南澧陽西隅裡湖田廟官陂堰。友紀、友綱自江西落籍入澧陽明溪。伏英、桂英自江西落業臨澧九姊妹堆。一金、一銀自江西落籍澧縣轉徙拜塌嘴。四支聯譜。祖祠在裴家堰。至1948年,共395人。宗派:憲章善化,康濟兆民,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基緒丕振,睿哲維新。

澧縣玉皇閣王氏

始遷祖勝剛公,原籍衡陽,明洪武2年(1369)遷澧蔔居玉皇閣。子孫分居三元墩、萬華寺、花園嘴等地。祖祠設玉皇閣。至1948年,共410人。宗派:朝承家士祖,宗德傳文昌。續派:學守崇明訓,修齊制義方,治功昭遠定,道化協平章,廣大培生厚,忠賢繼祚長。

湖南常德王姓家譜字輩(百家姓之王姓-常德)7

澧縣周家廟王氏

始祖思敬公,原籍湖北公安縣。數傳遷楚南,蔔居澧州之龍鳳山古城堤。祖祠設周家廟。至1948年,共32人。宗派:思士相日,大世啟良。新派:宏仁開業永,盛德肇基長,孝友承宗澤,詩書繼祖芳。

澧縣毛裡湖桃林東王氏

始遷祖世鳌、世榮二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于明末清初遷澧北,旋遷毛裡湖桃林東。榮公生冕公,今散居于彙口及安鄉尖刀嘴、康興垸、石首六波、公安喻和垸者皆其子孫。至1948年,共有120人。宗派:執元士世,本紹廷永,遠宗孔孟,長懷修省,祖澤綿延,家聲丕振,正大光明,子孫蕃衍。

澧縣打鼓堆、新店鋪王氏

始遷祖潤公,明永樂間由順天府涿州遷澧,越五傳,始分六房,迄清初兵燹,惟居澧屬新店鋪、打鼓堆及臨澧太浮山數支未紊,其餘遷四川、湖北、陝西諸地。祖祠設打鼓堆。至1948年,共820人。宗派:傳家宜敦本,永世在循良,有克承前志,自能錫汝光,鴻章開景遠,修德啟隆昌,必用培心遠,其中繼美長,登明惟秉正,廣取應懷方,相國慶元盛,逢天保太康,詩書垂世表,孝友作倫常,立進名經選,連昭玉殿香,和宗延祖澤,顯愛報高堂,奉守贻謀久,同觀裕後祥。

澧縣柏楊灣王氏

始祖文葵公,原籍湖北觀音港林家垱。傳至宏樸、宏榜兄弟相率來澧。厥後樸之四代孫祖祯、祖祥,榜之四代孫祖堯、祖舜兄弟四人又不知何年棄澧遷湖北、巴東,惟祖堯之禋祀已絕,而祯、祥、舜旋以洪楊之亂仍歸故裡。至1948年,共62人。宗派:安樹祖德昌,一家孝友長,佑啟國民興,忠臣定帝邦。

澧縣白塘堰王氏

先祖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自明洪武2年(1369)被兵逃散,三先祖應榮、應亨、應選,選公承禋祀于本籍,榮、亨二公齊奔澹津來至澧西白塘堰,離城二十餘裡,子孫安居于斯。祖祠在白塘堰。至1948年,共150人。宗派:應之啟有宏,登文盛德大業。新派:先興安祖傳,宗功定國章,開科吉慶美,朗照三槐堂,亨運耀振彩,世守永言昌,博厚高明遠,丕顯家聲揚。

澧縣紙王河王氏

遷湘始祖信公,明永樂2年(1404)由山東武定府海豐縣宦遊常德。二世英、雄二公,雄公繼外家紙氏,嗣襲蔭常德衛指揮使。至三世懷瑜,乃複姓還職,由常遷澧,生子五:宗、祖、福、德、寶,迄今稱為五大門。祖祠設澧城棚廠街。至1948年,共420人。宗派:為國世大,孫應永昌,亦毓才德,廷選賢良,名位榮盛,經濟顯揚,光照東省,聲振南方,克紹先緒,愈遠發祥。

湖南常德王姓家譜字輩(百家姓之王姓-常德)8

澧縣王家崗王氏

始遷祖鳳堯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栗樹,于明正統遷澧州東廂村。後明季兵燹,九世祖可泰徙城南襄陽街,可卿徙澧東王家崗。至十一世美、聖二公徙澹津單家拐劉公橋。十五世绶公同胞照、進二公,一徙澹津雙濟橋,一徙洋湖口,子孫世居。至1948年,共127人。派語:正大光先業,守經紹祖德,鴻文永興啟,忠孝振家國。

澧縣王家峪王氏

始遷祖登甲、登魁、登榜、登科四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佑神觀宏鶴山白鹭灣黃诽港。于明萬曆間遷湘。登甲生子二:明、鎮,明公分析和尚洞,鎮公分居王家峪,修建祖祠于玉皇庵台東南裡許,後被蟻毀壞,複遷于白家峪鳳形地。至1948年,共113人。宗派:志大廷有應,學國文宗承,尚則思丕振,士表永昌興。

澧縣白水港王氏

始祖自輔公,原籍江西南昌,數傳遷湖北江陵,徙石首,因洪水汜濫,于湖南臨澧合口下之三元口登岸,落業于澧縣之白水港。至1948年,共62人。宗派:自繼向漢士,登昌正大宗,如宜光道德,永岸啟先宏。

澧縣渡口王家 王氏

始祖華兖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生子三:朝雄、恩明、朝觐。長朝雄于明永樂2年(1404)勅封湖南總督巡查各府州縣,時同三弟朝觐、妹丈胡靜宦遊澧城,遂落籍于澧南黑山灣九根松彭山廟王林坪。華兖公仍安故裡,至景泰初,因次子恩明為澧州牧,迎養澧署,卒葬澧城西北柘林山,恩明遂近茔作室,子孫俱家于澧。祖祠設白雲鄉四保。至1948年,共1620人。宗派:德教及九有(遠),世(慶)祚延錫光,治化崇忠厚,經文守典章,懷仁心廣大,志道業榮昌,宜室徵定保,安邦永紹芳。

澧縣袁家閘王氏

始遷祖珪公,文林郎,原籍江西南昌縣。明末清初遷澧州東門外,後徙居涔河大栗樹。祖祠設袁家閘。至1948年,共130人。派語:廷良尚道祿,啟寬家之志,儒士應宏遠,學敏宗德大,裕國承昌運,光祖獻世敦,丕振槐芳茂,先澤有馀慶。

澧縣大新鄉古經堂王氏

始遷祖瑚,由湖北監利遷澧,蔔居白塘堰之古經堂。至1948年,共68人。宗派:榮廷之則大,應遠本世宗,士承光邦輝,家學耀福龍。

澧縣柘茨籠王氏

始遷祖暄、銮,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明初,暄公以指揮使偕銮公征九溪蠻,蠻平落業慈利十三都,繼遷澧州,暄公子孫居澧西柘茨籠;銮公子孫居安福縣(今臨澧縣)北白崖寺。祖祠設漢景鄉拖鍬堰。至1948年,共809人。宗派:士應昌宏成,志業登榮盛,學者能如之,作述自光明,邦家欽其道,天命永維新,芳聲傳久遠,子孫乃尚進。

澧縣珠伏峪王氏

始遷祖志富公,原籍江西吉水,明洪武15年(1382)來澧,家于西山。維時大亂甫定,立草為标,初蔔觀音寺,再徙珠伏峪。三世單傳至世斌,生子四:珍、琇、魁、權,珍公傳世不遠,琇公當身即止,今所傳者皆魁、權兩公之子孫。至1948年,共779人。宗派:志安永文單,大繼甫登之,福壽康甯遠,贻謀世業滋,在國本忠貞,傳家廣孝思,詩書繩祖武,禮樂象天儀,先聲長丕振,芳澤延緝熙,英明逢昌運,佑啟萬年基。

澧縣東嶽寺王氏

始祖輿公,自江西吉安府小合寺大樟樹遷嶽,二世祖正倫由嶽徙澧南打岩廠,三世國興遷澧城棚廠街八角井華市坊,四世興仁遷城外桐山裡陰溪溝。至有桂公始徙澧西東嶽寺,祖祠設東嶽寺。至1948年,共150人。派語:士宗顯明世,永遠祖德先,朝錫鴻承在,爾福培自慶,維以志能守,芳祚克長延,庭開光昌運,家乘萬載傳。

澧縣泉垱溝王氏

始祖清公,原籍江西,遷湖北江陵縣馬家寨。越數傳至師望,旋徙湖南澧西天供山泉垱溝。子孫繁衍,至1948年,共110人。祖祠設天供山下。派語:永玉奎言,國仁師系,年木生光,家兆大昌,英才毓秀,賢俊肇祥,詩書澤遠,德禮慶長,培植敦厚,輔翼諄良,功宗業廣,學修行芳,榮應鳳诰,寵錫龍章,佑啟鹹正,永保安康。

澧縣翊武鎮襄陽街王氏

始遷祖理公,原籍江西,明洪武朝以武職從征湖廣永定衛等處,厥後由永定衛下屯澧陽北隅村十裡坪王家大堰。至1948年,共80人。派語:開業原崇德,诒謀在存仁,綿遠千世煥,燕翼萬年新。

澧縣槐市王氏

始遷祖銀和,原籍湖北荊州監利縣蓮台河王家台,後遷湖南澧縣王家廠。至1948年,共360人。宗祠在湖北監利。宗派:銀士廷正登,玉克修其志。

澧縣江灣王氏

元末先祖鎮海将軍由江西隐居湖北蒲邑池江團西涼山,明洪武年間因西涼山伴水太近,寇盜日侵,複徙居池口,後又拓地于安豐九甲。鎮海将軍曾孫文龍長子子仁遷居湖南嶽州澧州等處。至1948年,共110人。宗派:正大述前緒,光明紹朝儀,祖澤良開遠,心傳世代裔。

澧縣太清山王氏

始遷祖源公兄弟二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栗樹。明洪武2年(1369)遷居澧西西隅裡官陂堰玉皇廟。祖祠在太清山。至1948年,共150人。宗派:士大生榮昌,儒家耀祖先,朝清文定國,世泰武安邦,君恩崇孔訓,盛德顯忠良,欽命傳三楚,繼槐永發祥。新派:國宗士學,家祚景明,文德贻遠,武功懋成。

澧縣花園橋王氏

始遷祖福元,明洪武時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遷澧,落業花園橋,子一:士美。祖祠設花園橋。至1948年,共160人。派語:福士大廷,國啟之祚,永朝宏文,傳家作度,道德克明,治安可務,先訓世承,子孫光裕。

澧縣衙前寺王氏

始遷祖守成,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明洪武2年(1369)遷武昌安陸府沔陽衛景陵縣官城村,至23年(1390)自湖北來澧,居澧西衙前寺。至1948年,已傳20餘代,共120人。祖祠設衙前寺。舊派:思光宗祖德忠孝。新派:為子習禮義,與世振紀綱,政治臣相用,文學聖賢尚,修福壽必大,作善名自揚,統緒紹永遠,門祚兆祯祥。

澧縣王官峪王氏

始遷祖開萬,字公啟,明诰授儒林郎,本屈姓,原籍江陵,明中葉遷澧陽,生子三:瑄、琢、琏。王氏舅智遠無嗣,生三女,分配之,遂以女啟血統,受王氏遺産為王氏。後瑄公子文貢,明嘉靖舉人,曆任定海宛平知縣,受廣東知府,轉升雲南迤東道。琢、琏二公皆顯,裡人稱之,謂其地為王官峪。至1948年,共1524人。派語:中朝興盛典,華國維經章,紹祖恢先緒,承宗迪前光,裕後徵德澤,敦本重倫常,孝友傳家遠,詩書繼世長,蕙佩三闾潔,蘭滋九畹香,人才輝鳳閣,相業懋槐堂,上溯高陽系,忠誠奕祀芳。

湖南常德王姓家譜字輩(百家姓之王姓-常德)9

澧縣二虎垱王氏 先世原籍江西南昌,後徙湖北江陵。迨至祚公,水湧江陵,舉族雲散,有遷四川巫山、巴東者,有遷吉水、大庸、石首者。祚亦率才公赴德安應城,曆年未久,又偕節公來澧西,家于臨澧合口,後注籍九中裡五區。才公生國珍、國玉,玉公生宏鑒、宏珊二公,一住四川,一徙貴州銅仁。獨鑒公居此,而開楦、樑、相三大房。祖祠在禦史橋南。至1948年,二虎垱82人。派語:節貫昴祖,啟之化行,孔德國昌,文運家邦,敬天欽民,守忠懷良,型仁興讓,麟鳳呈祥,世濟其美,丕振槐堂,德澤綿遠,子孫永芳。澧縣千工峪王氏 始遷祖思忠,原籍江西南昌府大栗樹,明洪武12年(1379)遷湖北安陸府京山縣,永樂2年(1404)再遷澧縣北關外三十五裡千工堰。三世文智生六子,長、四、五房徙新安合口,二、三房住老祠左右,一房出繼蔡姓為嗣,瓜綿椒衍,或遷宜沙,或散湖北施南、松滋、安鄉、公安等縣。祖祠在夢溪鄉八保。至1948年,共810人。派語:思金文山(玉)庭,夢好嘉為命,孫水世聖朝。續派:祖訓彰萬代,明德承中和,文學宗先正。澧縣鎖市鋪王氏 始祖維摩,原籍山東青州府壽光縣銀杏村,二世梓,曆任石首。迨六世安仁遷澧陽鎖市鋪。後裔分居張天堰、陳家垱及慈利桃林東張公垱。祖祠在澧城州後街。至1948年,共450人。派語:祖德傳芳,福履步揚,修成經志,毓子迪光,道希孔孟,學在文章,善以懋永,家業隆昌,丕振後昆,世開其祥。

澧縣複勝寨王氏

始遷祖祿公,原籍江西,後徙居澧西,厥後分遷石北信塊區穿山河。祖祠落于樂仁鄉王家灣。至1948年,共110人。派語:承應自士,大學中庸,廷樹永佩,光啟有宗,書澤繼家,世秀遠宏,克紹先緒,煥耀遵崇,君思丕振,帝祚昌隆,禮樂廣治,仁義攸同,聖經賢傳,儒業孔孟,正贻典則,文武顯聰。

澧縣大山坡王氏

先世肇迹太原,宋南渡來澧,家于南門,厥後蔔遷楓林。始祖亮,傳至六世裕翁,子二:文忠、文啟。啟出繼軍牧外祖張嗣。人丁蕃衍,分為七門。宗祠二所,坐落楓林鄉大山坡。至1948年,共750人。宗派:運永宜從學,天心與象賢,明經承先志,世遠丕家傳,鴻文敦國寶,紹緒克光前,修齊士之本,作述蔔萬年。

湖南常德王姓家譜字輩(百家姓之王姓-常德)10

澧縣王氏祠王氏

始遷祖才清,字天成,元季授澧州軍民司指揮使,自雲南臨安府建水縣來澧,蔔居東鄉軍牧裡。單傳五代至仲洲,生子三:大道、大本、大勝,道公之後有遷沅江者;本公之後有遷澧東北十迴港者;而勝公則全遷十裡坪雞公垱。祖祠設三洲鄉二保。至1948年,共350人。舊派:秉世朝永興,志定傳于家,孝友恢先緒,文章啟國華。新派:孝友恢先緒,忠信啟後昆,詩書敦倫紀,文章冠鮮英。

澧縣王家垣王氏

始祖太清,原籍澧陽郡,蔔居楚江村,子啟登。該支尊應浩為始遷祖。祖祠設于三竹園。至1948年,共90人。宗派:之尚祖士經,正遠萬元興,洪大葉宗先,承學振高明,朝順應定國,光兆永安邦。

澧縣王家山、彙口、龍潭口,臨澧白岩寺王氏

始遷祖景芳、永清、聰、太榮,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栗樹,于明代先後來澧。發迹于白岩寺者,為元房景芳公;繁衍東關門,支分于王家山者為亨房永清公;綿延于鄧家灘靈閣湖者為利房聰公;而貞房太榮公子孫蕃蕪于栗樹嘴,轉徙于彙口。惟以遷徙不一,居處各殊,且以前宗派不無異同,計自承、谟、丕、顯等派以後,始歸劃一,于是以景芳公為提綱開祖,永清、聰公為四世祖,而太榮為五世祖。祖祠設白岩寺。至1948年,白岩寺62人,王家山100人,龍潭口、彙口共520人。宗派:承谟丕顯,用光治化,素學以展,超萃冠群,時為帝簡,馨香奕潤,先德明遠,子孫克紹,遵章崇本,義合乾坤,理執訓典,振武修文,錦榮端冕,論道經邦,河清海宴。

澧縣易家橋王氏

始遷祖罡公,本戴姓,原籍江西吉安府,于明初遷澧,子添玨以甥繼舅入贅王姓,子孫蕃衍,簪纓不絕,于易家橋建有戴王祖祠,以示兩不忘本。至1948年,共158人。派語:必仲應添春,朝廷勝有君,仕方永光大,錫澤世鴻承,作述林上鳳,啟紹金玉鳴。

澧縣周公渡王氏

始遷祖綱公,原籍江西南昌,由南昌而武昌,至明初始遷澧陽,落籍楓村、夜鶴、魏家、北民垸等處,生子七,長臣、次折、六銮仍居澧陽,三清、四富、五貴由澧陽遷四川重慶府銅梁縣三姊妹土地,再遷湖北宜昌長陽縣、磨市山坪、長樂縣清水堰枚二沖數處。祖祠在周公渡。至1948年,共420人。宗派:經國維鴻紹祖業,傳家以書禮文章。

澧縣渡口王氏

始遷祖必敬,字端莊(一作臨莊),祖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栗樹,于明建文3年(1401)宦遊湖南茶陵州,弟必玉、必富俱雅愛湖南,故均無回籍意,必玉即居茶陵,必富暫居龍陽,必敬旋聞澧州為荊南第一名州,夙号神仙窟宅,至永樂2年(1404)泛舟遊澧,泊桃林東,落家于塌木橋旁,以桃林名裡。至1948年,共1008人。宗派:必以祯祥,國大金峰,尚先應孫,志宗孔孟,傳家有道,修德維常,克紹先緒,永保元良,文學盛起,聲華遠揚,禮法遵守,表正模方。

澧縣八裡河、保甯橋、青甯寺王氏

始祖麟公,原籍金陵,明成祖遷燕,随駕移居順天府武清縣,嗣後奉旨征苗有功,職封指揮,坐鎮湖南慈利九溪衛,遂家于此,其裔忠、佑、寬公均職襲将軍,傳至誠、亨、柳三公,誠世居九溪衛,亨遷居澧縣八裡河,柳移居青甯寺,稱三大支。祖祠設青甯寺。至1948年,保甯橋有352人。原宗派:尚爾聘治,孫極名絲,世澤昌隆,正啟燕贻。續宗派:宗功丕顯,奕葉芬芳,涵育潤遠,槐蔭愈香,來哲繼興,循守典章,恢宏先業,蔚為國光。

澧縣大堰垱王氏

先世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傳至旻、鼎,于明季來澧,蔔居大堰垱河北王家台。祖祠設王家台。至1948年,傳20餘世,共650人。宗派:國正天永清,朝安世大定,君相宏遠谟,士儒際昌亨,文明昭百載,書經紹千聖,光先宜崇德,順祖方為榮。

澧縣王家灣、晏家峪王氏

始祖如山,原籍金陵,自十世祖一昌肇遷荊楚江陵,繼徙澧西,子孫散處湖北長樂梅坪、石門太清山,澧縣張順橋、斷口、閘口、盧家橋等處。祖祠在晏家峪。至1948年,遞傳20餘代,共732人。宗派:山水孫文金仲木守王一三德家廷作文啟宗為學昌士。續派:明良之時,定國以道,崇尚先訓,大志克宏。再續:祖有毓前慶,慈必多祯祥,振立緒久遠,詩書永膺芳,履正宜高顯,玉美自觀光,晉升希聯太,安謙可複長,功烈能繩武,紹興理成章,開繼恩澤廣,登賢耀君邦。

澧縣龔家灣王氏

始遷祖國賢,明代始居于澧州關山楊正崗爛泥堰。至1948年,共124人。宗派:國文成祚朝邦作大宏克。續派:順爾祖德,傳家本道生,世代光明業,永遠定章程。

湖南常德王姓家譜字輩(百家姓之王姓-常德)11

澧縣王家港王氏

先世原籍江西,六傳至守元遷澧,蔔宅王家港。至1948年,共152人。祖祠在王家港。宗派:啟登大尚,槐國俊彥,詩禮方正,科發顯永。

澧縣鹽井王氏

原為土著,始祖及原籍均不詳,今斷自學珍公始蔔居澧北鹽井。至1948年,共190人。宗派:志學承祖高,正大光明邦,繼緒賴英士,朝廷重文章。

澧縣新洲王家嘴王氏

始祖泰華,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樟樹,明孝廉,授江南知府,贈博士,因兵變,攜子文軒,姪文郎及胡公遷澧,蔔居新洲嘉山孟姜垸,胡公後以嗣繼之,越三世傳位苞、位口、先浦、先壽分為四房,至清鹹豐後僅苞、浦、壽三公之裔有傳。至1948年,共62人。宗派:位永知應維,國正天心順,祖德光昌大,傳家世澤長,崇儒宏學業,明道煥文章。

澧縣新洲王氏

始遷祖載肆,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一說南昌府豐城縣老鴉塘,于明永樂2年(1404)遷澧,落籍新州附近嘯虎坪,今屬津市。單傳五傳至琳公,生子五,長勝松、次勝柏、五勝權今謂三大房,三勝機、四勝彬未詳。至1948年,共2535人。宗派:大德受天命,道昌永正興。續派:道學克正,家運定興,紹爾先緒,祖烈丕承,世代久遠,多生賢能,觀光上國,科甲連登。

澧縣王家碼頭王氏

先世原籍湖北荊州府公安縣,清康熙間始遷祖啟谟來澧,落籍西關外熊家河。祖祠設停弦渡。至1948年,共62人。宗派:啟士廷上書臣忠,定國安邦治道隆,綱紀修和光大業,嘉猷永遠代天功。

澧縣王家闆橋王氏

始遷祖如彥、如圭,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大栗樹。明末清初彥、圭二公同來澧,彥公落業于王家闆橋,圭公落業于白馬寺。至1948年,王家橋橋64人。宗派:福朱有楚守,如彥庭訓久,奕世正光昌,富貴永遠長。

澧縣熊家台王氏

始祖衡公,原籍江西南昌府南昌縣,明末兵燹,子孫徙浙、鄂、蜀、湘。迄數傳至君聘,字朝選,明崇祯時,流寇滋擾,自江西遷徙澧城東門外蘭江驿分路口。二世天如移津市,子三:之鼎、之冕、之昇,冕、昇二公别遷失考。獨鼎公生三子:宣、恺、慈,至清乾隆間宣、慈二公蔔居塗家塔,後更名熊家台。祖祠在夾堤口南岸。至1948年,共440人。派語:國正家興仁,本立道自生,厚培光祖德,砺學希賢能。

湖南常德王姓家譜字輩(百家姓之王姓-常德)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