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王家衛導演的《東邪西毒》是1994年上映的。那年我不過剛剛上小學,什麼都不懂的年紀看這部經典巨作時,也是什麼都不懂;又過了幾年,我上了中學,電影頻道動不動就放一遍,我隻是覺得張國榮真帥、張學友好逗、梁朝偉好憂郁,還有這電影真好看,具體好看在哪呢?說不出來。
直到幾天前又重溫了這部經典,經過太長時間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都已經不記得了。此時這部電影于我而言,隻是名字如雷貫耳,内容卻猶如初見。但——這次我看懂了!
首先,由二十四節氣的驚蟄、立春、白露、夏至及古老的黃曆貫穿整部電影。
電影由“今年五黃臨太歲”起頭,直觀地說明了這一年不會有好事發生。緊接着由“驚蟄”開始,再由“驚蟄”結束,恰好證明了這是一年。
看過這部影片的人都會覺得片頭總有種莫名其妙的感覺,這并不是王導的失誤,而是“故意為之”,當觀衆看到片尾時才會“恍然大悟”,實際上片尾為片頭做了解釋。
王導特地取了二十四節氣中的這四個,總是有原因的。
其次,片中沒有大量的對白,台詞最多的當屬“歐陽鋒”。王導賦予“歐陽鋒”一個特殊的角色——“局外人”。
讓歐陽鋒先以局外人的身份講述黃藥師的故事。在講述過程中,故事情節在過去和現在不斷變換着,但銜接的剛剛好,沒有絲毫的雜亂這又是王導絕妙的拍攝手法。比如:慕容燕找歐陽鋒殺了黃藥師,這一幕剛結束就蹦出女裝的慕容嫣,簡單的對話結束後,就是慕容嫣和黃藥師定情且結仇的過程。三個時間點四個鏡頭就說明了慕容嫣和黃藥師的故事。
再比如:梁朝偉飾演的劍客與黃藥師在酒館相遇的一個時間點和黃藥師遇到劍客妻子的一個時間點,之後劍客妻子用來表達痛苦的單獨的鏡頭,兩個時間點三個鏡頭也說明了劍客妻子與黃藥師的故事。
總共六個鏡頭就把黃藥師的“放蕩不羁”交代清楚了,然而并沒有過多的語言描述,更多的是以演員的動作特寫來替代。另一個“高明之處”便是這特寫了。
故事人物的情緒表達,全在“特寫”裡,隻配上少許歐陽鋒的語言表述。而且大多是“局部特寫”,除了能彰顯演員們的表演功底外,也将“情緒”表達到了極緻。細心的觀衆會注意到,即便是兩個人有“對話”時,鏡頭也大多隻拍攝一個人,不管這個人有沒有在說話,因為這個情節以這個人為主,他要的就是這個人的“情緒特寫”。
梁朝偉這個鏡頭是從上而下拍攝,不能直觀看清面部,但他低眉不語除了表達内心不快外,并沒有其他解釋,那這個鏡頭就格外成功。這種拍攝手法是非常罕見的,對演員的要求很高。
還有,在影片中總能找出某個點是前後呼應的。王導這點做的也是絕妙,他沒有特意的解釋某個情節,而是抛出一個前後呼應的點,讓觀衆自己去思考,而且觀衆還可以通過這些前後呼應的點确定故事情節的先後順序。
比如慕容嫣提的鳥籠。慕容嫣一次又一次地找到歐陽鋒,她手裡總是提着鳥籠的。可能王導生怕觀衆注意不到這點,所以拍攝慕容嫣和歐陽鋒對話的過程中,慕容嫣總是站在鳥籠旁,而燈籠的影子正好映射到了她的臉上,無時無刻不在提醒着鳥籠的存在,而且還是慕容嫣的。
接着,慕容嫣走了,再也沒有回來,但一個鏡頭表明,她把鳥籠丢在了歐陽鋒那兒。
這時,觀衆可以回想了,這個鳥籠曾出現過。
沒錯,就是影片最初,黃藥師失憶了,但還是盯着燈籠看,歐陽鋒質問他:“為什麼老看着那鳥籠?”黃藥師答:“因為很眼熟。”由于一個鳥籠,确定了慕容嫣找歐陽鋒是在黃藥師失憶之前。
又比如叫做“醉生夢死”的那壇酒。片頭黃藥師送給歐陽鋒,說喝了就能忘記所有的事,黃藥師喝了那壇酒接着就失憶了。直到片尾處才交代了酒的來源,才把影片中的疑團都解開。原來歐陽鋒并不是“局外人”,隻是王導制造的他是“局外人”的假象,他自始至終都在“局内”。
不知看過的朋友們注意過沒有,臨近片尾王導拍了些倒着的景色,我想入非非,王導的目的是在提示觀衆,影片要倒着看才能“解惑”。
最後,王導對電影的構圖“别有用心”。特别對景色的拍攝,張張堪稱高清壁紙。不止是“美”,他還用景色襯托了影片的情節。
比如片末,歐陽鋒收到家鄉的來信,他已經知道黃藥師不會再來,但還是等了幾天。
這兩張圖除了顔色不同外,構圖、景色基本相同。一張顔色亮一些,代表是白天;一張顔色昏暗一些,代表是黑夜。從側面襯托了,歐陽鋒等待黃藥師的情境。
好了,啰啰嗦嗦一通篇,隻是想告訴大家,這部電影雖然難懂,但拍攝的是真好,稱之為“經典”當之無愧,一點一滴的細節都想到了,而且把握到位。
如果您有時間,倒可以再次重溫,也許您還會有和我不一樣的發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