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會有人說道家提倡無為而治我知道,儒家什麼時候說過無為而治了,不好意思,還真提過,而且還是孔夫子自己說的,《論語.衛靈公篇》第四章記載了孔子贊譽舜帝的一句話,就提出舜帝的最高治理境界就是無為而治,其原文是: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當然孔子所說的“無為而治”應該與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無為而治是有區别的。
先看看孔子這句話怎樣理解,孔子說:“能無為而治的,大概隻有舜了吧。他都做了些什麼呢?隻是莊嚴端正地坐在位于南面的王位上而已。”
何為“無為而治”是理解本章内容的關鍵。首先要明确的一點是儒家提倡的“無為而治”與道家所說的“無為而治”并不相同。老子的《道德經》中有這樣的内容“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道家所謂的無為而治,對于統治者來說是真的無為,聽任我們現在所說的市場經濟中“看不見的手”去調控,道家認為徹底的無為而治,可以讓經濟高速繁榮,漢初的文景之治就是後世學者經常拿出來做例子的。
儒家所說的“無為而治”從出發點就與道家不同,強調的是對于自己修行的嚴格要求,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為上者“親其親、長其長”,身邊的人、手下的人自然而然也會知禮、守禮,要以已感人,以已化人。之所以如此推崇舜,是因為舜是儒家一直以來标榜的道德表率,忠、孝、禮、智、信樣樣都好。正是由于舜的道德高尚,賢德之人,如禹、臯陶、契、後稷、伯夷等人都願意為其所用,幫助舜治理國家,舜什麼都不用做,天下也能政治昌明、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這才是儒家所說的“無為而治”。
儒家“無為而治”的前提是禮制社會的建立,從國家到宗族都以禮自治,上之所好,下必甚焉,上位者對于自身素質的提升,才會帶動各個層面的統一标準。人人都通過自身的守禮的言行,影響身邊的人,最後實現國家大治的局面。所以與其說儒家提倡的是無為,不如說是對自身的“有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