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為菱科菱屬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學名Trapa bispinosa。又有芰(jì)、菱角、腰菱、菱實、風菱、烏菱、水栗等别稱。
菱的果實是主要可食部位,因多有尖角,俗稱菱角。菱有無角、一角、二角、三角、四角的不同品種和外形。常見的主要是二角和四角的。舊時稱形似牛角的二角的為菱,稱四角的為芰。無角的屬于選育栽培,角退化的結果。
菱角外皮有綠白色、黑色、青色、紅色和紫色等。
菱原産歐洲,大概南北朝時期引入中國并馴化。現南北方都有栽培,生長在水裡,因喜溫,以長江下遊太湖地區和珠江三角洲栽培最多。黑龍江也發現有少量野生。
菱的英文名為water chestnut,意譯即“水中的栗子”,與中國也有叫水栗的叫法不謀而合。菱角确實與栗子一樣,都是澱粉類堅果,又稱“水中落花生”。 菱角與栗子、蓮藕,被稱為“秋三寶”,從江浙到廣東,很多地區有中秋吃菱角拜月習俗。
人工栽培的菱角較大,野生的較小,最小的隻有指甲蓋大,每年8月份左右成熟。江浙地區有“七零八落”之說。意思是陰曆七月吃生的菱角,八月吃熟的。菱角除了南方的大烏菱以外,大部分品種成熟後不及時采摘,果柄脫落會掉入水底,造成減産。産菱區從嫩到老,陸陸續續采菱,持續2個月左右。
剝殼出的菱肉也叫菱米,幼嫩時脆甜可當水果生食。鮮果榨汁可做飲料,最常用的是紅菱汁。
老熟果可蒸煮後作零食食用,亦可燒肉、熬粥或加工制成菱粉。南方臘八粥中常常離不開菱角米。風幹制成風菱可貯藏延長供應。
菱肉味甘無毒,含澱粉24%、蛋白質3.6%、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脂肪極少。具有利尿止渴的功效。食菱有助于治胃潰瘍,痢疾,并有抗腫瘤作用。
鮮菱草嫩莖也可作菜蔬菱,俗稱“菱秧”可以做包子餡料或制作丸子。
菱的培育品種繁多,其中著名的嘉興無角菱、太湖水紅菱與江都的邵伯菱,并稱為江浙三大名菱。
浙江嘉興南湖的無角菱,又名圓菱、和尚菱、馄饨菱、元寶菱、青菱、南蕩菱等。果形中等,四角退化,僅剩痕迹,為菱中罕見的珍品。鮮菱外皮綠白,薄而易剝。菱肉藕色,脆甜生津,解渴爽口,既是水果,又可當菜。老菱外皮黃褐色,肉糯可口,香甜濃郁。
太湖一帶水紅菱(四角),又稱“蘇州紅”,蘇州吳中區為主産區,杭嘉湖地區均産。果形較大,品質優良。外皮呈鮮豔的水紅色,肉質卻是白嫩的。含水多,澱粉少,質脆嫩多汁,味甜,适合生食。
太湖水紅菱
江蘇揚州江都區的邵伯菱(四角),皮薄綠白色,本名“羊角傾”,當地叫訛成了“羊角青”。出水鮮菱皮殼較薄,呈嫩綠色,煮熟後成橙黃色。
江都邵伯菱
嫩菱特點是鮮、甜、脆、嫩,可與生梨、蘋果相比,堪稱上好的水果。建國後,邵伯菱引種到中南海裡,用來招待中外賓客。
煮熟後的老菱,趁熱吃,香、甜、酥、粉,可與良鄉闆栗媲美。剝出的菱米,形似元寶,與雞鴨紅燒,爽而不膩,是中秋佳肴。當地也把菱米剁成碎塊,制成羹湯,滋潤香甜,是聚餐解酒佳品。
除此以外,各地還有很多優良品種。比如,産于蘇州、宜興等地的大青菱(四角),綠白色大果,清香脆嫩。
雲南大理一帶的小白菱(四角),果小肉硬,澱粉多,适合熟食。
江、浙、湘、鄂、贛等地的烏菱(二角),又叫風菱、大彎角菱、扒菱,果大皮厚色深,形如牛頭,品質好,含澱粉多。
廣州市郊主産二角菱,其中早熟的五月菱,皮薄肉厚,含水多,為生食品種。晚熟的七月菱,果大殼厚,澱粉多,适合熟食和制粉。
南京附近的綠蝙蝠菱及紅胭脂菱,以及溫州瓯海區三洋鄉的“南西洋黃菱”,也都很有名。
另外,鄂東浠水策湖、安徽馬鞍山的含山縣,均有大量野生菱角分布。雲貴等省,有許多名叫菱角鄉或菱角村的地名。
紹興的馱背白(四角),嫩果既可以當水果生吃,也可以炒菜或燒湯吃,味道都很鮮美。老熟的菱,用清水煮熟後,和着紹興老酒喝,是極佳的搭配。
很多地方都有叫“沙角菱”的。其實,并非是指某一品種。生活在城鎮的人,普遍不辨各路售賣的品種,隻認菱角的大小、顔色。因此幹脆将生吃的叫“嫩菱”,而将煮熟吃的老菱叫“沙角菱”。蘇州人常将生吃的水紅菱以外的野菱都叫沙角菱。上海地區将兩角似牛頭的大沙角菱也叫“腰菱”。
菱屬水生植物,食前一定要洗幹淨,防止有姜片蟲囊蚴污染。不潔水域所産,最好不要生吃。
菱的形狀也引申到了數學領域。有人說,幾何上的菱形與某些品種的菱角航(fǔ)拍(shì)圖相似。
也有人說跟有些菱的葉子形狀相似。
菱花也被古代文人喻指“寶鏡”。古代制作銅鏡,真正制成菱花形狀的很少,多數還是圓形的。因“映日則發光影如菱花”,得名“菱花鏡”。由此看來,這可能是制鏡工藝上的缺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