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冒了,可能出現流鼻涕,咳嗽,打噴嚏,發燒,出虛汗等症狀。其實感冒不是大問題,成年人都有體會,感冒吃不吃藥,大概一周多的病程也基本好了。但對于孩子來說,很多成人藥,家長就不敢給孩子用了,而看着孩子自己扛,又于心不忍,于是就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藥和治療方法。但是有的家長不太了解感冒有分寒症、熱症,現在醫院裡這樣嚴謹對症下藥的也不多,導緻有的時候寒症用寒涼藥,熱症也用寒涼藥,隻要能降溫,就覺得是有效,其實發燒是人體防禦機制在抵抗外邪的體現,一昧壓制反而雪上加霜,寒或熱沒有排出,都會留下後遺症,比如久咳不遇,抵抗力差,脾胃不好面黃肌瘦等。可惜大家沒有把這些前因後果聯系起來,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孩子就這麼湊合着,用自己的體質硬扛着。
所以我們提倡任何病症都要辯證地看待,感冒也是一樣。如果不考慮前因後果,割裂地來看待和治療,則不能治本,讓問題越來越多的累積。其實感冒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正如前面寫文章說過咳嗽隻是一種症狀,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感冒可能是受寒,也可能是積食,也可能是暑熱。積食感冒的症狀通常有咳嗽、發燒等,這在以前的文章中寫過,按照小兒積食(便秘)的治療方法來處理就可以了,積食解決了,感冒症狀就會消失,不用當作感冒來治療。而我們通常所說的感冒,還是受風受寒了,在這期間,可能會随着身體和風寒的對峙,出現一系列的寒症、熱症,可以說寒症熱症是一場感冒中的不同階段,而不能割裂地看成是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
第一階段
最初,多是受風受寒,比如蹬被子了,身上出汗後吹風等,受寒後的症狀通常有:手腳冰涼、怕冷、舌苔發白、頭疼、咳嗽、鼻塞、流清水鼻涕。
這個階段,寒邪剛剛進入體表,不用特别用藥,隻須運用一些解表驅寒的方法調動身體自己的防禦調節功能就可以達到痊愈的效果。有的家長有一些樸素的治療感冒的觀點,如多喝熱水、多休息等,這些都是給身體創造自我調解的條件。其中多喝熱水是為了補充津液和讓身體出汗,但熱水的發汗效果并不好,水喝多了也會加重身體負擔,可以用一些食療的方子,如:
蔥白豆豉水
生姜紅糖水
紫蘇葉煮水
通常的經驗是隻要發出汗來,感冒也就好了大半了。也可以用艾葉煮水泡腳、泡澡,也是非常有效而經濟的方法。
煎中藥一般孩子不宜入口,一些解表驅寒的中成藥顆粒,喝起來甜甜的孩子會比較好接受,能自己對症的家長可以考慮服用。但用上面說的幾個方法實際上大多已經能奏效。
第二階段
如果感冒的第一階段沒有及時發現和調整,寒邪繼續入侵,這時候身體内部的防禦機制就開始抗擊外邪,症狀最明顯的就是:發熱。會出現鼻塞,流黃鼻涕,咽痛口幹,出汗,舌頭尖紅,咳黃痰等。這個時候一方面驅寒,一方面散熱。小孩子本身陽氣盛,不宜用過涼的藥去壓制,闆藍根、雙黃連這類寒涼中成藥,容易使孩子陽氣受損,脾胃虛弱,簡單說就是抵抗力下降,感冒容易反複發作。這時候可以使用小柴胡顆粒,有解表散熱的效果。等到熱差不多散盡,就是寒邪抵禦得差不多的時候,就進入第三階段。
第二階段中如果持續高燒,這時候可能還會引發積食等問題。這時候最好遵醫囑,找到靠譜的中醫調理。不建議使用抗生素吊水壓制寒邪的方法,因為會很傷孩子身體。但這就要看孩子的具體情況了,同時也是對家長們的醫學知識基礎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極大考驗。
第三階段
如果孩子退熱了,就到了排寒的階段。病去如抽絲,感冒末尾排寒階段的處理非常關鍵,很多人因為急于病愈的心理之下不惜用猛藥,”最好的藥“(往往是最厲害的抗生素),而導緻感冒長期不愈。任何事情都是有一個客觀規律的,人體恢複的時間就是這樣的周期,隻能靜靜等待,不能拔苗助長。
這個階段的症狀:鼻涕和痰還有,慢慢由黃轉清,斷斷續續。這時候切忌用涼藥壓制。可以仍像第一階段那樣食療和艾葉泡澡泡腳,也可以視具體情況無為而治,靜待痊愈。
這裡是葫蘆媽葫蘆爸的育兒實踐和帶娃日記,每周二、五準時分享,呵護寶寶成長。
更多内容來自hulukids《史上最全囤貨手冊》囤貨清單 時間表 實際測評 産後護理 育兒精華,幹貨滿滿,搞定帶娃第一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