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陽明心學的重要觀點。或許也因為這個觀點,王陽明幾乎成為了中國曆史上主觀唯心主義、形而上學最典型的代表人物。然而事實上,陽明心學确實是最講實踐的。背鍋背到現在,也應該給王陽明卸一卸了吧?
陽明心學,既然是心學,那便是要圍着“心”來展開的,但如果僅憑“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而否定“緻良知”“知行合一”,那便是以偏概全。即便“心外無物,心外無理”這樣的論斷,我們試看王陽明是怎麼解釋的。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據說,王陽明一日與友同遊南鎮,朋友指岩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
王陽明回答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有這個故事可知,王陽明并沒有說,未看到此花時,此花便不存在。而是說“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以此類推,世上之物皆分為兩種狀态:一曰寂,一曰顯。“寂”是事物存在的一種狀态,絕對不是“不存在!”。物存于心,心之所至,萬物皆顯,心之所寂,則萬物皆寂。
既然,未看到花時,此花處于“寂”的狀态。那麼為我們憑什麼說王陽明是主觀唯心主義呢?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公認的書法瑰寶。但可惜一直找不到實物原件。據說很有可能埋葬于乾陵。但在乾陵未打開之前,《蘭亭集序》究竟是存在呢?還是不存在呢?誰敢斷言?
蘭亭集序
所以,這樣就引出一個所謂的唯心主義是否需要批駁的問題。
唯心主義真的需要批駁嗎?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回答這樣的問題,難度是很大的。
這裡面最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是否承認人的主觀能動性?
當然,沒有人會不承認人的主觀能動性,否則,社會怎麼發展?人類怎麼進步?我們反對的隻是不可過分誇大人的主觀能動性,要道法自然也好,要尊重規律也好,隻要不随便讓地球抖三抖就好。
比如,我們現在手中的手機。唯物主義者可能看到的是一堆物理元器件,甚至可能可能看到的是分子原子結構,也可能看到的是一件通訊工具……或許就這麼多吧?但唯心主義者看到的可能卻是聯系感情的紐帶,可是獲取知識的工具,也可能是個人排解寂寞孤單的窗口……或許就是這樣吧?
我們想想自己是哪種思考模式呢?
心是一切一切的始源。我們怎麼能夠離開自己的想法而生活在世界上呢?
其實,唯心主義并沒有什麼對與錯,需要我們批駁的是:是不是講辯證法。不講辯證法,才是需要我們批駁的。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且不說這句話是否唯心,可以肯定的是這句話的的确确充滿着辯證法。
歡迎轉載分享,歡迎留言讨論,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