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春天,揚州就被各大媒體吹捧為“春日必吃”目的地。春風十裡“慢”揚州,除了江南春光,最誘人的便是早茶。揚州人也情願消磨半天時光在早餐這件事上,五花八門的包子、清爽的燙幹絲、酥香的肴肉,配杯本地的綠楊春茶,吃的是份自在閑适。揚州早茶到底好不好吃?值不值得專程去吃?我們親自去了趟,找找答案。
早餐,大緻可以窺見一座城市的性格。
大江大湖大武漢,早餐也帶着幾分碼頭的江湖氣,能落腳的地方皆可過早,又快又狠;廣東人歎早茶,是全家老小的感情交流會,一壺茶幾樣點心,精緻豐盛;江南寵兒揚州,堪稱早餐界享樂先鋒,不僅能吃出筵席排場,甚至還把早茶搬到船上,美食美景兩不誤。
揚州有名“三把刀”,廚刀、修腳刀、理發刀,合一塊兒刻出了揚州的靈魂本質:享樂。
揚州人愛享受是有曆史淵源的,明清時期,靠運河而興的淮揚地區,鹽業發達富甲一方,商人巨賈玩樂有餘還愛附庸風雅,修園子、請廚子、養文人,清晨聚衆賞花品茗、吟詩作樂,空着肚子哪兒行啊?精緻的揚州早茶就這麼誕生了。雖然鹽商沒落、繁華散盡,但這份骨子裡的閑适卻一直留存在揚州人的生活日常,生動得體現在早茶餐桌上。當地人管吃早茶叫“小雅一下”,出租車大哥說得直白,吃早茶就是要有錢有閑。
不同于粵式早茶五花八門的自主選擇,揚州早茶有自己的固定搭配,一杯耐泡的綠茶貫穿整場,冷菜多是醬菜、燙幹絲和肴肉,面點以包子為主,附帶蒸餃燒賣。不過為了做生意,茶社早已打破常規,把主食、熱菜一起搬了進來。
01 面點大觀園
揚州早茶裡,面點是重頭戲。據說傳統揚州點心多達百種,但因為工藝複雜、失傳等原因,現在茶社裡隻能吃到十來種,主要有“包餃燒”三類,統稱為“肆點”。花樣最多的是包子,蒸餃和燒賣隻有一兩種。
揚州包子餡料豐富種類多,常見的就有三丁包、五丁包、青菜包、細沙包、蟹黃包,有人打趣說在揚州吃包子就像開盲盒,永遠不知道下一口咬出什麼餡來。
揚州早茶 雜什籠
包子可以整籠點,也可以經典口味各來一個,拼個雜什籠。揚州包子的個頭還都不小,精緻中透着那麼股樸實勁兒。
雖說包子好吃不在褶,但揚州包子亮點就在于褶,包子顔值過關,至少要有28道褶。不同餡的包子收口也不盡相同:有個小洞的叫“鲫魚嘴”,合捏成一條線的叫“一線天”,還有什麼“香爐腳”、“圓頂”、“雙耳”不同造型。收口是廚師留給客人的暗号,不過破譯起來有些難度,佛系吃包也很快樂。
一顆合格的包子要有28道褶
所以揚州包子精緻不在個頭,而在褶子和餡料。
頭牌三丁包,三丁指的是豬肉丁、雞肉丁和筍丁,醬香濃郁,但又能吃出筍和雞的鮮味。不過瘾?海參、河蝦,通通往裡加!這很符合淮揚菜的“加料”邏輯,包子心胸宏大,正好味達江海。五丁包鮮甜濃郁,吃完要喝口茶壓一壓。
菜包子到處都能吃到,但揚州青菜包可是官方蓋戳的“平凡中見不凡”。青菜要新鮮,菜梆子不能要,快速燙熟過涼水浸透,蒸出來才能保持翠綠色澤,關鍵還要剁得細,讓菜餡呈茸狀包滿舌頭。
花園茶樓的青菜包,清爽不膩
豆腐皮包子在别處倒是少見,這種豆腐皮,也是我們說的油豆皮、腐竹,要先鹵得薄軟、香中帶甜,和喧軟的面皮搭配倒是蠻新奇的體驗,也是在外的揚州人會想念的味道。
一心期待蟹黃湯包,想象那包着湯水搖搖晃晃,憨态可掬的可愛模樣。
然而,我們吃到的湯包似乎都不太理想。湯包皮子偏厚,看着有些呆闆,湯汁也有腥膩。
一包湯水的蟹黃湯包
茶社為了方便客人,常會配根吸管,這樣喝湯包的體驗雖然新鮮,但很容易燙到口舌。最好是将湯包輕提,移到邊緣,咬小口,再慢慢吸湯汁,最後可以加點醋把皮子吃掉。
有的茶社,湯包盛在茶盞一樣的器皿上,可以像喝茶一樣慢慢飲用,文雅得很。不過吃湯包總會遇到些糗事兒,富春的湯包是放在小籠屜裡的,正準備輕輕提,底子就破了,湯汁出逃三十塊人民币金光燦燦撒滿桌。
加了松籽的燒賣
燒賣裡,一般隻有松籽燒賣和翡翠燒賣。松籽獨特的香氣和油脂給糯米燒賣增色不少,不過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油潤,需要配口清茶。
翡翠燒賣外形精緻很多,不同于松籽燒賣那種常見的“蓬頭式”,而是要包成小巧的“寶瓶式”。餡也是青菜的,隔着紙片一般的薄皮,透着翡翠綠,頂頭還點綴着粉色的火腿碎。吃的時候先一口咬掉身子,感受菜茸在舌尖散開,然後再吃“瓶口”,甜潤清香。
千層油糕和翡翠燒賣一起被稱作“早茶雙絕”,可見地位。菱形的千層油糕賣相樸實,頭頂還沾滿了讓人抗拒的青紅絲。為了口感松軟,這油糕要做到64層。而且,每一層都要刷上糖和豬闆油,檢驗标準是整個拎起不散落,還能一片片撕下來。
現在很多人其實吃不了太膩太甜的,但揚州早茶裡很多包點都要大用豬油和糖,沉浸在過去的口味喜好中。我們在冶春就吃到了正宗的千層油糕,口感确實松軟有層次,但是吃完也膩了好久。
在花園茶樓吃的千層油糕,從外形來看,可能下的功夫确實不夠,也會被人指摘不正宗,但它吃起來像松軟的發糕,沒那麼油膩,反而清甜。所以有些時候,正宗和好吃未必能完全劃等号,找到自己喜好的就很好。
揚州的蒸餃大多是月牙狀的,個頭依舊很大,一籠隻能放四個。和湯包一樣包着皮凍,一半都是湯汁。鮮甜倒是鮮甜,就是過于甜,半個沒吃完就敗下陣來。
02 早茶必備小菜
說好的精緻早茶,不能隻吃包子,小菜起到了豐富和調節的作用。不過小菜沒我想象的豐富,多是醬菜、鹹鴨蛋、蘿蔔皮之類的,翻牌率最高的就是肴肉和燙幹絲。
肴肉(音同“硝”)其實不是揚州的,是鎮江名菜,這塊肉可是出現在開國大典四味冷碟裡的名肉。用豬前蹄為主料,特殊的是要加硝腌制。肥瘦相間還夾着半透明的皮凍,吃的時候要佐一點姜絲,再配上鎮江香醋。冶春的肴肉口感酥爛,鹵味香濃,不會太鹹,連吃兩塊也不膩。
燙幹絲是早茶裡名頭最響的,一切一燙,各有噱頭。大白幹切成細條,還不能切得太細,否則容易斷,口感也不好。“燙”講究的要用開水燙三遍,像小山包一樣堆高,用麻油、醬油調味。燙幹絲口味清淡不張揚,可以直接配茶吃的。吃的時候先翻拌一下,好的幹絲有彈性不會斷,口感清爽彈滑。
看到這裡你大概也發現揚州早茶和數字的不解之緣。還記得一個包子有多少褶?一塊大白幹要片多少刀?燙幹絲要燙幾下?千層油糕有多少層?如何隔着包子皮猜餡料嗎?不經意間,處處埋伏考點。
都說揚州早茶有一套自己的流程搭配,但現在這種流程基本已經模糊了,茶社也不隻拘泥于早茶内容,清早吃獅子頭、煮幹絲也沒人攔着。
大煮幹絲味道比較濃,所以一開始并不屬于早茶,但現在為了做生意,全天也都有供應,反倒和燙幹絲一起,被介紹成早茶特色了。
揚州很多美食都在曆史的長河裡銷聲匿迹了,留存下來的,也被歎不如從前。有位研究淮揚美食的老師形容獅子頭要“圓潤柔嫩、不散不碎,無筋無渣,像雲霧一般在嘴裡化開”,聽到這裡我們魂都要饞丢了,但當問到去哪兒吃時,他說沒有一家能吃到。我們的茶社探店也驗證了這一點,有的肥膩粘牙,有的則瘦肉太多口感柴,把靈動的獅子頭活活做成了大肉丸,甚至還不如在上海吃的理想。可惜的是,功夫菜要做得大衆親民,都會以減少成本和減弱風味為代價吧。
清炒蝦仁也是淮揚菜的經典,也是看似普通實則考驗廚師功力的菜。一個個小蝦仁晶瑩溫潤,口感細嫩彈滑,用勺子蘸點醋,再挖滿滿一勺蝦仁,也很有滋味。
揚州點心重油重糖,吃着甜膩,不喝茶不行。茶葉種類不多,默認是本地綠楊春茶,如果去富春茶社,可以喝到他們獨創的魁龍珠。魁龍珠是用三種茶葉拼配而成的,還有兩種價位選擇,包裝很是古樸。有點不好的是,很多茶社都直接用杯子泡茶,喝的時候很容易嚼到茶葉。不過正因為此,這兩種茶葉才能百年長興,因為經久耐泡,滋味濃醇,很符合杯泡屬性。
外地人去揚州吃早茶,大都認準了冶春、富春這樣的百年老号報道,隻是這幾年分店開多了,做起了遊客生意,品質也有所下降。不過老字号也有其他無法比拟的環境優勢。
禦碼頭的冶春,就像一個大花園。坐在古色古香的茶樓裡,就能看窗外煙柳瓊花、水波柔軟。如果追求好的環境,找找古人吃茶享樂的那份閑适,倒可以去體驗一番。
得勝橋老巷子裡的富春茶社,對揚州早茶的發展起着關鍵作用,也是魁龍珠、三丁包等名品的原創。一百多年的老茶社,既有種俗世的煙火氣又有曆經風雨的淡然,但這次去卻很失望,據說是因為管事的大老虎走了,所以出品質量下滑得厲害。
除了去老字号茶社,揚州也有不少茶社選擇,花園茶樓就是當地人的心頭好,而且認準了西城老店。 他家的菜包子很受歡迎,很多人路過也會打包倆回去吃。菜品也多,而且不拘泥于淮揚菜一種,味型選擇豐富。無論是開胃小菜蘿蔔皮,還是炒鳝魚,都意外好吃。這裡更像是百姓日常休閑的場所,吃飯聊天,自在舒坦。
03 一碗面裡的好辰光
畢竟不是每天都有時間坐下來慢慢享用早茶,一碗方便管飽的面就踏實許多。揚州人也是面條死忠粉,幹拌面、炒面、湯面齊活兒。江南人的面館裡,少不了陽春面,揚州人的陽春面裡還能加些馄饨,就是當地人叫的“餃面”,别看這醬油湯素素光光,可是用河鮮加上蝦籽醬油吊出來的。
也可以單吃一碗蝦籽馄饨,小馄饨輕輕薄薄。當地人擅用胡椒調味,一下子就能打開味蕾,冶春的蝦籽馄饨倒是很讓人記憶深刻。
蝦仁煨面清雅得多,小小的蝦仁浮在濃白的湯汁上,還有冬筍、木耳,就像名字一樣清清軟軟。
還有不少拌面、炒面。蔣家橋的青椒肉絲炒面,面條幹爽,因為加了豬油的緣故,又香又潤。
除了面條還有炒飯,揚州最出名的什錦炒飯,也叫“三香碎金”。米飯要幹爽松軟,粒粒分明,講究些的要把蛋液先寬油中滑成絲,濾掉油後再炒成型,色澤金黃,形如木樨。揚州人的蛋炒飯既可平易近人,也能奢華至極,一盤炒飯裡還能集齊火腿、蝦仁、瑤柱等山珍海味。
老牌“三春”裡,除了富春、冶春還有共和春。共和春走的是大衆親民的路子,就開在街頭。除了三丁包、千層油糕、蒸餃這些經典配備,還有更接地氣的鍋貼。
蔣家橋和共和春一樣,也是街頭餃面館,菜品都差不多。不過比起共和春,我們更喜歡蔣家橋的口味。雖然沒有姣好的環境,卻有樸實的地道滋味,不過就像冶春要去禦碼頭店,蔣家橋也要去四望亭路的。
04 街頭早餐
吃早茶是揚州的一大特色,但卻不是體驗揚州的唯一方式,街巷裡還有更樸實的早餐味道,我們也去揚州街巷走了走,沒想到最多的居然是燒餅攤。
皮市街下來拐進廣陵路,有不少好吃的小店。一家沒有門頭的張記老字号燒餅,白糖燒餅烤的酥脆,一口咬下去,閃着亮光的糖漿就流了出來。
皮市街也有家大油火燒很有名,排隊好久才能買到。制作也是蠻費功夫,豬油開酥,先油煎、再烘烤,餅皮烤的酥脆,不過但調味似乎差了些力道,香味也不夠足。另外,他家是可以支付寶和微信的。
渡江橋的金剛蹄是開了多年的老店,每天都有不少人排隊,一買就是幾十個。他家的金剛蹄有鹹甜兩種口味。
一邊做,一邊烤。發酵好的面團切三刀,開六瓣,像老虎腳爪。和新疆烤包子一樣,貼在爐壁,底子烤到酥脆焦香,老面帶着淡淡的堿味和柴火香氣,白口就能吃到一整個。
老虎山鍋貼是當地有名的老店,不過比起主打的筍肉鍋貼,我們反而更喜歡他家的胡辣湯。雖然隻是簡單的豆腐皮、海帶絲和平菇,但調味不錯,芹菜增加了不少清爽的味道,白胡椒掌管辣度,鮮爽開胃。赤豆元宵也很值得一試,紅豆沙煮得細密,甜甜糯糯。
鳳凰橋的劍南五香牛肉店也是老店了,他家的牛肉湯居然是加鹵肉的。進店先稱肉,牛肉、毛肚、蹄筋配一份,切片切塊,加上香菜蒜苗,澆上熱熱的牛肉湯。
鹵肉很香,蹄筋在熱湯裡泡得綿軟,膠質滿滿。湯頭不會加太多味精,吃着也不口渴。很多人去隔壁買幾個燒餅,配上就是一頓飽足的午飯。
揚州人喜歡吃醬菜,街頭還有這種老醬菜館。一盆盆醬菜看得人眼花缭亂,光是蘿蔔幹就有好多種,還有醬菜瓜、海白菜、洋姜、寶塔菜,當時沒忍住就白口嘗了幾塊,又鹹又香,買回去過粥,想必很不錯。
05 其他特色小吃
就像南京人吃烤鴨鹽水鴨,揚州人獨獨愛吃鹽水鵝。雖然茶社裡也有鹽水鵝,但這種遍地開花的街頭小攤更有煙火氣。
美琪菜場門口就有好幾家鹽水鵝,平日排隊絡繹不絕,每天能賣掉四五十隻。鵝要選用兩年以上的公鵝,斬塊後,澆上鵝油,老鵝肉質緊密,香濃有嚼勁。
揚州的寶應縣是河藕之鄉,衍生出了許多藕類小吃。在揚州,除了常見的桂花糯米藕,還可以吃到Q萌的藕粉湯圓。
餡料外面包上一層藕粉,用開水一燙,藕粉才會産生黏性,再像這樣反複裹上八、九層,藕粉圓子才能定型,煮出的晶瑩Q彈有嚼勁。
揚州的藕餅和我們常吃藕夾不同,是直接把藕切碎和肉混合,炸成小餅,酥脆可口。
沒想到2020的第一頓小龍蝦居然是在揚州吃的。總覺得小龍蝦是盛夏的産物,但這個季節就有不少人跑去江蘇吃龍蝦。江蘇龍蝦有名的不隻是盱眙,揚州的邵伯鎮也是龍蝦産地。
邵伯就像個龍蝦文化主題鎮,街道兩排全是龍蝦館。即使是大雨天,一到飯點,挂着各地牌照的車就陸陸續續停滿街道,聽老闆說,多是泰州、鎮江和省外的客人多些。當地的小龍蝦個頭普遍大,而且也很幹淨。一說小龍蝦,總會想到火爆麻辣,在這裡,你可以打破對小龍蝦的刻闆印象。
清水龍蝦考驗小龍蝦的新鮮程度,隻用白水煮,蘸着鎮江香醋和姜,有點吃螃蟹的意思,蝦肉質緊實,還帶着點微甜。
最獵奇的是腐乳龍蝦。江浙人喜歡用腐乳燒菜,但沒想到小龍蝦和腐乳也這麼配。剝出蝦肉,裹一層厚厚的腐乳汁,鹹香美味。
香辣龍蝦,頗有幹鍋的風格,裡面還有年糕和莴筍條。年糕預先炸過,外殼脆脆的很好吃。
“清明螺,賽肥鵝”,我們還趕在清明前吃到了炒螺蛳。清明後的螺蛳開始爆籽,滿口渣子,這個時候的螺蛳肉很厚,香味濃郁,特别過瘾。
最後
也許因為對揚州之行的期望太高,這趟吃下來,總覺得失望有些大過驚喜。深厚的飲食文化底蘊,反倒成了一種枷鎖,讓早茶文化在當今時代缺少生命力和活力。百年茶社營運到今天,本該是遊客了解揚州飲食文化的窗口,但卻多流于形式體驗,成為留有遺憾的打卡勝地。好在,也有不少茶社在做出改變。傳統和創新之間的分寸雖然很難拿捏,但也不是無解,期望下次再見時,揚州早茶可以更好!
在揚州待了兩天,我們還發明了一個詞叫做“十狗九泰”,就是說十隻狗裡面九隻都是泰迪,揚州的泰迪真的好多呀!
最後送大家幾張揚州鑒真路上的櫻花。疫情還沒有結束,大家再忍一下下,等到疫情退散,春光明媚,再一起吃茶賞花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