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秦滅亡的直接原因

秦滅亡的直接原因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8-27 01:42:43

秦滅亡的直接原因(辯證地認識秦族起源的問題)1

一、東方和西方是統一的整體

嬴秦,是從周孝王封非子于秦叫起來的,秦在當時為附庸,還算不上一個方國。直到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秦才開始以方國的面目出現。這個建立了嬴姓方國的秦族起源于何地?學術界若從王國維算起,至今已經讨論了近百年。其間有代表性的主要觀點,一是秦人的東夷說,一是秦人的西戎說。各執己見,而未能将兩方面結合起來考慮問題。

其實,東方和西方是華夏大地的兩頭,東夷和西戎是華夏先民的兩族,考古學家揭示中國甯夏的水洞溝人在三萬年前就同西亞、北非有交往,為什麼我們不能設想中國東方的夷人與西方的戎人以及其他各地、各族先民也是經常不斷地往來聯系的?為什麼不能把交往互動看作是常态,而不是特例?若然,被許多學者看做東夷首領和秦人遠祖的少昊不既是東方人也是西方人嗎?

學者在讨論這個問題時往往忽視了黃帝同少昊的聯系。黃帝起源于黃河上遊,向東遷徙進入中原,其活動範圍包括今甘肅、陝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是華夏文明形成的标志性人物(部族),他最早出生于西北地區,是原北京大學教授、著名古史學家徐旭生先生提出的中國遠古三大民族集團之一、西部炎黃集團的首領。而經過曆代尤其是戰國秦漢人整理的中國古史系統,将少昊排在黃帝之後,或認為他們之間是親屬關系,或看做是部族統領關系。既然如此,作為黃帝後裔、屬部的少昊,其根能不同西方相通相連嗎?晉人王嘉《拾遺記》,宋人羅泌《路史》等書中的相關記載,就是将第一代少昊看做起源于西北的。

不錯,正像有的史籍記載和許多學者堅持的那樣,少昊氏是東夷的一位首領。但根據傳說和記載,他不是由當地各族推舉出來的,也不是他自己打出來的,而是由黃帝任命、派出去的。對此,《逸周書·嘗麥》那段話赫然在目,可作作證。其文雲:

(周成)王若曰:“宗揜(yǎn)大正:昔天之初,誕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宇于)少昊,以臨四方,司□□上天未成之慶。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于黃帝,執蚩尤殺之于中冀……乃命少昊請(清)司馬鳥師,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質。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亂。[1]

這是周成王對大宗揜談話時,回憶的黃帝戰勝蚩尤的故事。說開天辟地之初,上天在地上設置了人主,建立了典章制度,讓赤帝(即炎帝)分領“二卿”,命蚩尤駐于少昊故地,管理天下四方。貪婪的蚩尤氏不厭于心,想要驅逐赤帝。雙方軍隊在涿鹿山阿展開厮殺,戰得異常激烈,遍地不甯。赤帝膽怯,乃向黃帝求援,黃帝在冀中地方擒殺了蚩尤。然後任命少昊清接替蚩尤,為司馬鳥師,整頓五行五帝中的東方青帝之秩序,又賜少昊清名“質”。從此以後,東方才井然有序,至今(周初)不亂。

單從人際關系看,這段話透露的曆史信息是,被黃帝任命的這位少昊清應是黃帝的親屬或部下。聯系《史記》等中國古代主要史籍,都将少昊作為黃帝的後裔,因此,盡管少昊任職或遷徙到了東方,并在那裡衍生出了許多新的部族、方國,但論根,他卻是源于西方,這樣說,于史并不牽強。中國的考古學産生和發展起來以後,學術界将考古資料應用到古史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傳說的曆史仍然不能忽視。令人費解的是像少昊、颛顼這些人,同黃帝一樣都是從傳說轉變成文字記載的,學者們在秦嬴起源的研究中一再提到這兩位老祖宗,但同樣是從傳說轉變成文字記載的黃帝,以及黃帝同少昊、颛顼的關系,他們的西北淵源,這些為學者耳熟能詳的傳說記載,不知為什麼卻很少被提及或強調?“黃帝所生,伏羲之宇”[2],隻要你承認伏羲、炎黃集團的首領軒轅黃帝起源于中國的西北,你就得承認黃帝的後裔少昊、颛顼以及少昊或颛顼的後裔秦嬴,其根都在中國的西北。中國的東西部是一個整體,說少昊同黃帝一樣都是最早起源于西北,後徙中原和東方,在那裡成就了他們的豐功偉業;同時他們與西方的聯系從未間斷。說秦人,既包括他們的西方祖根,又包括從東方遷來的部分,這樣看問題,不更加全面、更加接近于史實嗎?

二、東夷說或西戎說隻抓了一段曆史

問題是在秦人起源地和族屬的讨論中,不論東夷說還是西戎說,大都是從虞夏商周時期尋找根源,而再不願意往上推,嫌那裡沒有考古學的支撐,因而是靠不住的。充其量這隻算是抓住了一段曆史,而不是整體地、全面地看問題。舉個例子。持東夷說者有這樣的認識:

柏(伯)翳與伯益應為一人。伯益為虞舜及大禹時東夷族著名酋長,秦嬴祖伯益,當然秦嬴也就是起源于東方并且是東夷人的後裔了。[3]

持此說的段連勤先生還從秦嬴同犬丘(西垂)的關系;嬴姓氏族和古國的分布;秦的原始宗教觀念等三個方面論證了秦嬴的起源地和族屬,認為是夏商之際,商族與東夷聯合反夏,掀起了東夷人向我國西部遷徙的浪潮,秦的祖先正是在這次東夷人西遷的浪潮中來到陝西關中地區的。他确信“秦嬴起源于由我國東方西遷的東夷人,它很可能是畎夷的一支。”[4]林劍鳴先生也認為:秦人“最早是屬于生活在我國東部的部落集團中的一支, 他們同來自東方的商人有着十分密切的關系。”理由是秦人的鳥圖騰崇拜同于殷人、從事狩獵牧業經濟和有同類嬴姓小國在今山東一帶立國[5]。

這些觀點都有代表性和較大的影響。我們贊同秦嬴先祖有一部分在東方建國生活的觀點,但質疑其起源地也在東方。第一,伯翳封嬴,使他獲得了一塊封地和賜姓,從而在政治和社會地位上逐漸成為東方的“著名酋長”,但這既不反映他的祖籍和族屬,也不能證明秦人祖述伯翳,他們也就是起源于東方并且是東夷人的後裔了。因為不論按男系、還是按“帝颛顼之苗裔孫曰女脩”,即女系算,秦嬴都是黃帝軒轅氏的後裔,隻要你承認黃帝族起源于西北,具體說是起源于渭河上遊或今天水市清水縣一帶,那你就得承認其後裔伯翳的祖籍在中國的西方而不是東方。

當然曆史是複雜的,我們不能不考慮發展的多樣性。比如,“少昊曰金天氏,傳八世五百歲。”[6]那是一個很長的曆史時期,其間各種人群遷徙、社會變化、政治勢力消長的事都會發生。由于史料缺乏,今人除了合理的推測,已經難道其詳。為什麼少昊明明是西方黃帝的後裔,曆史上卻有他是東夷首領的傳說,而且至今山東曲阜還有少昊陵?如前所述,黃帝擒殺蚩尤,統一了黃河流域後,少昊被派往東夷地區統攝各部,發展成強大的政治勢力而主盟于東夷,這就是答案。但不論曆史形勢怎樣發展演變,少昊的事業、成就、後裔在東方,其根在西北這一點不會變。

第二,從秦嬴同犬丘的關系看,秦人的核心氏族在西犬丘(西垂)居住的時間确實很長,從可以考知的仲潏(jué)算起,到秦文公遷都于汧渭之間(前762),共14世,其下限已到了春秋初;遷都以後,西犬丘仍然是秦人的本部、後防。因此,秦人對西犬丘的感情,西犬丘對于秦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能以此認定犬丘這個名字一定是秦人的祖先從東方帶到西方,而不可能有其他的情況嗎?比如,曆史上東西、中外人群的遷徙是帶有普遍性經常性的,決不僅限于秦祖或畎夷,各種人群遷徙的頻繁程度也不好用一次、兩次或三次來定量。因為秦人住在犬丘就說他們是西遷畎夷的後裔,此說似嫌牽強。

第三,以嬴姓氏族和古國多分布在東方江淮濟水流域,來證明秦嬴的根和起源地在東方也有質疑。我們知道,早在夏商之前的五帝時代甚至更早,西人的東遷就已經開始了,而且越到後來,其總的趨勢越是強勁,因為從謀生的角度看,東方的自然地理環境優于西方。以炎黃集團為代表的西人東移以後,在中國曆史上形成成數以萬計的炎黃部落、方國和家族。“秦之先”僅是其中的一支;“嬴”也隻是秦之先祖的一支。就以伯翳之後而論,從他得賜的嬴姓中分離出來的古國就已經很多了。宋人羅密《路史》卷16記載,伯翳生有3子:大廉、若木和恩成。他們各有數十上百的後裔氏族,每個氏族又往往發展成為一個方國。僅以恩成這一支的伯翳後裔為例,就有理氏、裡氏、相裡氏、京氏、恩氏、利氏、儋氏、聃氏、耽氏、征氏、崇氏、段氏、段幹氏、老氏、老陽氏、柱氏、丙氏,以及廣武、老萊、賀蘭、堅吾、大野、徒何氏。江、黃、耿、弦、茲蒲、時、白、郯、複、巴、寘、谷、麋、鄖、葛、祁、譚等氏,它們都是嬴姓方國;又各以國名氏。這些小國,還有其他各支的,各有各的地盤,但都是嬴氏分支。嬴氏除了建國于東方的以外,在其他地方建國立家的也還有不少。怎能根據類此方國的分布,來确定秦嬴的起源地?

第四,依崇鳥觀念來類推有相似現象的部族起源和族屬相同,也是靠不住的。秦人崇鳥或以鳥為圖騰是真。但崇鳥并不是東夷獨有的特征,遠古先民不論生活在東西南北,他們日常接觸最多的就是鳥獸。不崇鳥,就崇獸,這是先民普遍的愛好。就以西北來說,在反映華夏文明形成時期狀況的大地灣、馬家窯文化彩陶圖案上,就有很多鳥或鳥變形的紋樣,反映了大地灣人、馬家窯人對鳥的喜愛或崇拜。鑒于篇幅,舉例省略。其他各地遠古先民崇鳥的例子也很多。因此,不能以東夷有一支是崇鳥或以鳥為圖騰的,就确定同樣崇鳥的“秦之先”必然源自東方。何況秦人崇鳥,源于帝颛顼之苗裔孫女修吞“玄鳥隕卵”、而“生子大業”[7]的神話;少昊氏崇鳥,是因為少昊在舉行登位大典的時候,适有鳳鳥飛來,這是一個祥瑞的現象,因此就喜歡鳥,并以鳥來命名職官[8]。神化偉人降生、登基的做法在曆史上相當普遍,它與秦人的族源沒有必然的内在聯系。事實上,遠古東方民族并不都是崇鳥的,九夷中的畎夷、于夷、風夷、陽夷以及以顔色命名的赤夷、白夷、黃夷、玄夷等,看不出他們崇什麼鳥或以哪種鳥為圖騰;倒是比所謂東方崇鳥部族更早的大地灣、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彩陶上有極為美麗的鳥紋和變形鳥紋。秦人崇鳥為什麼不是受本土文化的影響,而是從東方傳來的觀念呢?

我們并不完全否定黃帝、少昊、颛顼等老祖宗的東夷說。《禮·祭法》疏引《春秋命曆序》雲:“黃帝傳十世,少昊傳八世,颛顼傳十二世”。期間每一世的首領和部族成員都可以稱作黃帝、少昊、颛顼。在以遊走營生,很少定居的遠古社會,說他們的腳步,說他們的後裔布滿了今日的中國決不為過,豈止是東方和西方!又何況他們在發展過程中還将無數的周邊各族成員吸收到本部族中來。所以,大家談秦族的起源,談黃帝或少昊、颛顼,所強調的隻是他們第一代人的起源地。而按照傳統的黃帝、少昊、颛顼的序列排法,颛顼、少昊的族源在黃帝,黃帝的發源地在西北,自認颛顼或少昊後裔的秦祖,其根當然在西方了。

以王國維、蒙文通兩先生為代表的秦祖西戎說同樣将研究的切點定得較晚。王國維先生說:“秦之祖先起于戎狄”[9]。蒙文通先生引《史記·秦本紀》申侯對周孝王的話“昔我先郦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仲潏(jué),保西垂。”申侯是戎族,其先母族為郦(骊)山氏,同為戎族,胥軒也娶郦山女,而且在他的名字前加一個“戎”字,表明胥軒也是戎族,這樣,“秦父系母系都為戎族”,所生仲潏的戎族屬性不容否定。蒙先生還确認“秦即犬戎之一支。”[10]這是從世系族屬上說的;從社會環境看,蒙先生認為:“仲潏以來,莊公以下,尚居犬丘,遠在西鄙群戎之間,亦足見秦實為戎,而起自西裔也。”[11]

按照目前主流的看法,不論是秦嬴東來說還是西興說,都不将其與西戎劃等号。這可能是曆史研究整體進步的反映。按照周秦以來的社會習慣,人們把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稱做華族或華夏,而把生活在中原地區以外的部族或人群稱做蠻、夷、戎、狄,當時秦人的先祖生活在隴山之西,僅這一點,就可以籠統地稱其為戎族了。但仔細分析,它與西戎畢竟有曆史淵源的不同。同時,兩位先生與秦嬴東夷說者一樣,其研究也是從殷周前後開始的,沒有像司馬遷那樣,從華夏文明的初曙——五帝時代展開論述。

那麼,若從五帝時代說起,建立了秦國的核心氏族嬴人的遠祖,到底是五帝之首軒轅氏的哪一支後人呢?這個問題搞清楚了,嬴人的起源地和族屬也便有答案了。《史記》卷5《秦本紀》雲: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

這是說,颛顼的女裔孫女修生大業。大業生大費,大費協助大禹治水獲得成功,又為帝舜調訓鳥獸立下功勞,大費就是柏(伯)翳,帝舜賜他姓嬴氏。這就是“秦、趙之祖,嬴姓之先。”[12]由于這段話沒有說出大業的父親是誰,所以後人就以母族而認颛顼為其祖。宋人羅泌則堅稱大業的父親是少昊裔子,并認為少昊才是秦嬴的男系祖先。他說:

初,帝(少昊)裔子取高陽氏之女曰修,生大業。大業取少典氏女曰華,生繇。[13]

繇,即臯陶。臯陶是伯翳的父親,伯翳是嬴姓初祖。這樣,按男系計算,秦嬴之祖就是少昊而非颛顼了。

對于舜賜姓嬴氏的柏翳,同當時另一個叫伯益的是一人還是不同的兩個人的問題,《史記》雖未着意區分,但聯系前後記述分析,司馬遷将其看做是兩個人本無疑點,是後人搞糊塗了。事關秦嬴祖誰,這裡要澄清一下。《史記》卷1《五帝本紀》中有這樣一段話:

舜曰:“誰能馴予上下草木鳥獸?”皆曰益可。于是以益為朕虞。益拜稽首,讓于諸臣朱虎、熊罴。舜曰:“往矣,汝諧。”遂以朱虎、熊罴為[14]。

意思是說,舜問大臣們,誰能為我調養高原和低濕地上的鳥獸?大家推薦說伯益可以。于是舜就任命伯益為管理山林川澤的虞官。伯益叩頭,謙讓朱虎和熊罴兩位賢者。舜說:“你們一起去,把這件事辦好吧!”就以朱虎、熊罴為佐官,協助伯益作管理山澤。這段話隻說明舜曾根據大臣們的建議任命伯益為虞官,至于他幹得怎麼樣,史無下文。

柏翳就不同了。他既有助禹治水之功和受舜賜皂遊(皂色旌旆之旒),妻玉女的功勞和舊榮,又有“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舜賜姓嬴氏”的新功新寵。在這裡,曆史并不排斥舜先後任命了兩任虞官(他們的名字音同字不同)的可能性。何況在《史記》卷36《陳杞世家》中,司馬遷更加明确地說:“伯翳之後,至周平王時封為秦……垂、益、夔、龍,其後不知所封,不見也”。這是說,伯翳的後裔秦襄公在周平王時被封為秦國諸侯,而伯益等賢者的子孫沒有聽說過被分封的事。伯翳和伯益是兩個人在這裡不是表述得很清楚嗎?

再看宋人羅泌的考證。他說:

伯翳者少昊之後臯陶之子,而伯益乃帝高陽之第三子隤(左豈右欠)也,然世俱以伯翳為即伯益,其謬甚矣。予嘗考之,伯翳者,嬴姓之祖也,書傳嬴姓,實出少昊,其源甚著,非高陽後也。

他在引證了《史記·陳杞世家》序舜、禹功臣時将伯翳與伯益單列的例子後又指出:

《史記》雲,臯陶卒,封其後于六,或在許,然後舉益而授之政[15],則伯翳不得為伯益尤顯。故劉秀表校《山海經》雲:夏禹治水,伯益與伯翳主驅禽獸,是則益、翳為二人,亦有能知之者。第太史公于益、翳有時而不分,所以緻後生之缪爾……班固之徒不知考此,乃直以女修為男子,而系之高陽之後,故世遂以伯翳為伯益不複别也。[16]

綜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伯翳是少昊之後而非颛顼之裔。他被帝舜封賜後,以嬴為氏,這是嬴姓之始,也是秦嬴的來由。

有一種觀點認為,秦祖以嬴為氏,少昊時代就有、而不是從舜封伯翳才開始的。段連勤先生就持這樣的看法。他說:“秦人的嬴姓來源頗古,虞舜賜姓之說,可能出于秦人僞托。因為從先秦典籍所載的傳說資料看,早于虞舜時代的東夷族酋長少昊及其後裔少昊氏姓嬴。”[17]我們不知此言何據?哪個秦人、怎樣僞托了嬴氏,是有資料記載還是段先生的推測?先秦典籍所載的傳說資料,言少昊及其後裔少昊氏姓嬴,也是我們聞所未聞的。即使是漢魏以後的記載,我們僅見漢許慎撰、宋徐铉增釋的《說文解字》卷12下,“嬴”字下釋文有“少昊氏之姓”[18]清人段玉裁注釋的本子說得多一些。其文雲:“嬴,帝少皞之姓也。注:按,秦、徐、江、黃、郯、莒皆嬴姓也。”[19]宋李昉等引《古史考》曰:“窮桑氏,嬴姓也,以金德王,故号金天氏。”[20]怎樣理解這些文字?可否認為它所指的還是伯翳受封于嬴,因他是少昊氏的後裔,所以當他得賜嬴氏以後,人們在談到伯翳先祖的時候,就用由後往前推的思維方法,将其說成是嬴氏。這是很正常的,但它決不證明嬴姓少昊時代就有了。伯翳以前,人們在提到少昊氏的時候,都說他姓姞,或稱青陽氏、雲陽氏等,從來不見說他是嬴姓的,這不是鐵的事實嗎?

[1] 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六,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第102~103頁。

[2] 漢·焦贛:《焦氏易林》卷1。

[3] 段連勤:《關于夷族的西遷和秦嬴的起源地、族屬問題》,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研究室編《秦文化論叢》第一集,西北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67頁。

[4]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研究室編:《秦文化論叢》第一集,第172頁。

[5] 林劍鳴:《秦人早期曆史探索》,《西北大學學報》1978年第1期。

[6]清朱鶴齡:《尚書埤傳》卷1引《春秋序命曆》。

[7] 漢司馬遷:《史記》卷5《秦本紀》。

[8]漢班固:《漢書》卷21下《律曆志下》附《世經》。又見王守謙、金秀珍、王鳳春譯注:《左傳全譯》昭公十七年,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70頁。

[9] 王國維:《觀堂集林》卷12《秦都邑考》。

[10] 蒙文通:《周秦少數民族研究》,第二,龍門聯合書局1958年版,第22頁、第24頁。

[11]蒙文通:《周秦少數民族研究》,第二,第30頁。

[12] 司馬遷:《史記》卷5《秦本紀》索隐。

[13] 宋羅泌:《路史》卷16。

[14] 《史記》卷1《五帝本紀》。

[15] 《尚書·舜典》記載舜向伯益授官的情景雲:“帝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其文同我們上引《史記》稍異。意為帝舜問大臣們:“誰能通過政教,使民衆順從山澤草木鳥獸的生長法則,取之有時,用之有節?”臣下都說益能辦到。帝舜說:“行,好啊!伯益,你就來做我的虞官吧。”伯益拜謝叩頭。

[16] 宋羅泌《路史》卷34。

[17] 段連勤:《關于夷族的西遷和秦嬴的起源地、族屬問題》,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研究室編:《秦文化論叢》第一集,西北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下同),第166頁。

[18] 見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使館1983年版。

[19]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第12篇下,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12頁下。

[20] 宋李昉等:《太平禦覽》卷79,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21] 據司馬遷:《史記》卷5《秦本紀》,羅泌:《路史》卷16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