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八。
最近互聯網上,能跟現象級電視劇《狂飙》比拼流量的,大概是一個叫ChatGPT的英文名字。
這個玩意兒到底有多火爆呢?
大概就是它一個月增長1億用戶;國内賣賬戶的人月入10萬;國内互聯網企業紛紛嚴陣以待;ChatGPT因為人流量過大而反複崩潰;各大自媒體都想蹭上一波流量的程度。
人人都想“爬梯子”去一探究竟。
各個行業的人都想了解一下這個“似新生又非新生”的東西到底會給自己的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對,這就是新事物帶來的威脅。
在我讀大學的時候,教授曾出了一個題:
“我們其實可以不用讀書,我們隻需要盡可能多地記住書本的名字和目錄即可。當我們需要某種特定内容時,通過記憶快速找到目标書籍,就可以查閱相關知識來解決問題。我們的大腦用來記憶書的名字和目錄,一定比記憶書的内容裝得多。”
學生時代的我思路完全被帶走,能通過做題的慣性思維知道教授的話似乎有點問題,但我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來反駁。
甚至我還一度認為教授這道題看似别具一格,實則很實用。咱們就算看過書,臨到用時,還是需要再次查閱以便确認細節,正如當時寫論文的我和我的同學們。
可如何按照這個邏輯,能記住2個圖書館書籍目錄的人是不是就比能記住半個圖書館書本目錄的人更有學問?
最後大家就開始比拼腦容量和記憶力,《最強大腦》上的那些記憶“王者”就是博學大師。
我們将開始推崇記憶之法,家長們會争先恐後地給自家孩子報名記憶力培訓班。
想到此處,我能明白此題的矛盾點,可這不過是膚淺之處,真正要命的問題,我還沒看到。
現在,我知道此題的答案了。
教授出的這道題不就是ChatGPT嗎?
而我的答案正好就是我所擔心的事。
我第一次得知ChatGPT,是看到國外的某篇論文被發現是ChatGPT創作而被撤銷的新聞;此後,再次聽到它的名字,則是看到ChatGPT創作的論文獲得了一等獎,打敗了其他人類作者的消息。
如此神奇的工具瞬間就勾起了我好奇心,猶如現在那些正跟ChatGPT打得火熱的人們。
彼時,ChatGPT還隻是一個小範圍的學生才知悉的“隐藏技能”。
一位同學興高采烈地給我演示了一番這個工具的奇妙之處。
兩個字:驚豔!
不論ChatGPT是能回答問題,寫文章,還是編程、畫圖,讓我驚豔的并不是它的功能,而是它展現出來的智力。
“人工不智能”終于有點“人工智能”的意思了,它的智力顯著提高了,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性,開始像個“人”。
驚豔最是唬人。
某些人開始擔心自家飯碗不保,機器替代人工的危機論又再一次蔓延開來。
國内互聯網科技類公司順着風潮為這股危機感添柴加火:網易打算用同樣的技術去挑戰口語老師和作文批改的工作崗位;科大訊飛已經決定要在5月份落地融合了國産ChatGPT的學習機;就連三線開外的高途也準備深入考研市場,推出人工智能考研問答産品。
是人是鬼都來湊一把熱鬧,似乎資本大戶都看上了教育這片地。
學校方面則打算“用魔法打敗魔法”,争相宣布禁止學生使用ChatGPT撰寫論文,斯坦福大學更是着手研發檢測AI寫文的檢測工具。
而我并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ChatGPT不過是人類知識的檢索員,是文化的裁縫,更是他人作品的拼接(剽竊)者。
ChatGPT歸根結底就是一個檢索工具,是基于龐大數據庫之上,能夠根據關鍵詞,從成千上萬的内容中快速找到目标内容,再整合成邏輯自洽的成品(文章或程序),搭配上一些人類表達特征的機器。
它隻是一個檢索機器。
它并沒有自主創造出新的東西。
它隻是記住了更多的現有書本目錄、他人撰寫的文章内容和計算機代碼,還能以人類達不成的速度完成整合和拼湊,再假裝是個人。
它“博學廣識”,“博覽群書”,卻寫不出屬于它的新内容。
它就是教授出的那道題。
然而,人世間最難的并不是“是非題”,而是“選擇題”,是那些并沒有标準答案的“取舍題”。
比如最有名的問題:“朋友A和朋友B都掉進水裡,你先救誰?”
比如影片《唐山大地震》中,兩個孩子,到底該救誰,又該放棄誰?
再比如自動駕駛的車輛因故障失控了,它是打算沖進旁邊的樹林裡,還是選擇沖到另一邊的水溝裡?
再再比如班裡成績差的孩子,是不是該早早勸其認清自我,改走它路?
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什麼?ChatGPT能回答嗎?
我承認ChatGPT是一個強大的檢索工具,能夠幫助我們找到想要的資料,節省時間;我也相信它可以寫出邏輯完善的論文綜述,但是它回答不了這些問題。
因為,ChatGPT不懂什麼是道德和責任。
它懂理知法,卻不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裡的孤獨和“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裡的鐘情。
機器不懂,曆經人情冷暖的中年人都懂。
所以,我不怕被搶飯碗。我跟chatGPT根本就不在一個道上。
再說說教授的那道題。
強大的ChatGPT已經擺在我們面前,我不擔心它會讓我下崗,但我擔心下一代會不會被ChatGPT“洗腦”。
新生事物的熱鬧中常常有年輕人的影子。
某寶上,參與評論的購買者似乎都是各種在校生。花幾十塊錢就能擁有一個寫論文輔助工具,真是不要太便宜。
諸如ChatGPT這樣的工具被引入後,我們是會被幹倒,還是會被這條“AI鲶魚”攪和點新東西出來呢?
我們的教育模式已經站在了一個岔路口。
“乘法口訣表”已經在所有經曆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身上形成了肌肉記憶,我們根本無需經過大腦,就能快速報出對應的答案。
我們都知道3.1415926,卻很少有人還記得圓周率是怎麼來的。
我們記得不少名人名言,因為寫作文時要引用;我們也能完整背誦唐詩宋詞,因為考試時要填空;可真要計較到底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還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時,大家還是會感歎“我們的記憶被偷走了。”
大家看《慶餘年》中的名場面範閑醉酒背誦《唐詩三百首》,獲得“詩神”稱号而感到暢快淋漓,可他的角色設定裡,還是一個穿越的現代人形機器,一個完美的AI。
憑記憶力,人類确實比不上AI;憑計算能力,比不過小攤販手裡的那個計算器。
我們最拿手的并不是記憶力,而是創造力。
ChatGPT可以在自身的數據庫中找尋出完美答案,整合出完善的邏輯進行強勢輸出。
在數量龐大而陌生的知識點面前,學生可能來不及思考,就全盤接受了它給予的結論。
甚至說,學生根本沒有能力去判斷ChatGPT給予的結論是對是錯;如何在它的邏輯中找到不合理;如何在“前人”的結果之中找出新的可能性。
接收比創新稍微容易一點。
ChatGPT的進步依賴于我們人類創造出的新思想。若是人類止步不前,在現有的知識容量之下,Ai完勝任何人。
人類不斷創新,才能不斷超越人工智能。
創新的第一步一定是獨立思考。
然而,思考與創新則是建立在我們本身對世界還有那麼一點點了解的基礎上。
我們需要“肌肉記憶”,卻不能完全依賴和滿足于記憶的數量。
高中之前,學生們都在吸收和比拼記憶,到了大學,才開始磨練不可替代的高端技能——思考與創新。
對于這種稀缺的能力的訓練和提升,在我們的教育體系裡能不能再增加一些,能不能再提前一些?
我們不能光記得書名和目錄,我們要在更多更廣的内容細節裡,找尋世界萬物之間的内在聯系與矛盾,我們應該去探究自然的因果。再試着用方法去推翻現有結論鑄造的思想圍牆。
眼下,類似ChatGPT的人工智能皆是思想圍牆的守衛者。
年輕人需要方法,我們的下一代不隻是需要結論,他們應該要加強學習駕馭ChatGPT的方法,讓它成為人類的“仆人”。
時刻保持清醒,告知ChatGPT對與錯,别被機器牽着走是新一代年輕人面臨的考驗。
别被機器洗腦了。
共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