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正常、健康的新生兒會出現皮膚發黃的現象,這就是我們所熟悉知的“新生兒黃疸”。這是一種名為膽紅素的物質在嬰兒血液中積累而造成的。
因為胎兒氧氣比較缺乏,需要有很多的紅細胞來補償每個紅細胞帶氧量的不足。寶寶出生後,可以直接吸氧,氧氣的供給就充分了,不再需要過多的紅細胞來帶氧,于是這些多餘的紅細胞就被機體破壞,産生了過量的膽紅素。
膽紅素要靠肝髒轉化才能排出體外,而新生兒的肝髒功能還不健全,過量的呈黃色的膽紅素就積聚在血中,當超過一定量時,就把皮膚、黏膜和眼白染成黃色了。生理性黃疸對小兒健康一般無影響,不需特殊處理。
雖然黃疸是一種完全可以治愈的疾病,但是如果沒有及時發現,膽紅素水平過高且沒有及時治療的話,就有可能造成神經系統或大腦損傷。
足月出生寶寶的黃疸正常值與早産兒又有所不同。通常,足月新生兒黃疸正常值是12.9毫克/100毫升,也就是100毫升的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低于12.9毫克。
早産兒的黃疸正常值15毫克/100毫升血液,也就是100毫升的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低于15毫克。
當寶寶的黃疸值超過12.9mg/dl或新生兒黃疸指數上升過快時(每日上升超過5mh/dl),或黃疸持續時間超過足月兒在14天内消退,早産兒在4周内消退這個時間,或者黃疸退而複現。就表示新生兒黃疸不健康,可能患了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黃疸又分為生理性黃疸、母乳性黃疸、病理性黃疸,醫學上把生理性黃疸的值作為新生兒黃疸正常值。
1. 生理性黃疸大部分的新生兒在出生後2~3天開始在皮膚、口腔黏膜和眼白部分 出現輕度的黃染,而手心和腳心一般不出現黃染,在生後一周到十五天會自行消退。
在此期間吃奶、睡眠以及生長情況均好,大小便顔色正常,也無其它不适表現,如果查血表明血清總膽紅素濃度正常,這種現象稱為“生理性黃疸”。
注:15天後黃疸仍然明顯,應立即就診。
2. 母乳性黃疸母乳喂養黃疸不用擔心:母乳喂養的寶 寶,如果出生1周後黃疸仍然明顯或繼續 加深,但精神好,胃口好,大便黃,體重增長良好,通過檢查沒有異常,一般可以認為是母乳性黃疸。
一般停母乳3天後黃疸減退,停5~7天後黃疸明顯消退。母乳性黃疸一般不會對嬰兒造成不良影響(除非黃疸程度太深)。由于暫停母乳喂養可能給孩子或母親帶來不适,在黃疸不嚴重的前提下,可以繼續母乳喂養下觀察。 母乳性黃疸通常在生後2-3個月内完全消退。
注:斷奶3天後如果不見黃疸減退現象,就應立即就醫。
3. 病理性黃疸如果在出生後24小時内就出現了黃染現象,血清膽紅素不正常,四肢及或手足心均出現黃染,進展迅速,并且遲遲不退,或稍退後又重現,嗜睡、不肯吃奶、煩躁,甚至出現抽搐等症狀,就是病理性黃疸,也稱“溶血兒”。一定要去醫院救治。
黃疸最初表現在面部,然後是胸部和腹部,最終可能表現在四肢。同時,眼白部分也會變黃。
兒科醫生就會為嬰兒檢查是否有黃疸,如果他通過嬰兒皮膚發黃的程度,同時依據嬰兒的年齡及其他因素判斷認為可能存在黃疸,他就會為嬰兒進行皮膚檢查或抽血化驗,從而診斷是否真的存在黃疸。
如果在嬰兒出生後24小時之内發生了黃疸,一定要立刻抽血進行更為精确的膽紅素定量檢查。
嬰兒3~5天的時候也必須由醫生或護士來檢查是否患有黃疸,因為這個階段往往是膽紅素水平最高的時候。
如果一個嬰兒在出生後不到72小時就出院。那就需要在出院後2天内再去拜訪一次兒科醫生。
出院前膽紅素水平就比較高的嬰兒。
提前出生嬰兒(比預産期提前2周)。
出生24小時(及以内)出現黃疸的嬰兒。
母乳喂養進行得不理想的嬰兒。
生産分娩過程中出現頭皮下血腫或淤傷的嬰兒。
父母或兄弟姐妹曾經出現過高膽紅素症并接受過治療的嬰兒。
當醫生為嬰兒下了黃疸診斷,并認為他應該接受治療的時候,就會為他提供一種特殊的治療方式:為嬰兒脫光衣服,并将他抱到一個具有特殊光線的箱子裡照射。
在光照治療的過程中,嬰兒的眼睛需要覆蓋保護起來。這種光照治療可以有效降低黃疸對嬰兒的負面影響。
母乳喂養的嬰兒,黃疸可能持續2~3周;配方奶喂養的嬰兒,可能需要2周,黃疸就可以徹底消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