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與我們現在喝的普通茶葉有所不同,它是客家人最普通也是最隆重的一種待客禮儀,也是保留下來的中國最古老的茶道之一。客家擂茶文化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之一。史料記載,在宋朝就有擂茶的出現,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擂茶即是其主食之一,也是待客之佳肴,客家人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擂茶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美味。
擂茶的制作方式古樸典雅,充分表現了客家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之傳承。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純,香氣濃,不僅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而且還有健脾養胃,滋補長壽之功能。
制作客家擂茶是要科學合理的配料。這除了要用好茶、芝麻為主要原料外,配料可随時令變換。春夏濕熱,可采用嫩的艾葉、薄荷葉、天胡荽;秋日風燥,可選用金盞菊花或白菊花、金銀花;冬令寒冷,可用桂皮、胡椒、肉桂子、川芎。還可按人們所需,配不同料,形成多種多樣多功能的“擂茶”。如加茵陳、白芍、甘草,為“清熱擂茶”;加魚腥草、霍香、陳皮,為“防暑擂茶”。據中醫驗證,擂茶具有生津止渴、防風祛寒、開胃健脾、清熱解毒、清肝明目、潤膚美容、延年益壽之功效。在客家祖地石壁,每戶每天都制作普通擂茶一缽,每當勞作回來,一進客門,就要先飲一碗擂茶,再說進食解饑腸事。同時,客家人又常用糯米做糍粑,或用大米做米果(粑粑)當點心。故有俗諺說:“喝擂茶,吃粑粑,壯身體,樂哈哈。”以緻于說這奇特的客家擂茶是“藥食兼佳,味中有味”的“客家保健飲料”。
作為客家人都知道要做擂茶,就要先了解客家人的“擂茶三寶”:一是口徑50厘米且内壁有粗密溝紋的陶制擂缽;二是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樹幹加工制成的約85厘米長的擂棍;三是用竹篾制成的撈濾碎渣的“撈子”,在制作擂茶時加入好茶葉和适量芝麻,幾片甘草等,置入擂缽,手握擂棍沿缽内壁順溝紋走向有規律旋磨,間或缽中間擂擊,将茶葉等研成碎泥,即用撈子濾出渣,缽内留下的糊狀食物或叫“茶泥”、或稱“擂茶腳子”。再沖入沸水,适當攪拌,再放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燙皮等,就是一缸集香、甜、苦、辣于一體的擂茶了。
品嘗擂茶時,茶桌上蕩溢出一片誘人的清香,一口試飲,口舌生津,滿腔留香;二口深飲,神氣仙人,通體舒暢,讓人喝了念念不忘。
相傳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藥擂爛沖服的"藥飲",客家先民在流遷過程中,艱辛勞作,容易"上火",為防止"六淫"緻病,經常采集清熱解毒的青草藥制藥飲,江南可供采用的藥草很多,"茶"就是其中的一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