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幹對于福州人而言,其江湖地位大概可以等同于北方人的面條,是廚房裡不可或缺的角色。
福州人最日常的主食是米飯,本地人常說的“粉幹面”算是主食的調劑。外地人常用粗和細來區分福州的粉,粗粉是粉幹,細粉指興化粉(興化府莆田特産的米粉)。
現在經常能看到食客們在福州街頭尋訪各種粉幹店,簽到打卡。這些粉幹店大緻可以分成兩類,一種是“拌粉”店;一種是“煮粉”店,這兩種粉口感上有很大差别。拌粉店用的粉跟桂林米粉用的粉有點相似,是Q彈的,而煮粉店的粉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福州粉幹。
福州粉幹不是豆制品,而是純粹以稻米為原料。口感筋道,有粉質感。
福州最知名的粉幹要數郊縣閩侯“桐口”和閩清“茶口”的。以晚稻米為原料,制成優質的粉料後再壓制成粉幹,期間還需經過泡粉、洗曬、脫脂等工序。以這種方法制成的粉幹成品呈青白色,條直且均勻,韌性好,無論是煮還是炒均不黏糊,吃起來也清爽可口。這兩個地方加工粉幹的曆史很久遠了,如茶口粉幹的生産大約始于南宋嘉定年間,迄今已有八百多年曆史。
因為幹粉易于儲存、攜帶,所以相傳明代鄭和下西洋時,就曾攜帶茶口粉幹供随船将士食用并饋贈沿途外國友人。
有人說地道福州口味的煮粉幹,就是白菜、熟魚、幹蝦油加老酒。這樣的粉幹有多誘人?
記得有一年冬天,走在街頭,忽聽到巷子中傳來吆喝聲:“粉幹~”,那聲音平和綿長。一個婦人正在挑着桶擔叫賣煮粉幹,有鮮味從其中一頭的桶裡飄出,熱氣騰騰的。白菜特有的柔和之味裹挾着海鮮的鹹香鑽進鼻子裡,我的味覺神經瞬間就被點醒了。有路人圍上去,買了一碗就在攤桶邊食用,雖然隻是最尋常的白菜、芹菜、青蒜、熟魚幹的組合,但食客那“哧溜溜”的吃面聲和心滿意足之态,卻讓人覺得那一定是一碗讓人難以拒絕的人間美味。
如果要是有人問我怎麼煮一碗粉幹,我還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一碗地道的福州粉幹幾乎就囊括了閩菜淡爽、鮮香、湯路廣的特色。各家各戶做粉幹的方法都不同,粉幹裡除了基本味,其他輔料都可以自己随心加。随着季節變換,能用到的食材也不同,如海裡的蝦蟹、貝類、新鮮魚産以及河鮮、山珍,都是煮粉的好材料。
熟魚幹(主要是鳀魚)是貯藏起來的海味,每個季節都可以得到,所以變成最常用之物,輔助的芹菜、蒜薹、老酒等都是對各種“鮮貨”有祛腥之神效的調味素,用一點清湯就把各種鮮味調和起來了。
一鍋符合福州人口味的粉幹應該保留了各種食材的原味和口感,粉幹清爽,卻又恰到好處地吸收了些許湯汁,粉湯鮮香,主食與配料完全融化。一碗粉幹把平日裡一頓飯所用到的主食和菜品都囊括了。
除了經典的白菜熟魚粉幹、海鮮粉幹,還有人們喜愛的老鴨粉幹、泥鳅粉幹、閩清的糟菜炒粉幹。我家裡還喜歡用新鮮帶魚煮粉幹,美味程度爆表;還吃過鄰家姐姐做的蒜苗粉幹,青白搭配,清新有味;還有些是坊間找不到,僅有自家才有的特有味道的粉幹。
那些本地特有的食材和特有的調味料組合出的味道,就是家裡的味道。這種味道融化在人們的口裡和心裡,日複一日,烙印在記憶中,從此難以抹去,一旦離家就成了白月光和朱砂痣。
其實一切都源于地緣和物産。不知不覺中,塑造出口味不同的人群,得以讓人區分出“你來自哪裡”。
作者:還是懶星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