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76年,晉國“三郤”——郤犨、郤至、郤錡——因為忌恨伯宗,便誣陷并殺害了他。
在晉景公時期,伯宗強力阻止了晉國與楚國争霸中原,而力主伐潞氏國,使得晉國領地擴張至山西長治一帶,一舉占領了“天下之脊”,可謂是德高望重。
伯宗生前,曾經發生過一件小事。
某天下朝後,他回到了家裡。老婆見他喜氣洋洋,便問:“你今天面帶笑容,是有什麼喜事嗎?”伯宗回答:“我今天在朝廷上發言,諸位大夫都說我智如陽子!”“陽子”,即陽處父,是晉襄公的太傅。在晉國,陽處父以睿智聞名全國。被衆人譽為智比陽處父,伯宗當然有理由沾沾自喜了!
可當他老婆一聽這話,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陽處父華而不實,能言善辯卻無謀略,所以才遭遇大難。你有什麼高興的?”被老婆這麼一說,伯宗顯得有些焉了,答道:“我來請諸位大夫喝酒,與他們交談,你試着聽聽看。”
在家與諸位同僚“腐敗”過後,伯宗老婆說道:“那些大夫們确實不如你。但是人們無法容忍才智高明人士長久在自己之上,未來你必然有難!何不趕快物色一個能幹之人來保護兒子伯州犁?”伯宗雖然貴為大夫,對老婆大人倒是言聽計從。于是,他立刻四處物色人,結果相中了畢陽。
在“三郤”發難之時,正是畢陽将伯州犁安全地送到了楚國。
伯宗被害身亡,正是郤氏家族氣勢最為旺盛之時。得知伯宗被殺,晉國另一卿士韓厥便私下腹诽“三郤”:“郤氏家族要亡了吧!善人是維護天地的紀綱,卻屢次殺害他們,不亡還等什麼?!”
伯宗被晉人譽為善人,他的兒子伯州犁逃亡楚國,也得到了楚共王信任。楚共王任命他為楚國太宰。楚國太宰雖然權勢不如令尹和司馬,但也是楚王近侍,可以經常接近楚王。
伯州犁逃亡楚國後的第二年,即公元前575年,因為楚共王誘使鄭國背叛晉國,引發了楚、晉第三次争霸大戰:鄢陵之戰。
6月29日清晨,楚軍搶先行動,逼近了晉軍軍營布好了陣勢。
這一下,楚軍就把晉軍布陣空間完全給壓縮沒了,讓晉軍将領大感頭痛:開戰,則無法列陣,必然大敗;退軍,又心有不甘。這時,中軍佐士燮之子士匄(音蓋)快步向前,進言道:“我們快速填井平竈,在軍營中列陣,把行列加寬;晉、楚兩國都有上天護佑,何必要擔心這麼多呢?”
士匄此舉,讓原本就不想開戰的士燮大為生氣,便大聲訓斥他:“國家的存亡,原本就是天意。你小孩子知道些什麼!”
雖然如此,大敵當前,晉軍還是立刻按士匄建議行動起來,在軍營中列陣了。
就在這時,對面楚共王卻讓伯州犁陪着他,登上專供查看敵情的巢車,觀察晉人動靜。忽然,楚共王問伯州犁:“晉軍突然驅車左右奔馳,這是要幹嘛?”
對于晉國軍情,伯州犁原本就極為熟悉,便答道:“這是在召集軍官。”
“看來軍官都聚集在中軍了。”
“這是要會商軍情。”
“他們将帷幕打開了。”
“這是虔誠地向先君占蔔。”
“撤去帷幕了。”
“這是要發布命令了。”
“晉軍非常喧鬧,并且塵土飛楊了。”
“這是準備填井平竈,擺列戰陣了。”
“都登上戰車,車左車右卻又帶着兵器下來了。”
“這是在宣布号令。”
“這是要開戰了嗎?”
“還不清楚。”
“登上戰車的車左車右又下來了。”
“這是在做戰前禱告。”
等晉軍列陣完畢,伯州犁就将晉厲公身旁的晉軍将領一一指給楚共王看。賢人伯宗之子,如此熟悉晉國軍務,還能提前判斷出晉軍動向,作為“晉材”的伯州犁,果然沒有埋沒伯宗之名!
就在伯宗向楚共王指示晉軍将領的同時,對面的晉軍陣内也在發生着同樣的事情:楚國叛将苗贲皇,正在将楚軍将領一一指給晉厲公看。
苗贲皇是楚國前令尹鬥椒之子,在鬥椒叛亂失敗後,逃到了晉國。鬥椒為人,出了名的驕橫跋扈。楚國著名賢相子文,因此而評價他是“狼子野心”!苗贲皇雖然逃離了楚國,但因父親惡名昭彰,他必然也會被人們帶着有色眼鏡來看待。
然而,逃亡到晉國以後的苗贲皇,卻讓人們另眼相看。
公元前592年,晉卿郤克因為訪齊受辱,便在斷道之盟上拘押了前來參加盟會的齊國大臣晏弱、蔡朝、南郭偃,并将三人分别囚禁在野王、原邑和溫邑。苗贲皇出使剛好經過野王,見到了被拘押的晏弱。回到晉國後,苗贲皇便為晏弱打抱不平:“晏子有何罪?以前諸侯侍奉晉國先君,都生怕趕不上盟會;現在卻紛紛傳說晉國大臣不信任他們,諸侯都有了二心。齊國國君怕來了得不到禮遇,才不敢參會,派四位大夫代替;四大夫随從半路又勸阻他們,所以齊國上卿高固又半路逃會。其餘三位大夫怕斷絕齊晉兩國之好,冒險前來參會。我們本應善待三大夫,以懷柔來晉之人;可如今卻抓捕了他們,讓齊國反對者得逞,這豈不是犯了大錯?”
拘押齊國三位大夫,是晉國卿士郤克所為。因為郤氏家族在晉國勢力龐大,連晉國正卿士會都不敢對此說三道四。可苗贲皇不過是一位楚國流亡大臣,卻敢如此替齊人仗義執言,可見苗贲皇已不像父親鬥椒那樣嚣張跋扈、妒賢忌能了。在聽了苗贲皇的話後,晉景公便讓人有意放松了晏弱的看管,讓晏弱逃回了齊國。
在楚國不可一世的若敖氏後人,到晉國後卻完全變成了另一副模樣!
除了苗贲皇,還有另一位“楚材”逃入了晉國。這位“楚材”逃亡晉國的過程,就更加曲折離奇——他就是著名的楚國申縣縣尹巫臣。巫臣祖上為楚國屈氏家族的一支,也屬于楚國公族。楚莊王時期,巫臣被任命為申縣縣尹,跟随楚莊王參加了多次争霸戰役。
在攻下陳國後,楚莊王一度想納夏征舒之母夏姬入後宮,卻被義正言辭的巫臣所阻止。可是,在公元前589年,巫臣趁出使齊國之際,卻自己娶了夏姬,然後逃亡到了晉國,被晉景公任命為邢邑大夫。
巫臣出逃之後,與他結下梁子的楚國令尹子重和司馬子反為此氣憤不已。商議過後,兩人便在楚國大開殺戒,将巫臣族人全部殺死,甚至還牽連到了夏姬再嫁之夫連尹襄老家族!楚人的濫殺無辜,令巫臣悲痛不已,便寫信給楚國令尹子重和司馬子反,發誓要報複楚國。
在楚國時,巫臣雖然盡心盡職,卻完全看不出巫臣有何特殊才能。可被子重和子反這麼一刺激,巫臣卻好像是超級賽亞人變身,突然能量大爆發!
他立刻向晉景公請求出使吳國,将中原諸侯國先進的戰車戰法、駕車之術、射箭之術等等先進軍事技術傳授給吳國人,然後引誘吳國人前往攻打楚國及其盟友。
公元前584年,因為鄭國背叛,楚國令尹子重率軍前往伐鄭。就在同時,吳國卻攻入了楚國州來(安徽鳳台)。聽聞吳國入侵,有些驚慌失措的楚軍竟然被鄭人包圍,連鄖縣縣尹都被鄭人俘虜!好不容易從鄭國包圍圈中突圍,子重又不得不緊急奔赴州來,以抵禦吳國的入侵。這以後,吳國入侵就成了常态:最危急之時,子重與子反二人一年有七次往返于中原與淮河流域一帶,吃盡了疲于奔命之苦!
從此,吳國成為楚國死敵——七十八年後,吳國在楚國叛臣伍子胥的幫助下,殺入楚國,差點就滅國了!追根溯源,為楚國帶來滅國之禍的人,不論是伍子胥還是巫臣,都是“楚材”!
在楚國表現平庸的巫臣,和曾經不可一世的鬥椒後人苗贲皇,在逃入晉國後,都成了名副其實的“晉材”,為晉所用。
以伯州犁在鄢陵之戰中的表現來看,他繼承了伯宗的聰明才智,堪稱“晉材”。然而,他又會怎樣為楚所用呢?
鄢陵之戰後十五年,楚共王過世,其子楚康王芈招繼位。伯州犁并未因國君的變更而失寵,反倒成為了楚康王親信。
公元前547年,楚康王聯合秦人讨伐吳國,進攻到了雩婁(吳地,河南商城東)。即将發起進攻之際,見吳人早有準備,楚康王覺得勝算不大,便退軍了。然而,楚國出師,向來都講究“無功不返”。既然吳國這個硬骨頭啃不下,楚康王便瞄準了另一塊軟骨頭——鄭國。5月,楚康王率領大軍在城麇(音群,今地不詳)與鄭軍大戰一場。楚國不但大勝,連鄭國主将皇颉也被楚國大夫穿封戌所擒。
然而,戰後論功行賞之時,公子圍與穿封戌卻争論起到底是誰擒獲了皇颉。
一個是自己兄弟,另一位是楚國縣尹,這反倒讓楚康王不知道該怎麼辦,便讓伯州犁出面來處理此事。伯州犁一聽,連稱好辦:“讓囚犯自己說不就行了嘛!”
當着衆人面,伯州犁說道:“所争奪的戰俘,是位君子,他難道不知道自己是誰俘虜的嗎?”然後,伯州犁故意高擡手,說:“這一位是王子圍,是敝國國君之弟。”又放低手,繼續說:“這一位是穿封戌,方城山外的縣尹。到底是哪一位俘獲了你呢?”
伯州犁這麼上下其手地明顯暗示,傻子都知道該怎麼說了。皇颉心領神會,答道:“颉是遇上了王子,打不過才被擒了!”穿封戌聽了,氣得抽戈就去追王子圍,卻沒能追上!
在晉國以敢于直言聞名的伯宗之子,到了楚國卻成了一位善于“上下其手”的溜須拍馬之輩,這真是令人大跌眼鏡!“晉材”到了楚國,竟然成了這樣的人物!
不過,無論伯州犁再怎麼讨好公子圍,都是白費心思。後來,公子圍弑君篡位,怕伯州犁從中阻擾,還是毫不留情地将他給殺了!伯州犁之孫太宰嚭更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谄臣,逃到吳國後,不但害死了伍子胥,還間接助越國滅了吳國!
伯州犁、苗贲皇、巫臣三人,兩位“楚材”一位“晉材”,充分說明了楚國人才機制遜于晉國:父親伯宗在晉國德高望重,兒子伯州犁到楚國卻學會了溜須拍馬;父親鬥椒在楚國驕橫跋扈、妒賢忌能,兒子苗贲皇在晉國卻敢于仗義執言,不畏權貴;巫臣在楚國忠心耿耿、中規中矩,到了晉國卻成了倒楚的幹将、能将,為楚國培養出了一個死敵。
“晉材”到了楚國,成了阿谀奉承之輩;“楚材”到了晉國,卻成了實實在在的“晉材”。
晉獻公驅除公族之後,異族、異姓人才在晉國更容易得到發揮空間;所以,“楚材”到晉國後,隻要有能力,就更容易得到重用。楚國雖然最早對分封制進行了變革,但卻沒能變革宗法制,使得楚國公族、宗族勢力強大,異族、異姓人才更難以得到發揮空間;所以,“晉材”到了楚國,要麼就溜須拍馬以赢得生存空間,要麼就隻能被強大的楚國公族勢力所消滅。
所以,“楚材晉用”與“晉材楚用”的核心差異就在于此:宗法制在兩國的影響程度不一樣。,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