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山區處在中原與荊楚交接地帶,其飲食風俗兼具南北方特點,以大米、小麥,玉米、紅薯、米酒、茶為主,東部區域多吃大米,西部區域偏面食。
家鄉日常飲食俗稱“一天三頓飯”。三餐之名,過去叫“早起飯”,“晌午飯”,晚飯,西部叫“喝湯”。
一日三餐中,家鄉多食米湯、大米飯、馍、面條、包子、餃子和湯圓等,西部稀飯以糊塗、包谷糁和面疙瘩為多。
最具地域特色的飲食習俗有以下幾種。
稠米湯。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家鄉東部深山區的早起飯。用大米和少許豆類(豇豆、綠豆為多,其他豆為嘗新)熬煮的稠粥。粘稠、濃香、耐餓,是我們從小吃到大的當家飯。
豆類、桂圓、花生、山藥等稠米粥
做法簡單,煮、哻(han)、馇(cha)三個環節。用老柴竈,淘洗淨的大米和豆加适量水,大火燒開,煮幾分鐘後停火,由竈裡的柴炭晘半個小時左右,再添火燒滾,邊滾邊順着一個方向馇,米湯在攪動中逐漸粘稠,香氣溢出,撤火米湯成。
闆栗紅棗稠米湯
每到初春時節,山坡旁河溪邊,有種灌木長出的嫩葉,叫糯米芽, 米湯鍋裡放上一小把,煮出的米湯色澤金黃,更加粘糯,味道清香。人們進山砍柴或踏青時,都會留意采摘糯米芽回來,享用這春的美味。
中秋前後新米下來,家鄉人有吃新米湯嘗鮮的習俗,新米濃郁的清香,粘糯的口感,這口不吃會覺得一年少點啥般。寄些新米給在外地生活的親人,也是家鄉人的習慣。
吃稠米湯要配菜,家鄉就形成早飯炒菜的習俗,一般是熘綠豆芽、小蔥拌豆腐和時令小青菜,冬季有自腌五香白菜心、蘿蔔丁、豆豉和豆腐乳等。
小蔥拌豆腐
我覺得最下飯的當屬燒豆腐渣塊和豆渣面,所謂百姓生活粗茶淡飯,這就是最好的注解,既體現了舊時生活的艱苦,也反映出家鄉人民的生存智慧。
黴豆渣
豆腐渣塊的制作也有講究,先把新鮮豆渣拌些酵母,用碗做模,盛滿壓實,碗口反扣取出,待其發酵生出白色絨毛,成為副産品和豆腐一起售賣。
焙幹的黴豆渣幹
買回作菜,需兩道工序,先把渣餅上的白絨毛揭掉,再切成小薄片,飯後放進鍋裡攤開,利用柴竈餘熱焙幹備用。炒制時,熱鍋涼油把家鄉産黃姜紅辣椒切絲和蒜片炸香,小火将焙幹的豆渣片入鍋,油煎翻炒加鹽入味後,加開水蓋鍋蓋,中火悶燒至透,再加本地黃蔥或蒜苗段,大火颠鍋翻炒,淋上小磨油出鍋裝盤。
清炒黴豆渣
素燒豆渣塊本身的焦香和吸足的調料味道,,與粘糯的豆米湯清香,在口裡融合,那種感覺無以形容。
我曾嘗試過用葷油高湯悶燒豆渣塊,總覺得還是清油素炒味道最為純正,這可能是小時候,家裡都是吃齋長輩做菜,味道已固定在味覺之中。
五花肉燒黴豆渣
如今已很少有人吃稠米湯,以豆腐渣塊佐餐了。我自發現用電壓力鍋做省事,且口感更佳後,退休在家早餐常吃這口,米湯除粘稠外,加上豆類、花生、薏米,桂圓、紅棗、山藥等食材,營養利健康。沒有豆腐渣塊就以渣面佐飯,偶爾嘗之,如回到當年。
酸菜與黴幹菜。在家鄉民間冬令有腌菜風俗,俗稱“冬腌菜”。霜降過後,家家戶戶院子,門前晾的都是洗淨的大白菜、臘菜、芹菜和韭菜等,晾半幹後,将缸洗淨,鋪一層大白菜,灑一層鹽,用石塊壓實,一直一層層踩壓倒出水為止,裡面可同時放芹菜、韭菜和鮮紅辣椒等,三五天後再壓上石塊,過一個月即可食用。
腌酸白菜
冬腌菜,葉子可炒了吃,莖可以煮湯,還可用其水做酸辣可口的酸菜面條,把腌的芹菜和韭菜切碎,放點小磨油,味鮮香美。
腌酸韭菜
家鄉“冬腌菜”素有,小雪進缸,冬至出缸,春節吃光的說法,因為春節一過,漫長的蔬菜淡季過了,各種春菜紛紛上市。
家鄉民間還有食用“黴幹菜”的風俗,制黴幹菜有選菜、洗菜、晾菜、堆菜、鹽漬,曬幹等傳統過程,那個年月,季節一到家家都要腌制一批幹菜,特别是幹黴豆角、香椿鹽菜。
黴幹青葉菜
這些山貨是過去農家常備菜,買不起肉就把黴幹菜炒熟下飯,而黴幹菜炖肉不僅傾倒了普通民衆,眼下已走進城市宴會的餐桌。
幹黴豆角
幹黴豆角炖柴雞,肉香汁鮮,黴幹豆角軟而不爛,鮮香醇厚,愈嚼滿口生香。選用頭茬鮮嫩江豆制作的幹黴豆角溫水泡發,家養柴雞現宰,剁成塊後,稍加腌漬半小時,熱油中火爆炒,炒至出油後,加香料幹辣椒和适量鹽,小火炒香入味,老抽上色,加骨湯蓋鍋大火炖燒,燒至肉将離骨放入發好的幹黴豆角,中火炖至肉軟汁粘關火,悶三分鐘後掀蓋裝碗。
幹黴豆角炖柴雞
黴幹菜和五花肉做蒸肉扣碗,不僅有幹菜清香,而且酥而不膩,鮮而不鹹,也是佐飯佳肴。
米酒和湯圓。桐柏山區盛産優質糯米,各家都會自制甜(米)酒。其制法是把糯米淘淨蒸熟撈起,加拌特制酒曲,發酵而成。
發酵成的桐柏米酒
食用時,燒好開水,放甜酒,再打荷包蛋,放糖即可。逢年過節,各家以甜酒敬客。“甜”象征幸福美滿,“酒”諧音“久”,取永久幸福之意。此民俗,源遠流長,至今仍很普遍。
荷包蛋米酒
正月十五鬧元宵,吃湯圓,是家鄉最受孩子們喜愛和向往的日子。湯圓的包法上,東西部區域有差别,東部叫“搓”湯圓,加餡收口時,用虎口輕捏成雞心狀,餡用核桃芝麻和紅糖制成,無餡的直接在手心團搓成小球形。
桐柏有餡湯圓
西部是團餡為丸,蘸水,用簸箕盛糯米面,置丸其中,反複滾動,曰“滾元宵”。
桐柏無餡湯圓
記得年少時,跟着母親粉湯圓面,寒冷的臘月裡,我挑着幾十斤泡好的糯米,來到城北關一個大院的水磨房,随着水磨的轉動,潔白的漿液從磨盤口嘴流出,再用吊着的細布濾出粉汁,經過沉澱,成一塊一塊的糯米粉,挑回去掰碎攤開,利用寒冷空氣風幹,漸成米粉後,乘有太陽的好天晾曬。
有一年是個暖冬,粉塊出,但冷空氣寒度不夠,沒及時風幹,結果粉面有些焐,那年吃的是淡紅色湯圓。
桐柏西部區域元宵
願所有條友生活如湯圓般甜甜蜜蜜,團團圓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