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阿裡短收益

阿裡短收益

職場 更新时间:2024-06-23 10:51:00

2018年冬天,我在一次飯局上和朋友聊起了Vlog。

那一年,是很多媒體口中的“Vlog元年”,走在北上廣深任何一座大城市的街頭,你都可能與幾個一邊舉着相機,一邊對着鏡頭自言自語的年輕人擦肩而過;

打開社交網絡,你也會發現從明星到網紅,從普通素人到你們公司某個平時看上去沉默寡言的男同事,似乎一夜之間,大家都拍起了一個名叫“Vlog”的東西。

阿裡短收益(短後的下一個風口)1

歐陽娜娜在B站上的部分VLOG

那麼Vlog到底是什麼呢?它的全名是Video Blog,中文翻譯“視頻博客”,是用視頻記錄個人生活的一種短視頻形式。

2012年,YouTube上出現了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Vlog。但直到2016年,這個舶來品才開始傳入中國。

今年,Vlog以極其迅猛的速度在國内傳播,在視頻網站B站上,Vlog的日更數已經達到了幾千條,其中最熱門的視頻點擊量接近1000萬。

阿裡短收益(短後的下一個風口)2

在B站搜索Vlog後 出來50頁當日發布的Vlog

4月,主打微視頻的抖音也宣布:全面放開“1分鐘視頻”發布權限,推出“Vlog1億流量扶持計劃”。

随着這些視頻平台對Vlog的重視,從去年起,國内有越來越多Vlogger以全職的身份進入了這個領域。

于是,一個新興的職業誕生了——Vlogger博主。

在國内Vlog領域的商業模式還不夠成熟的今天,成為一名全職Vlogger博主要經曆哪些考驗?

這是林安采訪的第33個不上班的人。

我和一位今年2月從優酷辭職,全職從事Vlog創作的博主“大頭SOLO”聊了聊,相信他轉行成為一名職業Vlogger博主的經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Vlog浪潮之下,首批嘗鮮者們的真實生存狀态。

(為閱讀方便,下文均用“大頭”代替“大頭SOLO”)

阿裡短收益(短後的下一個風口)3

一場重病 改變生死金錢觀

木心曾經在《文學回憶錄》裡說,有四件事對年青人一生的轉變有重要影響,它們分别是:

死亡,最親愛的人的死亡。愛情,得到或失去愛。大病,病到幾乎要死。旅行,走到室外,有錢的旅行和無錢的流浪。

對大頭來說,他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轉變,來自一場大病。

那年他28歲,在上海的一家廣告公司做廣告創意,為了早日實現工作後在上海買房買車的目标,他常常拼命到周六日還接一些制片的商業單。

高負荷的工作讓他的身體亮起了紅燈,結束幾場大型手術後,他對賺錢這件事情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生病這件事情對我的改變很大,我開始發現錢什麼時候都是賺不夠的。你有十萬的時候想賺一百萬,有一百萬的時候想賺一千萬,人都是貪婪的。”

其實畢業後的前2年,賺錢并不是大頭工作中的首要目标。

那時,他在新加坡的一家動畫公司做三維動畫,2年時間裡,完成了不少日本、迪拜和歐美等國家的動畫片,實現了大學時“做一些動畫,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的夢想。

阿裡短收益(短後的下一個風口)4

大頭在新加坡公司參與制作的動畫作品:《Jack》《FreeJ》《翡翠森林狼與羊》

那之後,他選擇了回國。

“我覺得我的夢想達成了,回國後就一直沒找到我要做的事情,于是就想着我要賺錢。”

太早實現年輕時的夢想,有時也許并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大多數追夢的人也許都沒有想過:夢想實現了,然後呢?

剛回國的大頭,和很多國内的年輕人一樣,不明白工作的意義是什麼,自己真正喜歡和追求的又是什麼。

阿裡短收益(短後的下一個風口)5

剛回國的大頭

當人生失去方向,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去追求一個大多數人都在追求的東西,比如賺錢,比如買車、買房。

“那個時候的你,其實也沒想清楚為什麼一定要買房買車,隻是因為身邊的人都說要買,所以就跟着買了,對嗎?”我問。

“是的。”大頭回答得很幹脆。

他從小在父母的打壓式教育下成長,想做的事情常常會遭到反對,這造就了他十分好強的性格。

剛回國的那幾年,他給自己施加了太多壓力:工作第一年買車,工作第五年買房——他實現了這個目标,代價卻是對身體的摧殘。

生死關頭走一遭後,大頭的老闆——一個信佛的人,把他送去南京的一家道場調養了一段時間。

阿裡短收益(短後的下一個風口)6

大頭調養時随手拍的照片

在道場的十幾天裡,他每天早上4點起床,冥想、學習金剛經、做一些舒緩身心的操……

漸漸的,他對生死和金錢的看法發生了改變:“我慢慢意識到,大家平時發的某些朋友圈,背後的攀比心理是有問題的。”

看明白這些後,大頭的心情有些低落,關于人生的意義,他還有太多疑惑。

他獨自一人去了江西宜春的溫湯鎮散心,觀察那邊人的生活狀态,和廟裡的住持聊天,終于“有點解悟了”。

阿裡短收益(短後的下一個風口)7

宜春溫湯的寺廟

“我會發現真正去道場修行的都是富人,他們對錢其實看得很淡。”

當今社會,金錢也許能代表一個人在世俗眼光中的成功,但于個人而言,卻未必如此。當一個人富裕到一定程度後,他所追求的東西反而不再是金錢,而是精神上的某些東西。

很多世界名人都有定期去寺廟禅修的習慣,比如蘋果的創始人喬布斯,《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兩本暢銷書的作者、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阿裡巴巴的創始人馬雲等。

離開道場後,賺錢在大頭心中的重量開始慢慢變淡。“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标,實現了這個目标,我就要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也是從那時開始,他意識到自己早已和大多數國人一樣,陷入了為賺錢而工作,卻在工作的過程中越來越自我迷失的怪圈。

他想起以前在新加坡工作時,外國同事們對工作的熱愛,每當他們看到行業有新動态發布時,總是會熱情地與身邊人分享——他們是愛一行才幹一行。

反觀國内,大部人為了賺錢,都在做着自己并不喜歡的工作,他們是“幹一行恨一行”。

阿裡短收益(短後的下一個風口)8

“我覺得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很重要,我回顧了之前,發現我喜歡把生活點滴拍成照片記錄下來,我是一個喜歡記錄生活的人。”

阿裡短收益(短後的下一個風口)9

挂在路燈上的風筝 大頭的随手抓拍

大頭在最後一家公司工作時,正是Vlog爆發的元年。

2018年夏天,他第一次拿起相機記錄自己的生活。此後,愛上這種表達形式的他,一發不可收拾地在半年時間内制作了20多支視頻,内容涉及日常生活、數碼評測和Vlog教程,這些視頻為他在B站帶去了幾萬粉絲。

阿裡短收益(短後的下一個風口)10

大頭SOLO在B站發布的部分視頻

一邊工作一邊拍Vlog半年以後,大頭辭職了。辭職後的他,在家中的工作台旁擺了兩幅畫,畫上分别寫着:“Love What You Do ”“Do What You Love”

阿裡短收益(短後的下一個風口)11

在某期介紹工作室的Vlog裡,他說:“在國内想用心做一件事情,會遇到非常多的挑戰,用心的人往往被大家稱之為工匠,但也會被大家稱之為傻子。

辭職後的大頭,選擇了做那個大多數人眼中的“傻子”。

行業上升期 拒絕商業化

自從Vlog進入大衆視野後,網絡上關于Vlog如何變現的讨論就從未停止。

國外的Youtube網站已有比較成熟的變現體系,Vlog博主可以按照視頻廣告的點擊量獲取收入,平均每播放1000次就可以獲得2.5美元的廣告分成。

因此一個在Youtube上擁有一定粉絲基礎的Vlogger,是可以靠這份工作養活自己的。

而國内的大部分視頻平台,在扶持原創博主的補貼方面費用卻十分有限。

阿裡短收益(短後的下一個風口)12

職業Vlogger的拍攝設備也要投入一筆不小的費用

全職Vlogger博主KatAndSid(全網粉絲500萬以上)在今年5月發布了一支視頻,統計他們做視頻3年以來在各平台的收益。

結果顯示過去三年,他們在B站的視頻每一萬次播放量的收入是40元,在今日頭條每1萬次播放量的收入是25元

阿裡短收益(短後的下一個風口)13

KatAndSid在國内不同平台的流量分成

可見,目前國内的大部分Vlog博主并不依賴視頻平台的補貼賺錢。

目前Vlog比較常見的變現方式有三種:一是植入廣告,二是賣産品分成,三是參加品牌發布會。

做得比較成熟的賬号,比如擅長做攝影教學和數碼評測的影視飓風,背後有一支團隊,不僅可以接一些視頻拍攝類的商業訂單和品牌廣告,還生産自有品牌的攝影器材,變現方式相對比較多元。

但是對于大多數單槍匹馬的個人Vlogger來說,想靠Vlog養活自己目前還存在一定的困難。這種困難有時來自外界并不成熟的商業環境,有時則來自個人的内容選擇。

對大頭來說,他辭職後遇到的困境,主要來自個人選擇。

阿裡短收益(短後的下一個風口)14

前幾天,B站在上海舉辦了一場Vlogger線下沙龍,那場活動上,大頭向影視飓風的創始人Tim提出了一個困惑他已久的問題:“如何平衡垂直類短視頻和個人Vlog?”

在B站發布了四十多支視頻後,大頭發現,相比個人Vlog,類似 “ Vlog學院”這類教人如何拍Vlog的垂直類短視頻明顯更受粉絲歡迎,但他個人更想做的卻是前者。

阿裡短收益(短後的下一個風口)15

大頭的Vlog學院在B站上最受粉絲歡迎

為了讓大家多看看他拍的個人Vlog,他會把這些視頻穿插在幹貨類視頻中間,流量卻總是不如人意。

“現在Vlog這麼火,應該抓緊時間商業化變現啊。”大頭的朋友總會這樣勸他。

他當然知道什麼類型的視頻更容易變現,他曾經在Facebook的國内頂級代理公司做過視頻和平面創意總監,通過分析什麼樣的視頻做法可以吸引眼球,漲了不少打造爆款視頻的經驗。

但他堅持不做那類視頻,是因為商業化和博眼球并不是他辭職做内容的初心。

“我還是想講好一個故事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頭對Vlog的内容是有潔癖的。在他的眼中,合格的Vlog必須講述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故事,并通過自己的雙手完成拍攝和剪輯。

阿裡短收益(短後的下一個風口)16

大頭在水下Vlog

一個好的Vlogger一定是講故事的高手。“它不是生活的流水賬,更像用視頻的方式去寫好一篇作文。”

為了講好一個故事,大頭會在拍攝一支Vlog前做好大概的規劃,然後花一天時間拍攝,2-3天甚至更長的時間剪輯。

阿裡短收益(短後的下一個風口)17

“有計劃地做一件事情,但是不左右它在發生過程中的方向,真實地記錄就好。”

在大頭看來,Vlog也有屬于自己的文化背景,一旦決定要從事這一行,就應該充分了解它的背景與内含。

“很多平台在不了解Vlog背景的情況下,就把Vlog直接嫁接過去,這個壞習慣在五年前的廣告業就已經發生過。”

2014年,AR、VR曾經火熱一時。一時間,不論哪個品牌方的宣傳,都要和它們扯上點關系。然而,人們對AR和VR的幻想終究是一場虛妄,這兩個概念在被瘋炒了兩三年後逐漸冷卻了下去,至今已少有人提起。

“我是抱着很認真的态度,追溯過Vlog的曆史才去做的這個事情。”大頭說,如果想往商業化的道路上走,他隻需要迎合粉絲需求,持續輸出垂直類的幹貨視頻就好,“但我不想變成商業化的博主。”

其實早在2018年,大頭曾經運營過一個25萬粉絲的抖音賬号“大頭SOLO”,但這個号現在已經停更。因為他發現做抖音内容的自己心态不好,總是跟着熱點和流量走。

阿裡短收益(短後的下一個風口)18

他在視頻行業做了九年,幾十秒的微視頻已經無法承載他對深度内容的追求,所以隻好把陣地轉移到了B站。

在B站,大頭憑借早期的一系列Vlog教學視頻積累了一些原始粉絲。但在不斷學習和摸索Vlog的過程中,他漸漸發現自己以前做的那些評測、教學和開箱類視頻,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應該挂上Vlog的标簽。

在盈利模式仍不清晰的Vlog市場,不僅給自己設置了這麼多限制,還拒絕了大多數Vlogger都在走的商業化道路,這是辭職半年後的大頭,給自己制造的“麻煩”。

“我還在做内心鬥争,思考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

阿裡短收益(短後的下一個風口)19

像大頭一樣,仍在堅持講故事的Vlog博主還有很多,比如他很欣賞的Vlogger極地手記,雖然已經在B站積累了14萬粉絲,卻并不靠Vlog養活自己,而是靠前産品經理的工作。

阿裡短收益(短後的下一個風口)20

極地手記的Vlog“從高薪産品經理到低收入全職UP主”

還有他的朋友任菜籽兒,“他做的視頻很精美,在商業化上也比較困難,但他也一直堅持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阿裡短收益(短後的下一個風口)21

任菜籽兒的Vlog“原來貝加爾湖,不止有風景和藍冰”

這些人内心深處大概都對Vlog抱有某種執念,這種執念讓他們在有所選擇的情況下,仍然選擇了更難走的那條路。

Vlog的時代會到來嗎?

自2012年Youtube上出現第一支Vlog以來,Vlog的日上傳數已經從每天200餘條,上漲至了2017年的每小時2000餘條。Youtube成熟的廣告分成模式,也養活了一大批全職拍攝Vlog的個人博主。

在國内,雖然清晰的Vlog盈利模式仍在探索之中,但無論是B站、微博還是騰訊的Yoo視頻、今日頭條的西瓜視頻和抖音,各大平台都在積極開展對Vlog的傳播和補貼扶持,這對Vlogger們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

前幾天,在B站舉辦的上海Vlogger沙龍上,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同一領域的Vlogger之間,互幫互助取代了競争關系。

“頭部賬号的競争市場還沒有形成,新人也還有很大的發展機會。”活動結束後,一名打算今年全職做Vlogger的自媒體人對我說。

我在嘗試拍了一段時間Vlog後,常常陷入思考:Vlog的存在既然是為了記錄生活,為何還要剪出來給别人看?Vlogger在鏡頭後的表達,是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表演和自戀?

直到某天,我在篩選Vlog素材時,翻出曾經在旅行中随手拍下的片段。一條條視頻看過去,曾經在旅途中發生的稀松小事,突然變得讓人懷念起來,以至于看完所有片段後,我的臉上居然挂着不知何時出現的笑容。

那一刻,我迫切地想和更多人分享我在旅途中看到、聽到、感受到的一切,就像我曾經迫切想寫下每一篇遊記時的心情一般。

那時我才明白,人們拍攝和傳播Vlog,也是為了記錄和分享。

“生活中,我們認為很多事情都記住了,但其實不記錄的話很快就會忘記,拍Vlog就是追逐記憶保存的形态。”大頭說。

阿裡短收益(短後的下一個風口)22

大頭在菲律賓拍攝潛水Vlog

他決定給自己一年時間,專心做自己想做的Vlog,如果一年後還不能靠Vlog養活自己,就重返職場。

至于未來會怎樣,沒有人知道答案。

就像B站up主“老師好我叫何同學”在一支測試5G速度的視頻中說的那樣:

2012年4G即将商用前,人們在讨論4G有什麼用時,都在抱怨4G沒什麼用,資費還那麼貴。

但是5年後,大多數人已經沒有流量要省着用的意識了,沒有人預測到短視頻的徹底爆發,更沒有想到這個全民皆可直播時代的來臨。

“這短短的五年裡,4g和他催生的服務,深刻地改變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人對未來的預測都跳脫不出當下技術和思維的限制…我希望5年後當我再打開這支視頻,會發現速度其實是5g最無聊的應用。”

何同學在那支視頻的最後說。

阿裡短收益(短後的下一個風口)23

何同學的視頻《有多快?5G在日常使用中的真實體驗》

我也希望五年後當我再次打開這篇文章,會發現“做Vlog養不活自己”,是Vlogger們最沒有必要的擔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