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歐陽修?原文 譯文 注釋(略)釋字 句子翻譯練習(略),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醉翁亭記歐陽修?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原文 譯文 注釋(略)
釋字 句子翻譯練習(略)
問答題庫
第1段
1.第1段有什麼作用?(或第1段寫了什麼?)
【答案】交待醉翁亭的位置、環境和命名的緣由,寫出了作者對山水的喜愛,點出“樂”字,貫穿全文。
2.第1段是如何寫景的?
【答案】1由遠到近,整體到局部,分别寫了琅琊山、釀泉、醉翁亭。2動靜結合,靜止的山和流動的水相映成趣,使人身臨其境。3運用比喻化靜為動,“有亭翼然”,把醉翁亭比作飛鳥展翅,形象生動。
3.第1段對醉翁亭周邊環境的描寫有何作用?
【答案】1引出本文描寫的人和事。2點明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3層層烘托,突出醉翁亭的美,引人入勝。
5.作者是怎樣有層次寫醉翁亭的?(或第1段是如何推出醉翁亭的?)這樣寫有什麼效果(或作用)?
【答案】文章第1段,以“環滁皆山也”總起,然後逐層拉近,漸次推出“西南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釀泉之水,最後定格在“翼然臨于泉上”的醉翁亭。作用:這樣如層層剝筍,最後亮出主景,既準确交待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給人移步換景、身臨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覺。
6.從寫景的角度賞析“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答案】作者采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將釀泉推至讀者面前,先從聽覺角度寫“水聲潺潺”,又從視覺角度寫水“瀉出于兩峰之間”,峰的靜和水的動,動靜結合,相映成趣,突出了滁州山水的幽靜美。
7.“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兩個問句有何特點和作用?
【答案】特點:兩個都是設問句。作用:兩個設問句道出醉翁亭的來曆,由寫景巧妙過渡到記事、言情,點出“太守”,卻不指明身份,設置懸念,引出下文。
8.怎麼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或怎麼理解“醉”與“樂”的關系?答案是第一句。)
【答案】表明“醉”與“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核心,寫“醉”正是為了寫“樂”,因“樂”而“醉”,“醉”增其“樂”。“山水之樂”是貫穿全文的主線,為下文作鋪墊。
9.聯系文章内容說一說醉翁的由來。
【答案】飲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第2段
1.第2段景物描寫的作用?
【答案】1寫出了山間朝暮和四時之景。2渲染一種舒緩變化、明麗閑适的氛圍。3烘托了作者愉悅陶醉的心情。4為下文寄情山水之樂作鋪墊。
2.作者是怎樣描寫山間景色的?(或作者描寫山間景色,有何獨具匠心之處?或作者描寫四時之景有何巧妙之處?本題答案為後三句)
【答案】作者抓住朝暮之景和四季之景的變化之美來描寫山間景色。通過光線明暗來描寫山間和傍晚的景色變化,抓住四季特有的景物特點,寥寥數語勾畫了四季美景圖,突出了山間四季不同時段的景色之美。
3.“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這句話有何作用?
【答案】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總結并承接上文朝暮、四時之景,是“山水之樂”的具體化,引起下文,由寫景之美,過渡到寫人之樂。
第3段
1.為什麼要寫滁人遊?(或從表現手法角度賞析本句,或從細節描寫角度賞析)
【答案】用了側面襯托的手法和動作的細節描寫,用了歌、休、呼、應等動詞,生動傳神寫出了滁人遊玩的熱鬧景象,反映出他們生活的安定富足,側面襯托太守的治理有方,政治清明,透露出作者的自信和得意,為下文寫太守醉作鋪墊。
2.第3段寫了哪些“樂”的場面?
【答案】1滁人遊 2太守宴 3衆賓歡 4太守醉
3.聯系全文來看,太守“醉”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四季景色之美的山水之樂;2太平盛世,政治清明的滁人之樂、宴飲之樂、禽鳥之樂;3與民同樂的太守之樂;4以文記樂之樂。都讓作者陶醉。
4.第3段中(或第4段中)作者反複描寫“樂”的場景,有何作用?
【答案】意在表達作者随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同時,也是為了表達作者治下政治清明的社會現實。
5.文章用哪種手法來寫太守之樂?(或第3段怎樣表現太守之樂?或第3段用哪種手法表現太守之樂?後兩問答案劃線)
【答案】襯托。寫山間朝暮四時美景來表達自己寄情山水之樂;寫滁人遊樂、衆賓歡樂,來襯托自己治理有方,政治清明;寫太守醉,禽鳥之樂,襯托自己既能同醉同樂,又能自醒。
第4段
1.本文的主旨句是: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此題有争議。以前認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現在多次考試,都是本句)
2.“人之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太守之樂有何不同?(或如何理解“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
【答案】點明主旨,表達作者與民同樂,以文記樂的情趣,流露出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筆成文的自負。
3.“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結尾點出太守姓名,有何作用?
【答案】1前文一直以太守自稱,設置懸念,結尾點明,解除懸念,構思巧妙。2前文以太守自稱,突出一郡長官的身份,有助于表現與民同樂的主題。3結尾設問解答,自問自答,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情。
4.最後一句的作用?
【答案】點出太守姓名,解開懸念,收束全文,點明太守與民同樂的主旨。
全文
1.本文的主旨是什麼?
【答案】(參考前面中心概括)
(以上考題,大小考試多次考過;以下幾題考試出現較少)
2.全文21個“也”字的妙處。
【答案】21個“也”字,神采飛揚,搖曳生姿,絕無單調重複之感,讀來琅琅上口,娓娓動聽,顯得舒緩從容,符合山水之樂的閑情逸緻。
3.全文句式特點。
【答案】全文骈散結合,句末多用“也”字,句式整齊中,又富于變化,節奏感、韻律美強烈,讀來琅琅上口,搖曳生姿。
4.課文2、3、4段開頭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詞語有什麼作用?這三段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的?
【答案】這些詞語都是表示轉換的詞語,起到了标記語意轉變的作用。這三段是按照寫景—寫人—寫樂的順序寫的,脈絡清晰,層次分明。
5.如何理解本文的叙事手法?
【答案】1從層次結構看,作者采用了層層遞進,巧妙呼應的手法,融叙事,議論抒情于一體。從定格醉翁亭,到山間朝暮四時美景,從衆人之樂烘托太守之樂,把議論和抒情推向極緻。2從叙事角度看,全篇以第三人稱寫太守,寫醉翁,前面設置懸念,後面解除懸念,體現構思巧妙,表現了與民同樂的主題。
(題庫式學校内部資料,解除學生做筆記的辛苦,大小考試盡在掌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