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詩歌,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不僅具備孔子所說的這些功用,更加要緊的是,它可以天然滿足人類對于審美的需要。
林洪以詩歌入菜譜,并不強調詩歌的技法,而是因為詩歌與菜的味道或者做法相吻合,詩中要麼有菜名,要麼有菜的做法,菜也就因着詩歌沾染上了些許的詩意。譬如碧澗羹,你可能不會記得它原本隻是一道煮芹菜,但你會偶爾想起這個詩意的名字,以及這道菜名所引起的清涼感受。又如槐葉淘,引用了杜甫的詩歌《槐葉冷淘》,詩中詳細描述了食物的制作過程。
也有些詩歌強調的是吃某樣食物的經驗,或者将對人生的體悟暗藏在詩句中,吃可以不單單隻是果腹,可以有所講究,可以細膩精緻成一種美學。而享受食物的心态,也正是過人生的方式,樸素,随性,而又有耐心。
《山家清供》裡,有二十三道菜,對應了二十三首詩。姑且将這一部分歸結為“味的詩意”。
碧澗羹
源于杜甫《陪鄭廣文遊何将軍山林》十組詩中的詩句:“鮮鲫銀絲脍,青芹碧澗羹。”杜甫寫的詩,有“詩史”的美譽,他寫的詩歌多半很長,讀他的詩,你能讀出一些曆史的細節和片段來,即使是寫日常,他也寫得很實在,很精确,而且美。
“青芹碧澗羹”,就是芹菜做成羹,味道清香,仿佛置身于高山幽谷間碧綠的小溪一樣,讓人心生喜歡。從此,“碧澗羹”成了芹菜羹的另一個名字,杜甫之後的詩人提到芹菜羹,都用碧澗羹來指代,譬如,南宋詩人高觀國有“碧澗一杯羹,夜韭無人剪”之句,明代詩人高啟也有“飯煮憶青泥,羹炊思碧澗”的句子。
黃金雞
源于李白的一句詩:“堂上十分綠醑酒,盤中一味黃金雞。”大意是說,餐桌上有恰到好處的綠醑酒和美味的黃金雞。看來,用綠醑酒搭配黃金雞的吃法,是當時比較流行的吃法,我們現在喜歡的啤酒炸雞,與古人的吃法,其實并無二緻。
林洪在介紹黃金雞的時候,又引用了李白的另一句詩:“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秋天時候,豐收、喝白酒、吃黃雞的人間快樂景象,躍然紙上。
綠醑酒,一般解釋為綠色美酒,這個說法并不準确。在元朝之前,漢人喝的酒是發酵酒,也就是度數不高的米酒。米酒味道甘中帶酸,但很渾濁,南宋詩人陸遊《遊山西村》中有“莫笑農家臘酒渾”的詩句,說的正是米酒渾濁的特質。而唐朝詩人白居易《問劉十九》中的“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說的就是這種酒體顔色發綠的濁酒。所以,綠醑酒應該是指顔色偏綠的濁酒。
錦帶羹
源于唐朝詩人杜甫《江閣卧病走筆寄呈崔盧兩侍禦》一詩:“客子庖廚薄,江樓枕席清。衰年病隻瘦,長夏想為情。滑憶雕菰飯,香聞錦帶羹。溜匙兼暖腹,誰欲緻杯罂。”
杜甫客居在外,廚子水平差,做的食物很難吃,他獨自住在江邊的酒樓上,很孤獨。又因為年紀大了,生了病,身體日漸消瘦,最想念的唯有兩種食物,一是香滑的雕菰飯,二是噴香的錦帶羹。莼菜羹滑不溜丢,雕菰飯吃了可以暖腹,他說自己并不想喝酒。有一種解釋認為,杜甫寫這首詩是想讓崔、盧兩位朋友請他吃一頓雕菰飯和錦帶羹,杜甫晚年生活貧病交加,常靠朋友接濟,這種說法也并非不可能。
錦帶羹其實就是莼菜羹,江浙一帶很常見的傳統菜,入口絲滑,有一種無味之味。杜甫的詩句卻讓它的無味之味變得回味無窮,多了許多人間的況味。
酥瓊葉
源于南宋詩人楊萬裡的《炙蒸餅》詩:“圓瑩僧何矮,清松絮爾輕。削成瓊葉片,嚼作雪花聲。炙手三家市,焦頭五鼎烹。老夫饑欲死,女輩且同行。”這首詩描繪的正是酥瓊葉的做法,而詩歌名“炙蒸餅”的意思其實就是烤饅頭。
在古代,蒸餅就是指饅頭,而且還是隔夜的饅頭。平凡樸素的烤饅頭,在借用了楊萬裡的詩句“削成瓊葉片,嚼作雪花聲”之後,取名酥瓊葉,平添了幾分雅緻和韻味。
山海兜
這道菜的名字民間本來叫“蝦魚筍蕨兜”,是南宋時候的宮廷菜。山珍與海味相配,筍蕨屬山珍,魚蝦屬海味,把不同的兩類時鮮盛進同一盤中。林洪把它改名“山海兜”,取意山和水相遇,鮮上加鮮。
至于這道菜如何鮮美,林洪用了南宋詩人許棐的詩來描述:“趁得山家筍蕨春,借廚烹煮自吹薪。倩誰分我杯羹去,寄與中朝食肉人。”大意是說,趁着我得到了山家鮮嫩的春筍和蕨菜,于是立即向主人借廚房,自己燒火烹煮。委托誰幫我帶一杯筍蕨羹,寄給朝中那些吃肉的人吧。筍蕨羹味道鮮美,那些隻知道吃肉的人根本無法體會世間竟還有這樣的美味。
許棐是浙江人,隐居在秦溪,他在屋子四周都種上梅花,自号梅屋,所以又叫許梅屋。許棐家的四面牆壁儲藏了幾千卷書,中間懸挂着白居易和蘇轼兩個人的畫像,應該是很喜歡白居易和蘇轼。
撥霞供
這一道菜,林洪自己專門寫了一首詩,第一句“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鍋裡的水不斷翻滾,就像天晴時江雪融化,波浪在裡面翻湧,大風吹翻傍晚時分照亮天邊的雲霞一樣。所以叫“撥霞供”。詩句描繪得很美,但其實,不過是吃火鍋的情景,波浪、晚霞什麼的,不過是涮火鍋時的光影變化。
這一道菜,其實就是兔肉涮鍋,是我們現代人愛吃的火鍋原型。唐宋時,火鍋開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設宴,多備火鍋。但“撥霞供”這個名字,并沒有流傳下來。元代,火鍋大為興盛,其中的“生爨(cuàn)羊”就是涮羊肉的前身。明代官食食書《宋氏養生部》中,也有“生爨羊”“熟爨牛”等火鍋菜式,烹調工藝已更為精細。清朝乾隆年間,因為乾隆皇帝很喜愛火鍋,清宮禦膳食譜上就有“野意火鍋”這道菜。
林洪為這道菜的寫的第二句詩:“醉憶山中味,都忘貴客來。”喝醉了,想起山林中的美味,忘記家中來了貴客。
玉井飯
用藕片和蓮子煮成的蓋澆飯。玉井飯這個名字,取自韓愈《古意》中的“太華峰頭玉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的詩句。這裡使用了誇張手法,也是源自一個神話傳說。相傳華山西峰有一個叫作玉井的深潭,裡面開滿了白蓮,白蓮于是就叫玉井蓮。玉井蓮開花有十丈那麼高,十丈約等于現在的三十三米,結成的藕像船那麼大。後來,人們就用玉井來指代蓮花,藕和蓮子都是蓮花結成的果實,藕是在地底下,蓮子是在蓮房裡,用藕和蓮子做成的飯,便也就叫玉井飯了。
韓愈《古意》:“太華峰頭玉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我欲求之不憚遠,青壁無路難夤緣。安得長梯上摘實,下種七澤根株連。”韓愈詩中的玉井蓮雖是難得,但這玉井飯倒是易尋。
酥黃獨
就是油煎的芋頭片。林洪自己用了一句詩描述這道菜:“雪翻夜缽截成玉,春化寒酥剪作金。”這句詩描述的正是酥黃獨的做法,先把芋頭煮熟、切片,白色的芋頭片就好像玉質一樣純粹,再和上面粉,用油煎炸至金黃酥脆。
碧筒酒
源于蘇東坡《泛舟城南會者五人分韻賦詩得人皆苦炎字四首》中第三首“碧筒時作象鼻彎,白酒微帶荷心苦”。元豐二年(1079)的夏天,蘇東坡在湖州當太守,有一天和朋友到苕溪遊玩,到處是荷花盛開,不禁想念弟弟蘇轍,又感歎朝中權力鬥争的複雜,有了隐逸的念頭。湖上泛舟,一直到夜間,月光皎潔,大家免不了要寫詩。蘇東坡寫了《泛舟城南會者五人分韻賦詩得人皆苦炎字四首》,其中第三首:
紫蟹鲈魚賤如土,得錢相付何曾數。
碧筒時作象鼻彎,白酒微帶荷心苦。
運肘風生看斫脍,随刀雪落驚飛縷。
不将醉語作新詩,飽食應慚腹如鼓。
說大家在船上吃那些螃蟹啊,鲈魚啊,便宜得連錢都不願意數,然後就喝碧筒酒,也叫荷葉酒。荷葉酒始于魏晉,盛于唐宋。最先因文人雅士的雅好興起,後才傳到民間。用荷葉柄當作吸管,因這根純天然的吸管是碧綠色的,故得名“碧筒酒”。
豆粥
用紅豆煮的粥。很普通。但因蘇東坡的《豆粥》詩,感覺就不普通了。林洪摘了其中幾句:“豈如江頭千頃雪色蘆,茅檐出沒晨煙孤。地碓舂粳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我老此身無着處,賣書來問東家住。卧聽雞鳴粥熟時,蓬頭曳履君家去。”
《豆粥》原詩很長,大意是說,東漢光武帝劉秀在無蒌亭時,曾吃過馮異奉上的豆粥,過了很久都不忘報答。馮異是東漢開國名将,東漢是中國曆史上繼秦朝、西漢、新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馮異原是新朝的一個小官,後歸順了劉秀,協助他打天下。劉秀稱帝後,封馮異為征西大将軍、陽夏侯。
而金谷園聚會中的豆粥,隻是為了迅速端出來向客人炫耀,哪裡比得上山房之中,一邊悠閑地清談,一邊等待豆粥熟這樣悠然自得呢?金谷園是西晉首富石崇的别墅。蘇轼所說的真味,在于山房中的悠然自得,不在金谷園炫耀式的鬥富中。
林洪摘錄的幾句說得正是豆粥的制作方法。“地碓舂粳光似玉”這句詩描述的是古時候沒有碾米機,要人工舂米的情形。後面四句大意是說,等我老了,沒有地方住,就把書賣了,向山房的主人借一間茅草屋住。早晨躺在床上,聽到公雞打鳴的聲音,知道豆粥煮熟了,于是散亂着頭發,拖着鞋子,就往主人家喝豆粥去了。這種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可以說是抛卻了世俗的束縛,跳出了各種條條框框,回歸到了人本真的面目。
梅花湯餅
湯餅,是指水煮的面食,這裡指馄饨。這道梅花湯餅,勝在形似梅花,并不是用真正的梅花做成的。福建泉州的紫帽山有位高人,曾經做過這道食物。每一疊馄饨皮,用五分梅花樣的鐵模子鑿出梅花。吃的時候,桌上也放着梅花。有梅花之形,更有梅花之香,所以叫梅花湯餅。
為了形容梅花湯餅的美味,留元剛寫有這樣一句詩:“恍如孤山下,飛玉浮西湖。”大意是說,那一碗梅花湯餅,讓人産生了恍惚之感,仿佛站到了孤山腳下,看到了西湖上漂浮着白玉。
這一道菜可謂是吃出了美食的萬千氣象。吃飯,在古人可不單單是吃飯,更在于一蔬一飯皆是生活的藝術,過日子的美妙。他們沒有讓一日三餐變得瑣碎、平庸,而是于尋常中創造美、發現美和品味美。
留元剛是南宋時福建晉江人,《全宋詞》裡收有他的一首詞《滿江紅(泛舟武夷午炊仙遊館次呂居仁韻)》:
風送清篙,沿流溯、武夷九曲。回首處,虹橋無複,幔亭遺屋。翠壁雲屏臨釣石,銀河雪瀑飛寒玉。想當年、鐵笛倚林吹,秋空綠。
褰荇帶,搘筇竹。披荷芰,餐椒菊。問丹崖碧嶺,底堪重辱。青笈不妨娛老眼,烏靴未許污吾足。恰仙遊、一枕夢醒來,胡麻熟。
骊塘羹
就是蘿蔔青菜湯。和東坡羹的做法相似,蘇東坡《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羹》詩中說:“我昔在田間,寒庖有珍烹。常支折腳鼎,自煮花蔓菁。中年失此味,想像如隔生。誰知南嶽老,解作東坡羹。中有蘆菔根,尚含曉露清。勿語貴公子,從渠嗜膻腥。”
蘇東坡在詩中前半部分說,他早年間經常自己支起一個折(shé)腳鼎,用蔓菁、蘿蔔做東坡羹吃。古時候用鼎來煮食物,折腳鼎是指折了一個腳的鼎。後來人到中年,失去了這個味道,想起來恍若隔世。誰曾想到,南嶽狄長老,親自做東坡羹給我吃。裡面的白蘿蔔,還沾染着早晨清涼的露水呢。千萬不要告訴那些富貴公子哥,那些人隻知道大魚大肉。蘇東坡很喜歡吃白蘿蔔,蘿蔔看起來是最平凡的食物,但其中蘊含着最樸素的美。
蘇東坡作為一個真正的美食家,他對食物有着深刻的理解。最好吃的味道,不是世人争着追求的鮑魚雞翅,而是食物最本真的味道,而能品出至簡之味的人,都是對人生有着清醒認識的人。
知道人生不過如此,何必被世俗的東西糾纏,而迷失其中呢?最惬意、最自在的人生,其實就是吃最自然的食物,吃出食物的本味。食物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全在于吃的人對待食物的态度如何,是否對食物心存敬畏之心,是否在享用食物的時候心存喜悅。
槐葉淘
出自唐代詩人杜甫《槐葉冷淘》中的詩句:“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從詩歌名“槐葉冷淘”中的“冷”字就可以看出來,這是一種涼面,而不是一般的熱湯面。
在唐朝,盛夏時分吃的冷淘是很時興的消夏食品。傳說起源于武則天,因她在未入宮前吃面時燙傷了舌頭,于是便研發出涼面。不僅如此,當時的人還喜歡用槐葉汁制作冷淘,因為做出來的面條碧翠可愛,色澤誘人。
所選詩句的大意是,從高高的槐樹上采摘翠綠的嫩葉,從附近的市集上買來今年的新面粉,将槐樹葉搗汁和面,做成翠綠的細面條。放到鼎裡煮熟,多吃點,愁悶就消失了。
林洪認為,《槐葉冷淘》的末句“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才是詩歌的主旨,因為借此知道了兩點重要的信息:一、詩人就連吃頓飯都不忘君王;二、即使貴為君王,也珍愛這山林之味。前面談“碧澗羹”的時候提過,杜甫寫詩有如實記錄的特點,就是所謂“詩史”,君王納涼到很晚,經常吃槐葉淘,很可能隻是一個事實,并不能由此推斷杜甫時刻想着君王,而把這句詩當作詩歌的主旨,更是過于主觀。
林洪應該是為了推廣素菜,所以特意強調,就連尊貴的君王也愛這山林之味,山野之人又怎麼能拒絕它的美味呢?
傍林鮮
就是煨竹筍。在夏初,林中的竹筍長得正好時,就在竹筍旁邊掃葉生火,煨熟竹筍。依傍着竹林,就地取材,味道鮮美,所以就叫“傍林鮮”。
文同做臨川太守時,一天,正和家人煨筍吃午飯,忽然收到蘇東坡的書信。信中附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想見清貧饞太守,渭川千畝在胃中”。文同看到這裡,不禁把飯噴得滿桌都是。文同,北宋梓州梓潼郡人,擅長詩文書畫,深受北宋文學家司馬光的贊許。和蘇轼是表兄弟,兩人關系十分親厚。
原詩是蘇轼的《和文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筼筜谷》:“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而“想見清貧饞太守,渭川千畝在胃中”一句,可能是林洪在引用的時候進行了修改,也未可知。大意是說,蘇東坡嘲笑文同吃了很多筍,胃裡面裝有“渭川千畝”的竹筍那麼多。這當然是誇張了,但也說出了一個事實,就是清貧的太守确實很喜歡吃竹筍,而收到信的他,也正好和家人在吃煨竹筍,于是就笑得把飯都噴了出來,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個生活場景。
林洪認為,筍貴在甘甜鮮美,不應該和肉一起吃,否則會敗壞了君子的口味。并引用了蘇東坡《於潛僧綠筠軒》中的“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哪有揚州鶴”詩句,來說明吃筍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
“大嚼”出自三國時期魏國曹丕的《與吳質書》:“過屠門而大嚼,雖不得肉,貴且快意。”大嚼,意思是不顧一切地狂吃。“揚州鶴”源自一個古代傳說,代指十全十美、完全合乎理想的事物。相傳古時有幾個人聚在一起,各說自己的願望:一個說願做揚州的刺史;一個說想當萬貫富翁;另一個說願能騎仙鶴遊天做仙;最後一個說他願“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最後這個人想同時擁有其他三個人的願望。後來,人們就用揚州鶴來指代完美的事物。
這句詩的意思是,如果你對着竹筍還跟吃肉似的大嚼,那麼,這個世間再無美好的事情了
煿金煮
玉 竹筍的兩種吃法,“煿金”就是油炸筍,“煮玉”就是筍煮粥。
煿金煮玉的名字,源自于濟颠《筍疏》詩中“拖油盤内煿黃金,和米铛中煮白玉”的句子。
濟颠,民間傳說中的濟公和尚,原名李修元,南宋高僧。他初在杭州靈隐寺出家,後住淨慈寺,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癡若狂,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
濟颠的詩句主要是描述竹筍的兩種具體做法:鮮筍切片,要麼裹面粉拖油煎,炸成金黃色,要麼和白米煮成粥。
柳葉韭
《說文解字》中解釋說,“韭,菜名。一種而久者,故謂之韭。”意思是隻需種一次,它便可以長久生長,割了一茬還會長出新一茬。故而韭菜又名“長生菜”,有長長久久的寓意。柳葉韭,應該是指韭菜的葉子形似柳葉,所以得名。
林洪引用了杜甫的《贈衛八處士》中“夜雨剪春韭”的句子,認為世人對這句詩的理解有誤,它不是說在春天的雨夜去地裡剪韭菜,而是做韭菜的時候,要用竹刀剪去其末梢。原詩為: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複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鬓發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
問答未及已,兒女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蓮房魚
包 就是用蓮房包裹着魚肉,蒸熟了吃。林洪專門為此寫了一首詩:“錦瓣金蓑織幾重,問魚何事得相容。湧身既入蓮房去,好度華池獨化龍。”把“魚鑽入蓮房”說成是“為了度化成龍”,既貼合這道菜的做法,也清新可愛。
酒煮玉蕈
就是用酒煮野蘑菇。南宋詩人施樞《玉蕈》詩說:“幸從腐木出,敢被齒牙私。真有山林味,難教世俗知。香痕浮玉葉,生意滿瓊枝。饕腹何多幸,相酬獨有詩。”
大意是說,玉蕈意外地從腐朽的木頭上長出來,卻又是難得的野味,這種好吃的東西,世俗的人一般都不知道。“香痕浮玉葉,生意滿瓊枝”描述得正是用酒煮玉蕈時的景象。詩的最後一句說:能吃到這道菜真是太幸福了,不過我也隻能用詩歌來報答。
土芝丹
其實就是煨芋頭。
晚唐袁郊《甘澤謠》裡面有一篇傳奇,講了衡嶽寺裡有一個禅師,白天幹雜活,晚上睡在牛群裡面。二十多年如一日,面無倦色。禅師天性慵懶,每每在僧衆集體作務的時候,獨自靜坐,所以經常被呵斥責罵,可是他毫無愧恥之意。每到吃飯的時候,他就把大家吃剩的飯菜都收到一個瓦罐裡,熱一熱,然後吃掉。因為他性情慵懶,又專以殘食為生,所以人們送他一個綽号,稱他為“懶殘”。
當時,邺侯李泌為了逃避奸臣崔圓和李輔國的迫害,隐居到南嶽,在寺中讀書。他暗中觀察懶殘禅師的所做所為,認定他不是等閑之輩,内心非常敬重他。李泌精通音律,能從聲音中聽出吉兇來。有一天深夜,他聽到懶殘禅師高唱梵呗,其聲清越,響徹山谷,李泌想:“聽師父唱經的聲音,先凄惋後喜悅,一定是我這個被貶谪的人将要重新起用回朝中去了!”于是就在當天半夜,他偷偷地前去拜谒懶殘禅師。禅師仰天而唾,破口大罵,呵斥道:“你這不是害我嗎?”可是禅師罵得越厲害,李泌越恭敬,他也并不分辯,隻是不停地禮拜。
于是禅師不再理他,自己從牛糞火中,撥出一個芋頭,自顧自地大吃起來。李泌侍立在旁,過了很久,禅師才看了李泌一眼,說:“坐吧!”李泌于是席地而坐,禅師就把自己吃剩下的那一半芋頭遞給了他。李泌急忙起來跪着,雙手接過芋頭,把它吃完,謝過禅師。禅師說:“慎勿多言,領取十年宰相。”後來李泌果然如禅師所言,當了十年的宰相。
林洪寫“土芝丹“這道菜時,引用了懶殘禅師另一個和芋頭有關的故事。說是禅師正在牛糞火中煨芋頭。有人前來請他,他拒絕說:“尚無情緒收寒涕,那得工夫伴俗人。”可見懶殘師真的很喜歡煨芋頭吃,到底有多喜歡呢?他連自己的鼻涕流出來了,都顧不上收回去,考慮到當時沒有紙巾,不知道他是怎麼個收法,我們可以理解為沒有工夫處理這件事。别人來請他,他更是直接拒絕,因為要吃煨芋頭,鼻涕尚且沒有閑情處理了,哪裡還有工夫來搭理你們這些俗人呢?對懶殘師來說,吃芋頭是頭等大事,鼻涕啊,俗人啊,都是小事,不值一提的。這種對吃如此執着的人,其實是很可愛的,他活在自己對吃的認真裡,對其他世俗的一切,統統不予理會,這也是一種境界。
山野之人也有一首吃芋頭的詩:“深夜一爐火,渾家團栾坐。煨得芋頭熟,天子不如我。”描繪得是一個很溫馨的場景,深夜,一家人圍着爐火,在煨芋頭當作宵夜,芋頭煨熟了之後,吃的時候感到無比滿足,就連當皇上也比不上我此刻的幸福。
持螯供
就是吃螃蟹。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有詩說:“一腹金相玉質,兩螯明月秋江。”描繪的正是上好的秋蟹品相,真的可以說是詩中的經驗了。
清代戲劇家李漁,《閑情偶寄》的作者,便是一等一的“蟹癡”。每年他都會早早備下買大閘蟹的錢,稱之為“買命錢”。大閘蟹上市後,他一口氣買滿四十九口大缸。他給大閘蟹吃的是雞蛋,自己吃的則是肥美的大閘蟹。他每天都要吃,不吃不安生,為了長長久久地吃下去,就用紹興花雕酒腌制“醉蟹”,可以吃到冬天。
李漁是個專業的蟹癡,他甚至把每年吃蟹的九十月稱作“蟹秋”;把準備釀醉蟹的酒稱作“蟹釀”;把準備好專門裝蟹的甕子叫作“蟹甕”;挑一個伶俐的婢女專門看管蟹,并稱之為“蟹奴”。李漁說了:“我一輩子都愛吃蟹,此志不渝。”現在很多人認為,最能保持大閘蟹鮮味的做法還是清蒸,這種吃法簡便易行,自剝自吃,自在有趣。
正如李漁的經驗之談:“蟹之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極緻,更無一物可以上之。”
元修菜
就是豌豆苗。蘇東坡給故人巢元修寫了《元修菜》一詩。林洪每次讀到“豆莢圓而小,槐芽細而豐”的詩句,總是要到田間地頭親自去找到底是什麼。也曾多次向老菜農詢問,結果沒有人知道。一次,永嘉鄭文幹從蜀地回來,路過梅邊。林洪向他請教,他回答說:“蘇轼所說的就是蠶豆,也叫豌豆。四川人叫作巢菜。豆苗嫩的時候,采來做菜。蘇轼詩中所說‘點酒下鹽豉,縷橙芼姜蔥’,講的正是烹調的方法。”
山家三脆
是指嫩筍、野蘑菇和枸杞頭。趙竹溪曾經寫了一首詩:“筍蕈初萌杞采纖,燃松自煮供親嚴。人間玉食何曾鄙,自是山林滋味甜。”
趙竹溪是皇室後裔,其先祖趙廷美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四弟,被封為魏王。身為皇室後裔,他不僅自己喜歡吃這野生的“山家三脆”,而且還親自當夥夫,煮給父母吃。他不是因為貧窮,而是因為喜歡。人間有味在山林,這道菜也是好吃不貴,滋味獨特。
牛尾狸
是一種哺乳動物,因其面白色,尾似牛,喜吃果實,捕鼠勝于貓,又稱白面狸,果子狸。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二·狸》:“南方有白面而尾似牛者,為牛尾狸,亦曰玉面狸。專上樹木食百果。冬月極肥,人多糟為珍品,大能醒酒。”牛尾狸喜歡吃樹上的果子,捕鼠比貓還厲害,身手矯健,冬月極其肥美。古人大都把它用酒糟包裹處理,視為冬夜圍爐飲酒的席上珍品,不僅因其肉質鮮美,更因其有醒酒功效。
南宋詩人楊萬裡寫了一首《牛尾狸》詩:“狐公韻勝冰玉肌,字則未聞名季狸。誤随齊相燧牛尾,策勳封作糟丘子。子孫世世襲膏粱,黃雀子魚鴻雁行。先生試與季狸語,有味其言須聽取。”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繪了牛尾狸的特點,以及古人一般喜歡酒糟牛尾狸這種吃法。
蘇轼《送牛尾狸與徐使君》一詩中有:“泥深厭聽雞頭鹘(gǔ),酒淺欣嘗牛尾狸。”大意是說,吃膩了一種胸前是灰顔色的竹雞,卻很高興可以品嘗牛尾狸。宋代詩人梅堯臣《宣州二首(其一)》中也說:“吾鄉雖處遠,佳味頗相宜。沙水馬蹄鼈,雪天牛尾狸。”梅堯臣的家鄉比較偏僻,但是有好吃的野味,像馬蹄鼈啦,還有下雪天的牛尾狸。
可見,在宋朝時,牛尾狸還是很受歡迎的一種山珍野味。現代徽菜之中有一道用紅燒方法烹制的著名菜肴“紅燒果子狸”,不知道它與宋代的名菜“酒糟牛尾狸”是否有淵源。
本文摘自《山家清供:人間有味是清歡》林洪著 費勇主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