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别具風情的撫順地秧歌

别具風情的撫順地秧歌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9 12:16:56

  在廣場舞未大熱之前,稱霸舞林的就是昔日的“扭秧歌”,“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右手左手慢動作重播。”簡單而随性的節奏,左右搖擺的身軀,迷人的舞姿。那麼,你知道撫順地秧歌嗎?就跟着小編一起了解遼甯文化吧!

  撫順地秧歌,是一種形成年代久遠,民族性、民間性及地域特色都極為濃厚的中華民族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傳在遼甯省東北部的撫順市。

  簡介

  撫順地秧歌,也被稱為“鞑子秧歌”,是一種形成年代久遠、民族性、民間性及地域特色極為濃郁的民間舞蹈形式。撫順地秧歌主要流行在遼甯省東北部的撫順。撫順市是滿族的故鄉、清王朝的發祥地。清王朝統一全國後,東北地區較為安定,滿族民間在原有民間舞蹈基礎上,不斷吸收其他民族民間舞蹈,逐漸形成了從表演形式到角色、裝扮、舞蹈動作都獨具特色的滿族秧歌。

  它與滿族先世的民間舞蹈有着直接的淵源關系。據史書中的記載,唐代已有名為“踏錘”的舞蹈,明代有被稱為“莽式”的歌舞,它們對撫順地秧歌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撫順地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旗裝打扮的“鞑子官”和僅穿皮襖、斜挎串鈴及各種生活和狩獵器具的“克裡吐”(俗稱“外鞑子”)。其表演動作多源自躍馬、射箭、戰鬥之類滿族原始狀态的生産生活,也有的系模仿鷹、虎、熊等動作,其中多有傳統舞蹈的元素。

  秧歌動作中的蹲、跺、盤、擺、顫等姿态豐富、剛勁豪放,具有鮮明的漁獵生活和八旗戰鬥生活的特色。其伴奏音樂借用了滿族薩滿跳神的打擊樂形式,有“老三點”、“七棒”、“快鼓點”等演奏方式,與漢族秧歌有較大區别。撫順地秧歌自清代以來一直在撫順地區流傳,深得群衆喜愛。據1986年調查,當時尚有50個秧歌隊在活動,然而目前淵源和傳承人譜系較為清楚的隻有4個秧歌隊。

  種類

  撫順滿族地秧歌主要分兩種,一種源于河北,有關于内移民傳入的地秧歌;另一方面源自于滿族傳統民間舞蹈,經演變融合而形成的滿族地秧歌,又稱“太平秧歌”,俗稱“鞑子秧歌”。撫順地秧歌形成于清初,一直流傳至今。據專家考證,滿族秧歌中的人物及其裝扮,不僅僅是滿族生活方式的體現,也是反映八旗制度、兵民合一的藝術體現。

  曆史溯源

  撫順滿族地秧歌,即撫順滿族秧歌,是在撫順所屬各縣區流傳的一種滿族民間舞蹈。撫順地秧歌形成于清初,一直流傳至今。它與滿族先世的民間舞蹈有着直接的淵源關系。據史書中的記載,唐代已有名為“踏錘”的舞蹈,明代有被稱為“莽式”的歌舞,它們對撫順地秧歌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自明末努爾哈赤在撫順境内崛起,到“滿洲”族形成,滿族人繼承了由其先人女真人時期流傳下來的民間舞蹈“莽式舞”。康熙初年間漢人楊賓在東北生活過一段時間,著有《柳邊紀略》。《柳邊紀略》(卷三·十五)中記載了當時“柳條邊”(含撫順地區)流傳的“莽式舞”的舞蹈動作和表演形式:“滿洲有大宴會,主家男女必更疊起舞,大率舉一袖于額,反一袖于背,盤旋作勢,曰莽勢。”

  清王朝統一全國後,東北地區較為安定,滿族民間在原有民間舞蹈基礎上,不斷吸收其他民族民間舞蹈,逐漸形成了從表演形式到角色、裝扮、舞蹈動作都獨具特色的滿族秧歌。一些史料,如:《柳邊紀略》、《奉天通志》等多有對滿族秧歌的具體描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