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的《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以下簡稱:《綠皮書》顯示,近50年來中國霧霾天氣總體呈增加趨勢,且持續性霧霾過程增加顯著,2013年來,全國平均霧霾日數為4.7天,較常年日期2.4天偏多2.3天,最近52年來最多的一年,華北、長江中下遊和華南地區呈增加趨勢,其中珠三角地區和長三角地區增加最快。中東部大部分地區年霧霾日數為25天—100天,局部地區超100天,對于霧霾形成的原因,網絡、媒體各方專家衆說紛纭。
對此,我歸納總結一下,主要有三大原因:
首先,污染物的長期累積,污染物的來源,綠皮書顯示:中國霧霾天氣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石化能源消費增多造成了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其來源包括:熱電排放,工業,龍其是重工業,汽車尾氣,冬季供暖,居民生活(烹饪、熱水),地面揚塵等。
其次,特定天氣條件下,污染物在低空中聚集,形成能見度極低的霧霾天氣。霧霾是霧和霾的統稱,但霧是霧,霾是霾,霾的意思是灰霾,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等造成視覺障礙的氣态污染物和可吸入或不可吸入的顆粒物等粒子組成體。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後對人體有害,長期吸入嚴重者會導緻死亡。霧是飄遊在空中的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形成條件具備較高的水氣飽和因素,出現霧時,空氣相對濕度常達到100%或接近100%。霧随着空氣濕度的變化而出現早晚較常見或加濃,白天相對減輕甚至消失的現象,霧的出現對人體健康影響不大。霧和霾的共同點就是視程障礙物,在特定的天氣條件下,霧和霾都在同時增加并結合或混合在低空中時,就會出現我們常說的能見度極低的霧霾天氣。
第三、超大規模和密集的城市群,加大了污染物的累積效應,阻礙空氣流通和污染物正常擴散。
還有被大家普遍忽略的第四點:随着城鎮化的不斷發展,交通網的不斷擴充,地面硬底化的面積在不斷增加,上天恩賜滋潤大地的雨水未能充分地滲透到地下就被集中流到了沙井、水溝并入河流彙集到了大海。土地因缺少雨水的滋潤變得幹涸從而産生更多的粉塵。
第五,随着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及各種各樣的建設的不斷發展,大量的天然植被遭破壞,樹林被砍伐,原始森林不斷萎縮,代之于人工植被、人工樹林、經濟林等,人類生産生活所産生的垃圾、污染物等與自然生态之間有效的轉換機制遭到破壞,人與自然界的有效交換和交流嚴重失衡,例如:自然植被樹林等所産生的,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氧氣也在不斷地減少,人體的健康在不斷受到威脅,經濟發展帶給人民的幸福感自然而然随之降低。
綜上所述表露出來的問題和症結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不合理的城市規劃和城鄉建設。
二、技術落後和缺失有效管理機制的環保措施。
三、全民缺失天人合一的意識,隻追求經濟效益和高速發展,忽略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人為破壞了天然的植被、樹林、原始森林,導緻以上所說的污染物難以得到大自然的有效轉換,緻使污染物的不斷累積和增加,進一步加重空氣的污染。
除以上所列五點的污染物的産生、累積及霧霾形成的解釋外,根據我近十五年來對地球氣候變化的跟蹤、觀察、研究發現;
1、 霧霾是地球村的村民們過度開發生産消耗能源資源,破壞地球的内部結構所導緻的。
2、 霧霾是地球通過自身的運動進行内部自我調節,自我平衡的一種表現方式。
總而言之,霧霾是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産物。
治理霧霾是一個長期、複雜、系統的工程,必須建立長期有效科學合理的法治機制。
一、首先要建立一個全國性城市建設和城鄉發展的宏觀總體規劃,控制城市發展規模,合理布置城鄉格局,有效配置人口密度和生态資源的合理比例,建立合理的生産、生活、商業、活動空間和合理的交通網絡。盡可能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建立良好的人與自然之間合理有效互相交換和交流的健康生态環境。
具體的措施和建議:
1、盡快成立人口密度與生态環境資源配置比例科學合理的評估機構,确立人口數量和自然植被,樹林等自然生态之間互相交換、交流所需要合理的科學比例。
2、制定有效長期科學合理的全國性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和法治機制,把全國各地的城鄉規劃和建設納入全國城鄉規劃和建設的總體規劃和建設當中,實現有效系統的宏觀管理和法治建設。不可讓各自為政,重複建設,惡性競争,無序發展,産能過剩等負能量再次釋放。盡可能做到各省市的優勢資源保持合理配置,以優補劣,共同發展,保持我國整體經濟和城鄉建設平衡平穩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局面。
3、在國家做好城市和城鄉發展的前提下,各省市應該按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向社會公開公布本省市鄉鎮的生産、生活、商業規劃和發展計劃,接受社會監督,不得以權謀私,超标準越紅線違規操作,做到遵紀守法,做好規劃,搞好建設,讓生産、生活、商業、居住等與自然生态環境形成合理科學有序的比例,為全國人民營造健康的生存環境。
二、減少污染物的産生、排放和累積,逐步實現與大自然之間有效轉換。
1、建立有效機制,加大研究、開發使用新能源、清潔能源的投入,通過擴大新能源科研隊伍,提高科研水平,盡可能減少破壞地殼内部結構,索取能源資源的生産方式。
2、提高政府尤其是環保部門的服務意識,建立有效科學法治的管理和服務機制。
提高治理污染物的科技水平,通過科技發展的方式,有效地把生産、生活、商業活動中産生的污染物降到最低;提高政府尤其是環保部門的服務意識,對污染企業采取有效的節能減排技術指導和服務,把節能減排除污染工作真正落實到位,盡可能避免粗暴簡單的罰款甚至所謂的“壯士斷臂”的處理方式,以免激化企業與政府之間的矛盾,最大限度地減少企業倒閉和人員失業的數量,減少财産和資源的損失,讓企業和我國國民經濟實現良性和諧的發展,實現企業收益,政府減壓,群衆滿意,三方共赢、皆大歡喜的願望。
3、擴大城市的綠化面積,恢複自然植被、林木等,有效地增加人與自然之間的交換交流空間。
建議縮窄人行道,增加馬路兩邊或隔離的綠化面積,減少人工種植的植被、樹木,恢複自然的草叢冠木林。這樣,既可以減少政府在園林綠化方面的支出,同時,可以減少因人工種植不斷整理土地所造成的揚塵,有效地建立污染物的天然轉換機制。因天然植物的自然生長,能有效地轉化土地中的各種成分,枯枝枯葉的自然覆蓋和腐爛,能起到保土保水的作用。
4、已建成的超大超負荷城市,建議發動廣大市民、機關、企事業單位在樓頂、外牆、陽台等地方多種植綠色植物,有條件的樓房,建議在規則設計時,盡可能讓外牆穿上綠衣。這樣,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因植物缺少,人缺氧,城市居民被污染物包圍的壓力。
三、把雨水留住。
多建城市濕地公園,隻有雨水滋潤的大地才會萬物生長,隻有足夠比例的濕地才能有效地降低城市中高樓大廈所産生的溫室效應。盡量減少密封式的硬底化地面,想方設法把人行道、馬路做成能讓雨水迅速滲透到地下土層的有孔道路,這樣,可以迅速把雨水有效分流,減輕或避免城市因下雨導緻大面積受淹,既讓雨水滲到土層,把污染物轉入地下,減少揚塵,又能起到降溫、滋潤土地,解決幹旱問題,實現人與天的良性互動和良性循環,此舉真可謂一舉多得,好處多多。
四、做好宣傳動員工作,普及科學科普知識,提高國民素質和環保意識。
廣泛宣傳,全民動員,全國上下普及自然科學知識,提高國民素質和環保意識,人人樹立保護自然生态、保護地球就是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理念,真正做到愛護地球,從愛護綠化,減少排放污染物,減少自家垃圾做起。從家庭到單位,從城市到農村,從幼兒園到大學校園,無論哪個角落都應該宣傳環保知識,自然科學知識,天人合一知識,人人做到把保護生态環境變成自覺行動。
(作者:全睿娴)
[作者簡介]
全睿娴,工商管理博士,“全睿娴地震學說”建立者、研究者。主要社會職務有:中國科學家論壇理事會副理事長,世界傑出企業家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行業發展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湛江市文章灣天後宮協會副董事長,北京大學全球領導力研究中心常任理事,等。現擔任湛江市彙瑞物業服務有限公司、湛江市鴻生房地産有限公司董事長。
因突出貢獻和社會影響力,全睿娴女士被國家有關部門和行業機構授予“中國百名傑出創業女性”“公益之星”“全國敬業奉獻勞動英模人物”“中國物業管理優秀企業家”“引領中國2015十大科技人物”等榮譽稱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