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源遠流長的廈門歌仔戲文化

源遠流長的廈門歌仔戲文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9 12:16:55

  歌仔戲是什麼呢?想必大多數閩南人對歌仔戲并不陌生,因為它是福建省閩南方言的一種漢族戲曲,它也是中國戲曲劇種中唯一誕生于台灣的劇種。那麼,你想知道它的來曆嗎?它又有什麼神秘故事呢?那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廈門文化吧!

  文化是什麼?沒有一個人可以給文化下一個定義。是文字?藝術?誰也說不清。

  每一種文化的産生,并不是必然的,它是人類在生活勞動中與環境,背景,時代慢慢融合,逐漸形成的。甚至文化并不是人們特意創造,而是在一個逐漸的過程中漸漸凝聚起,具有生活,背景,地域特色。因而每一種文化都有适合她自己的領域。

  歲月滄桑,廈門戲曲從昨天走向今天,經曆了許多曲折,漸漸深深地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紮了根,成為民間生活中不可獲缺的一部分。其中歌仔戲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歌仔戲又名鄉劇, 是閩南地方代表性劇種。1662年大批閩南人随同民族英雄鄭成功移居台灣,帶去了“龍溪錦歌”、“安溪采茶”和“同安車鼓”等民間音樂藝術,出現了“歌仔館”。明末清初,受梨園戲、高甲戲和京劇等劇種影響,逐漸形成獨特的表演藝術“歌仔戲”,先在台灣流行,1928年後傳回閩南,經民間藝人的改革創新,再取名“鄉劇”。這種戲曲唱詞通俗樸實,唱腔活潑動聽,深受群衆喜愛。廈門歌仔戲劇團的名劇《梁山伯與祝英台》被稱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曾由香港長城電影制片廠攝制成影片發行東南亞,其它劇目如《火燒樓》、《五女拜壽》、《殺豬狀元》、《啞女告狀》、《白蛇傳》、《真假太子》等也已制成電視戲曲片。

  一、産生

  歌仔戲流傳于台灣,福建閩南及東南亞閩語系華僑聚居地。50年代初,大陸将歌仔戲命名為芗劇。80年代初,廈門恢複原來的名稱歌仔戲。

  提到歌仔戲,大多數人隻知道她起源于台灣,但事實上她的根卻在閩南。歌仔戲的基礎本是廈門藝術較為重要一部分的“歌仔”。

  歌仔,是一種說唱音樂,流行于廈門、龍溪等地。漳州稱之為錦歌,台灣及廈門稱之為歌仔。歌仔語言生動,平仄押韻,地方色彩濃厚,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加上演唱内容都是群衆熟悉或與現實生活有關的故事,反映群衆的思想感情,樸素動聽,所以很受群衆喜愛。

  歌仔的來源,至今還未發現有明确的文字記載。但在清朝時期,廈門的歌仔已經相當盛行了,清末至20世紀30年代,是廈門歌仔的鼎盛時期。

  據《中國戲曲志·福建卷》記載,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福建子弟兵東渡收複台灣,從而把流傳“錦歌”“車弄鼓”等民間藝術帶到台灣,并與當地名歌小調相結合,在台北等地的農村、漁區廣泛流行,出現了坐唱形式的“歌仔館”……

  鄭成功部隊把歌仔帶到了台灣,并且随着大量的福建閩南移民遷徙到台灣,歌仔在明末清初流傳到台灣,在長時間的流傳過程中,吸收了當地的民歌,融合了閩南民間歌舞車鼓以及其他民間藝術的成分,到20世紀初,形成歌仔戲。

  而又由于早期歌仔戲是在廣場或寺廟平地随便演出,所以又被稱為“落地掃”。落地掃是歌仔戲最簡單、最原始的演出形态。

  二、傳入

  雖然歌仔戲的基礎歌仔是由閩南地區傳入台灣,但歌仔戲的形成确是在台灣。因而也開啟了歌仔戲的新的傳播旅程。

  廈門與台灣一衣帶水,相互遙望。當初許多閩南人就從這裡起航,懷着眷戀、帶着悲傷,漂泊到台灣。他們在台灣拓荒紮根,繁衍生息,播種着同源的文明。在渡台的悲歌中,海峽緊緊地接連成一條思念線,兩岸人來來往往,廈門成了閩台出入的重要門戶。外來人口的增加,使廈門成為各地文化的交彙地,成為閩南文化的中心,各種民間藝術也都彙集而來,産生于台灣的歌仔戲,也在20年代中期傳入廈門。

  當初那麼多種藝術文化的彙集,在海浪的潮打下,都漸漸消散,淡去。然而,歌仔戲卻流傳至今。看歌仔戲的産生與傳播,是兩岸共同文化的結晶。海峽兩岸本就是文化同源,血脈同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