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的精髓
古聖先賢,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在物換星移之間尋找乾坤變化,萬物始終的規律,推天道以明人事。一部《周易》囊括宇宙,以哲理性的總結和思考揭示先民對自然、社會、人事同一和諧的獨特認知,啟迪涵蓋萬有的深邃東方智慧。
人更三聖,世曆三古。一部典籍曆經三位先賢,跨越三個時代,相傳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中古文王演《易經》之道;近古孔子及弟子後學注《易經》而成《易傳》。經傳合一,終成《周易》。
一、識讀《周易》《周易》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周易》突出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個性品質和厚德載物的精神追求。
一部《周易》述天地之道,究萬物之理,從思辨的哲學高度,揭示出先民對自然、社會、人文整體和諧的探索。集中表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想境界。
二、上古 伏羲伏羲既是一位神話人物,同時也出現在我們的史書當中,他帶領自己的族群,在改造與認識自然的過程中,不斷地去對自己從自然當中獲得的知識加以歸納和總結,形成了《周易》當中最早的一些符号體系,這實際上代表了我們中國人在文字出現以前對于世界的理解與認知。
伏羲當年,仰觀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畫下天地之道,蘊藏于天地、水火、風雷、山澤之中,留于後人領悟。
伏羲對于易道的樸素思考,源自“敬天愛人”四個字。敬天愛人,這正是此一方土地生民得以繁衍,文明得以赓續的根源,牢記這四個字便能不忘來處,明知去處。
三、中古 周文王相傳,《易經》誕生于商周之際,是周文王所作,反映了周文王修身處世、治國理政的德行。當時,周文王是商朝諸侯國的一個國君,後世記載他以仁德治國,遍尋天下遺賢。
(一)振興周國1.文王四友
闳夭、太颠:二人結網捕鳥時總能網開一面,不絕于天道。捕獵野獸時,不傷雌幼。
南宮括:他為人仁義,早年為将,同袍死于疆場,恤其後,侍其老。
散宜生:他一生以誠信行事。
文王以仁德治國,闳夭、太颠、南宮括、散宜生皆是仁義之士,願意歸順文王。
2.渭水訪賢
周文王盼望天下野無遺賢,後來在渭水之畔,文王真的求到了一位讓周國得以興盛的長者:姜子牙。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姜子牙直鈎垂釣,鈎離水三尺。
曲中取魚乃常人所為,願直中取賢君,負命者上鈎。
周文王便是那賢者。
3.仁德治國
軍營的士兵紀律嚴明,勤于操練,不擾黎民;
長者得以奉養,周國境内的長壽者越來越多;
年輕的周人們,喜學文,愛習武,精于農藝;
官員們皆有美德,代替西伯行善,澤于黎民。
文王在周國廣施德政,勤政愛才,敬老慈少,在他的治理下周國得以繁盛,百姓得以安康,大邦小國井井有條。
(二)囚于羑裡1.逆境
周國的繁盛引起了商纣王的猜忌,更引發了崇國崇侯虎的妒忌,崇侯虎向纣王進讒言,而被囚于羑裡,愛子伯邑考也為纣王所殺。
2.文王拘而演周易
禮敬天,護佑人,行君子之道。文王效法先祖伏羲,推演大道。
天,就是君子的表率,運轉不息,剛健有為。大地厚重延綿,承載萬物,君子應效法大地。
文王身處逆境,但自強不息,不改節操,追尋大道。七年時間,推演天道,著《易經》,為後世作出君子自強不息的表率。
3.獲釋
諸侯與賢臣皆仰慕文王之德,齊心設法營救他,有莘氏、骊戎、有熊氏紛紛獻出寶物,闳夭等賢臣們以此進貢纣王,向纣王顯示周國在諸侯中的威王。纣王忌憚,恐惹動天下諸侯之怨,于是賜西伯弓矢斧钺,給予他征伐諸侯之權,放歸周國。
(三)革故鼎新1.鳳鳴岐山
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文王受命,鳳鳴岐山,聖人出焉。
諸侯争訟,不再到朝歌去朝見商纣王,而是紛紛找西伯裁決。當時諸侯都說西伯是受有上天之命的君主,西伯受命于天,革故鼎新的使命就落在了他的身上。
2.變革目的
為王者,當以造福天下萬民為己任。西伯以殷商為鑒,以民心為鑒,心裡早有答案。
為今欲要造福天下,唯有變革一途,變革的目的不僅要推翻舊的暴政,更要建立新的統一,各諸侯國統一于新的禮制、新的美德、新的法度,此之謂:革故鼎新。
3.伐崇代商
崇國助纣為虐,緻使生靈塗炭,周國遵循天道,救黎民于水火,伐崇滅商,革故鼎新。
周文王伐崇勝利,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為後來武王伐纣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周朝奠定了決定性的基礎。伐崇勝利幾年後,周文王在西岐病逝。
4.大一統
文王與周國衆賢革故鼎新,振興周國,武王姬發,周公姬旦繼承父親文王的美德,推翻了商纣王的暴政,建立了周朝,開創了禮樂治邦的大一統盛世。
四、近古 孔子相傳,孔子晚年,在杏壇講學,删述六經作為教材,而這當中《易經》成為孔子最重視的典籍之一。
正是由于《易傳》的出現,促使《周易》從占筮之書轉為義理之學,從趨向巫術占蔔功用,轉向探讨倫理教化功能,孔子站在人文的角度上,對此前的《易經》進行了一種創造性、提升性的轉化。
1.韋編三絕
孔子晚年喜讀《易經》,以緻韋編三絕,即穿竹簡的牛皮繩都斷了多次。他說自己從《易經》中受益很大,所以感慨道:“假(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2.感同身受
文王囚于羑裡,痛失愛子伯邑考,正如孔子晚年失去顔回、仲由兩位愛徒。伯邑考跟随文王,追随大道。顔回自幼拜師孔子,仲由也是最早跟随孔子的弟子。他們随孔子周遊列國、風雨颠沛十四年,早已情同父子。
3.陳蔡絕糧
孔子和顔回、仲由等賢者被困于陳蔡之地,斷糧七日。以文王的精神激勵自己,堅守心中的大道。
為人,要效法天之運行,自強不息,方為君子。
為人,要效法地之綿延,厚德載物,方為君子。
曆經困苦,依然堅守大道,這樣一份共同的精神追求,最是難能可貴。
五、薪火相傳1.東漢 班固
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曆三古。
東漢史學家班固他認為《周易》的成書離不開上古伏羲,中古周文王和近古孔子,将他們并稱三聖。
2.三國曹魏時期 王弼
物無妄然,必由其理,偏習《周易》研究耽玩,無舍寸陰。
曹魏時期少年哲學家王弼,他在《周易略例》中說天地萬物的生成和運行都不是随意的,一定有其必然的規律,遵循自身的道理。他為《周易》作注,以思辨的哲學高度向世人宣揚三聖留下的易學大道。
3.北宋 張載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北宋思想家張載,他和周敦頤、邵雍、程颢、程頤四人并稱北宋五子。他們以《周易》的思想作為依托,建立起了理學的哲學體系,并且從中引申出一套經世之學,培養了一批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才。
4.十七世紀德國 萊布尼茨
傳說在遙遠的東方,數千年前,出現了一個叫作伏羲的哲學家,他留下了一些古老的圖像,東方古老易圖中的奧妙,聯通這一些真理,它和我的新算術是完全一緻的。
德國的哲學家、思想家萊布尼茨,他發現并且完善了二進制的計數法。
六、名言名句1.生生之謂易。
2.文王拘而演周易。
3.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4.人更三聖,世曆三古。
5.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6.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
7.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8.乾元生萬物,坤元載萬物。
9.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
10.革,去其故也。鼎,取其新也。
11.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12.效法天,自強不息,效法地,厚德載物。
1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14.得與君子相遇相知,同心可攻堅克難,同德可有利有攸往。
15.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
16.天之運行,四時交替,晝夜更叠,歲歲年年無有止息,無有差錯,君子當效法天道之健,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即地勢順,君子應該效法坤地之厚德,容載萬物。
17.大道至簡,生生不息,穿越數千年時光,《周易》上溯先民智慧與思想的源頭,下啟文化的更替與文明的覺醒,其中所蘊含的哲思深奧精微,包羅萬象,而這些也早已經融入了中華兒女的血脈和基因之中,觀照着中華民族的當下和未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