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肝寶貝之肝,主疏洩,調暢全身氣機,使髒腑經絡之氣運行通暢。
肝有個小弟叫膽,膽汁為肝之餘氣所化,其分泌和排洩受肝疏洩功能的影響。若肝氣郁結化火,膽汁不能正常分泌與排洩,可緻淤滞。
膽汁瘀滞,不僅反過來傷肝,還可傷脾等。這是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除脾胃運化外,還要借助于膽汁的分泌和排洩。
反過來說,若脾虛水濕内生,日久化熱,或長期過食甘肥厚味生濕助熱,也會影響肝膽功能,導緻肝膽濕熱。
龍膽瀉肝湯,出自宋代官修醫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瀉肝膽實火,清肝經濕熱,治頭暈目赤,耳鳴耳聾,耳腫疼痛,脅痛,口苦,尿赤澀痛,陰腫陰痛,濕熱帶下等。觀舌,舌紅苔黃。
比如耳鳴耳聾,頭暈
膽經有條支脈,從耳後入耳中,出耳前,最後再走到外眼角的太陽穴。當肝膽濕熱時就會沿着經絡侵犯到雙耳,從而引起耳鳴。而這個行走路線也是頭部區域,所以肝膽裡面有大量的濕熱集聚時,濕熱之邪也會上蒸到頭部,影響頭部正常供應,從而引起頭暈。
脅痛由于肝膽脾位于肋下,所以肝膽濕熱,常引起肋下疼痛。
口苦口苦有一個名字是“膽痹”,其原因主要就是肝熱和膽熱,而以膽熱為主要病機。膽汁是苦的,熱又往上走,走到口腔,就會表現為口苦症狀。
龍膽瀉肝湯組成:龍膽草,黃芩,栀子,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柴胡,甘草,生地黃。
方中龍膽草,一個“膽”字,道盡了它與肝膽注定的宿命。其性苦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滋肝血、益膽汁、降肝膽之熱,使肝火不上炎。但凡因肝膽有熱而緻目疾、吐血、鼻血、二便下血、眩暈等等,均可用其清熱燥濕。
黃芩活躍于肺胃腎經,不僅燥濕,還瀉火解毒,尤善清肺火。
栀子表裡雙解,既能清氣中的熱,又能清血中的熱,加之能利濕,是治黃疸的佳藥。配黃芩,能清肺火。
二味共助龍膽草清熱燥濕,并因肺主皮毛,可使濕熱從肌表而解。
澤瀉、木通、車前子,清熱利濕。
澤瀉性味甘寒,甘能補陰,寒能清熱,活躍于腎膀胱經,可利水滲濕,洩下焦濕熱與腎中濁氣。
木通為木通科木通,是安全的木通,性味苦寒,入心與小腸經,上清心經之火,下導小腸之熱。
車前子甘寒,是有名的利尿通淋藥。與木通配,可瀉小腸、膀胱之濕。
三味引熱下行,令濕熱從小便解。與黃芩桅子配,可謂讓邪氣各有出路。
生地甘寒,涼血養肝。
當歸甘溫,養血益陰和肝。
二味相配,益肝養血。肝膽濕熱可造成肝之藏血功效不佳,脾之虛弱無力,生地當歸彌補了這一虧空,且生地還有益腎之效,與上述清熱幹将相配,瀉中有補,可防止因肝膽火盛而耗傷陰液,以使去邪而不傷正。
同時,方中大量苦寒藥清肝,恐抑制肝的生發之氣,故又用柴胡,疏肝升陽,暢肝經之氣,引衆藥歸肝經。柴胡同時能和胃,加上甘草護中,不僅防傷胃,還有健脾之效。
柴胡與龍膽草也是佳配。龍膽草苦寒沉降,瀉肝膽實火。柴胡升發疏洩,疏暢肝膽之氣。相當于一升一散,瀉火清陽,令郁滞均散。
另外,壯火食氣,肝膽實火,亢盛的陽熱會對正氣造成損耗。本方以寒涼清熱,改變陽熱亢盛的局面,讓體内環境達到平穩,是對正氣的維護。
正氣充足,邪不可擾。由此瀉中有補,郁滞均散。脅痛,頭痛,目赤口苦,耳聾耳腫,以及肝經濕熱下注之陽痿陰汗,小便淋濁,婦女帶下這些邪氣的産物,隻能快速離開。
現代龍膽瀉肝湯适應面很寬,是一張充分體現異病同治的一張常用方。如用于高血壓病、急性結膜炎、急性中耳炎、鼻前庭及外耳道疖腫屬于肝膽實火者。亦用于甲狀腺功能亢進、急性膽囊炎、尿路感染、急性前列腺炎、外生殖器炎症、急性盆腔炎、帶狀疱疹等屬于肝膽濕熱者。
比如外生殖器炎症,當外陰發生炎症時,無論什麼原因引起,患者都主要表現為外陰瘙癢,外陰紅腫、灼熱疼痛等濕熱表現出來的症候。《瘍科心得集》謂"在下部者,俱屬濕火濕熱,水性下趨故也。"這正說明生殖器居人身下屬,肝經絡布其上,濕熱内蘊常易循經下注緻病。可以用龍膽瀉肝湯治療。
帶狀疱疹,生長的部位不同,表現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纏腰火丹記載:“此證俗名蛇串瘡,有幹濕不同,紅黃之異,皆如累累珠形。幹得顔色紅赤,形如雲彩,上起如粟米般的紅斑,作癢發熱,此屬肝心二經風火,治宜龍膽瀉肝湯。
外耳道疖腫,多發于外耳道軟骨部皮膚,分為風熱邪毒型,與肝膽濕熱型。
肝膽濕熱型表現為耳道局限紅腫,高突如半球狀,頂部可見黃色膿點,周圍肌膚紅赤,破後有少許膿血流出。若是耳瘡則漫腫紅赤嚴重,兼見黃色滲液。
提醒: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哦。#永州頭條##健康科普大賽##健康解密##我要上 頭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