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賞月”已成為千百年來人們不斷品味的節日習俗
中秋将近,思緒不止。人們開始異常興奮地讨論着和欣賞着“月亮”,中國文化對于“月亮”的青睐,其濃烈正如詩人之于詩歌的深沉熱愛。尤其在古典詩詞中,“月亮”更是承載和表現了詩人們的各種情懷。在高中語文詩歌鑒賞題目中,便能常見到詩歌中的“月亮”,對于這類詩歌,隻要我們充分了解作為詩歌意象“月亮”的情感蘊藏,就能手到擒來,一切問題迎刃而解。接下來,我們對詩詞中“明月”意象的含義作一個梳理。
月亮不僅僅是詩人的情感蘊藏,更是中國文化的獨特内涵
01.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月亮不僅僅是詩人的情感蘊藏,更是中國文化的獨特内涵。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關于月亮的記載,最典型的代表便是“帝俊妻嫦娥”的神話。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就與“明月”有着千絲萬縷的“瓜葛”。《詩經》裡寫“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多麼皎潔的月光啊,照着“你”嬌美的臉龐,月光與美人輝相成趣,增加了美的效果。
在最初的那段曆史中,“美”就是月亮的代名詞。
《楚辭》裡寫“被明月兮佩寶璐”“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屈原把“明月”看作美麗的飾物佩戴在自己身上,希望自己發出像“明月”一樣的光輝。
《詩經》是集體創作,而自《楚辭》起,中國詩人将其自身特有的浪漫主義情思發揮得淋漓盡緻。在中國詩人的筆下,“明月”是一個極具風情和韻味的審美意象。
明月和中國詩人的關系正如同中國詩人與“酒”的關系。
“鬥酒詩百篇”,中國詩人的文化品格離不開“酒”的熏陶與培養,“無酒不成詩”,“酒”常常是詩人創作詩歌的催化劑。
02.如果說“酒”熏陶和培養了中國詩人的文化品格,那麼“明月”就彰顯了中國詩人的文化品格。
唐代詩人張繼在《楓橋夜泊》裡寫道:“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隻是中國封建社會諸多科舉落榜文人之一,其詩作也并不多見,然而令後世驚訝的是:這麼一個失榜文人、落魄書生居然千古名世,而當年煌煌中榜登第者卻早已湮沒在滾滾曆史長河之中。通過對詩歌的分析,我們亦可以說,正是那一晚的“明月”和“失眠”,造就了不朽的張繼。
中國詩人離不開“明月”,可見一斑。
“雲破月來花弄影”,這是詞人張先留給後世的千古遺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從《詩經》到唐代詩人張九齡,月亮一直以一種美好的意象出現在詩文之中。明亮的圓月,安靜的夜晚,又傳來海風吹拂的聲音,每個人都心曠神怡,此時此刻,月亮成為了所有情感的歸結點,亦是所有美好願望的寄托物。于是,在詩人筆下,隻要有月光播撒的地方,便最具詩意。
北宋著名詞人張先在《天仙子》裡寫道:“沙上棄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沙灘上的飛鳥都栖于夜晚的池水邊,明月沖破雲層,投下花枝倩影,晚風輕拂,月光鬥移,花枝的倩影婆娑搖曳。自然的美景便在這月光和輕風之間悄然綻開。
03.然而,“明月”并非一味是美好願望的寄托物。在經過中國文人的不斷錘煉和交流之後,“明月”已飽含着豐富而複雜的情感内容。
那麼,為什麼中國詩人對“明月”有着獨特的情感?
在明月輝映之下,人的生命驟然産生出歲月的滄桑感和厚重感
1.中國詩人常常借“明月”來表達對故鄉或親人的相思之情和離别之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曲《靜夜詩》,傳唱千古,婦孺皆知。李白的詩,往往借酒抒懷,與明月共消愁。正是因為這“酒”與“月”,中國文人便更具文人氣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即使一個人喝酒無趣,也要共邀明月,對影相酌。
2.中國詩人常常借“明月”來表達自己對人生無常、生命短暫、個人渺小的哲思和感慨。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裡的詩句。明月依舊,江水長流,人生便在永恒與瞬間交替輪轉。在明月輝映之下,人的生命驟然産生出歲月的滄桑感和厚重感。
對人生無常的感慨,中國詩人常常表現其兩個方面:一是宇宙無窮,二是人生短暫。蘇轼将此種情感更是抒發得淋漓盡緻:“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3.中國詩人在“入世”“出世”的矛盾糾結中,往往借“明月”表達自己對政治失意的惆怅和人生潦倒的悲哀。
中國詩人作為“士”的階層,往往“壯志淩雲”,有着極大的政治抱負,但殘酷的現實又磨滅了那一顆顆閃亮的心靈。落魄潦倒,他們隻有在孤獨中徘徊,在徘徊中去領會明月的盈虧和人生的冷暖。
江山依舊,而物是人非。
于是,南唐後主李煜一失往日帝王風度,一曲悲歌将其淪為階下囚後的凄慘生活展現出來:“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顔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昔日堂堂一國君,如今是何等的落魄啊!當一個人哀痛至極,即使是銀輝皎潔的明月也讓人感到悲傷!
丙辰年中秋節,蘇轼酒後一首《水調歌頭》将人生感慨與明月情懷抒寫盡緻
當我們提到“酒”與“明月”,就不能不提到蘇轼。丙辰年中秋節,蘇轼酒後一首《水調歌頭》将人生感慨與明月情懷抒寫盡緻。對人生無常的感慨,對政治失意的惆怅,對故鄉親人的思念,可謂淋漓暢快。讓我們來再次感受這首詞的人生感慨和明月情懷吧!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蟬娟。
至今,“千裡共婵娟”仍是我們生活的夢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