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論證思路怎麼概括?答好此題的具體做法是:1.整體閱讀,總體把握,依據文體特點抓重點“歸納内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閱讀是基礎閱讀時要始終帶着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思考:(1)文章說了一些什麼道理;(2)是以什麼作為說理依據的;(3)運用了哪些手法;(4)文章寫了一些什麼人的一些什麼事;(5)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如何具體來說,對古代散文要提取運用現代散文的手法鑒賞,對議論性文字要理清論點、論據及論證方法等;對記叙性文字,要理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前因後果;一般的傳記文,要弄清作者記了哪幾件事,表現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點和精神風貌隻有整體閱讀,總體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駕馭閱讀材料,才能準确、完整地去分析、評價人物和事件,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文言文論證思路怎麼概括?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答好此題的具體做法是:
1.整體閱讀,總體把握,依據文體特點抓重點。“歸納内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閱讀是基礎。閱讀時要始終帶着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思考:(1)文章說了一些什麼道理;(2)是以什麼作為說理依據的;(3)運用了哪些手法;(4)文章寫了一些什麼人的一些什麼事;(5)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如何。具體來說,對古代散文要提取運用現代散文的手法鑒賞,對議論性文字要理清論點、論據及論證方法等;對記叙性文字,要理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前因後果;一般的傳記文,要弄清作者記了哪幾件事,表現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點和精神風貌。隻有整體閱讀,總體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駕馭閱讀材料,才能準确、完整地去分析、評價人物和事件。
2.抓中心句、找關鍵句,理清文章的層次。讀一篇文章時,應當特别關注中心句、關鍵句,這樣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關鍵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開頭或結尾處,如《六國論》的中心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在文章的開頭;《過秦論》中“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個中心句在文末。再則,文章的層次結構,是文章的骨架和脈絡,它具體展現作者記叙、描寫、議論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過層與層之間、段與段之間的内在聯系反映出來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時間順序歸納,也可按地點的轉移歸納,可按時空結合歸納,也可按材料性質或類别歸納。這些方法視具體的文章而定。
3.在把握要點和中心的基礎上,分析判斷細節。圍繞文意,仔細判斷各選項中的有關細節,才能明辨各項表述的正确與否。要注意細節中是否存在着諸如人物的張冠李戴,事件的前後倒置、事件雜糅、層次混亂、強加因果,内容上的歸納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無中生有、片面遺漏、強拉硬連、任意拔高等常見錯誤。
易錯點1 不會比對關鍵詞語
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認真比對,看選項分析概括是否有誤。
[原文] 自渙卒後,連诏三公特選洛陽令,皆不稱職。永和中,以劇令渤海任峻補之。峻擢用文武吏,皆盡其能,糾剔奸盜,不得旋踵,一歲斷獄,不過數十,威風猛于渙,而文理不及之。
[選項] 王渙政績卓著,後任難以比肩。他死于洛陽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選其繼任者,均不稱職;後來選用任峻,任充分發揮文武屬吏才幹,仍然忙得無法分身。
命題設誤
曲解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關鍵詞語的意義,從而制造幹擾項幹擾考生,這種方式是命題的主要陷阱。
歸納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遺漏關于人物、事件、觀點等方面的内容。
比對方法 要細心辨析選項中對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闡述等有無誇大、歪曲或偷換概念的現象,要注意比對選項轉述時是否漏掉了某個起關鍵作用的詞語。
【滿分答案】 選項有錯誤。從曲解文意角度設誤,原文中說“不得旋踵”,此處的“旋踵”是“畏避退縮”的意思,選項說“仍然忙得無法分身”,把關鍵詞“不得旋踵”的意思理解錯了。故選項與原文内容不符。
【參考譯文】
自從王渙去世以後,朝廷連續下诏書給三公,要他們專門選拔洛陽縣令,(但挑選出來的)都不稱職。永和年間,以劇縣縣令渤海人任峻補任洛陽縣令。任峻提拔任用文官武吏,都能竭盡他們的才能,糾察剔除奸盜之人,沒有畏避退縮,一年間的斷案,不過幾十件,聲威超過王渙,但在條理方面比不上他。
易錯點2 随意添加或删減内容
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認真比對,看選項概括分析是否有誤。
[原文] 珪居閑類木讷者。及當大事,毅然執持,人不能奪,卒以此忤權幸去。教坊司臧賢請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請改鑄方印,珪格不行。賢日夜騰謗于諸閹間,冀去珪。……極陳時弊十事,語多斥權幸,權幸益深嫉之。會戶部尚書孫交亦以守正見忤,遂矯旨令二人緻仕。兩京言官交章請留,不聽。
[選項] 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誣蔑報複。每遇大事,他都能堅持己見,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觸怒許多人;後因得罪權貴被迫退休,雖有言官請留,他仍堅持離職。
命題設誤
無中生有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觀點等内容,緻使選項的分析概括于文無據。
以偏概全 将原文對某一方面的判斷通過增加或删減表範圍或程度及其他類的詞語,故意擴大或縮小判斷對象的範圍。
比對方法 辨析時應将選項的内容與原文仔細比對,檢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詞語,或者篩查選項中有無漏掉原文關鍵詞(尤其是表範圍或程度的副詞)的情況。
【滿分答案】 選項有錯誤。從無中生有角度設誤。文中說權幸“矯旨令二人緻仕”“兩京言官交章請留,不聽”,說明造成傅珪離職的原因是權幸的逼迫,而非傅珪“堅持離職”。
【參考譯文】
傅珪平居無事時,像質樸而不善辭令的人。一旦遇到大事,堅毅果斷堅持立場,别人不能改變,最終因此忤逆受(皇上)寵愛的權貴而離開朝廷。教坊司臧賢請求更換牙牌,标準像朝廷官員一樣,又請求改鑄方印,傅珪抗拒不執行。臧賢日夜在太監們當中肆意诽謗傅珪,希望将傅珪趕出朝廷。……極力奏陳其時社會弊病十件事,話語多指斥受寵的權貴,權貴愈加痛恨他。正趕上戶部尚書孫交也因為恪守正道被認為忤逆,于是權貴假托皇帝诏命讓二人辭職。兩京的言官上奏章請求挽留,權貴不予理睬。
易錯點3 手法判斷失誤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題目。
傳是樓記
[清]汪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築樓于所居之後,凡七楹。間命工斫木為櫥,貯書若幹萬卷,區為經史子集四種。經則傳注義疏之書附焉,史則日錄、家乘、山經、野史之書附焉,子則附以蔔筮、醫藥之書,集則附以樂府、詩餘之書。凡為櫥者七十有二,部居類彙,各以其次,素标缃帙①,啟鑰燦然。于是先生召諸子登斯樓而诏之曰:“吾何以傳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舊矣。蓋嘗慨夫為人之父祖者,每欲傳其土田貨财,而子孫未必能世富也;欲傳其金玉珍玩、鼎彜尊斝②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寶也;欲傳其園池台榭、舞歌輿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娛樂也。吾方以此為鑒,然則吾何以傳女曹哉?”因指書而欣然笑曰:“所傳者惟是矣!”遂名其樓為“傳是”,而問記于琬。琬衰病不及為,則先生屢書督之,最後複于先生曰:
甚矣,書之多厄也!由漢氏以來,人主往往重官賞以購之,其下名公貴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親操翰墨,及分命筆吏以繕錄之。然且裒聚③未幾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書之難也。琬顧謂藏之之難不若守之之難,守之之難不若讀之之難,尤不若躬體而心得之之難。是故藏而勿守,猶勿藏也;守而弗讀,猶勿守也。夫既已讀之矣,而或口與躬違,心與迹忤。采其華而忘其實,是則呻占④記誦之學所為嘩衆而竊名者也,與弗讀奚以異哉!
古之善讀書者,始乎博,終乎約。博之而非誇多鬥靡也,約之而非保殘安陋也。善讀書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極于事功。沿流以溯源,無不探也;明體以适用,無不達也。尊所聞,行所知,非善讀書者而能如是乎?
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于書者,上為天子所器重,次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潤色大業,對揚休命有餘矣。而又推之以訓敕其子姓,俾後先跻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于當世。琬然後喟焉太息,以為讀書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雖傳諸子孫世世,何不可之有?
若琬則無以與于此矣。居平質驽才下,患于有書而不能讀;延及暮年,則又跧伏窮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舊學消亡,蓋本不足以記斯樓。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為一言複之。先生亦恕其老悖否耶?
【注】 ①素标缃帙:白色的标簽,淺黃的書套。②彜(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③裒(póu)聚:聚集。④呻占:誦讀。
請判斷下列選項是否正确。
[選項A] 作者的觀點逐層深入展開,其中提出了藏與守、守與讀、知與行之間的相互關系,而最關鍵的還是知與行的關系,躬體而心得之才是善讀書的上策。
[選項B] 文中骈散夾雜,錯落有緻,問答起伏,波瀾橫生,尤其是幾組長排比句的運用,增強了行文的氣勢;同時,文中集叙事、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為一體,更顯得搖曳多姿,引人入勝。
命題設誤
曲解手法 命題人在賞析中,曲解藝術手法,如表現手法的描寫,表達技巧的象征,修辭手法的比喻、拟人等。
手法錯位 或錯位,或誤判,對其作用作出錯誤解釋。
比對方法 積累人物傳記或者散文的藝術手法,結合現代文閱讀中小說、散文、議論文等的藝術手法,在會翻譯的基礎上,對選擇項逐字揣摩,看是否言而有據。
【滿分答案】 A項正确,B項錯誤。A項考查議論文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思路。文本作者闡述了藏與守、守與讀、知與行之間的相互關系,而最關鍵的還是知與行的關系,表達了“躬體而心得之才是善讀書的上策”的觀點。所以A項正确。
B項關鍵詞是“骈散夾雜”“排比句”“叙事、描寫、議論、抒情、說明”,逐一回歸文本證據。“延及暮年,則又跧伏窮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舊學消亡,蓋本不足以記斯樓”是骈散夾雜。“蓋嘗慨夫為人之父祖者,每欲傳其土田貨财,而子孫未必能世富也;欲傳其金玉珍玩、鼎彜尊斝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寶也;欲傳其園池台榭、舞歌輿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娛樂也”是排比句。叙事在第一段,描寫如“因指書而欣然笑曰”,議論抒情在第三段至文末。但是沒有說明。所以B項錯誤。
【參考譯文】
昆山徐健庵先生,在他的住宅後面造了一幢樓房,共有七間。同時命工匠砍削木材,起造大櫥,貯書若幹萬卷,區分為經史子集四部。經部中附以經傳義疏等方面的書,史部中附以日錄、家乘、山經、野史等方面的書,子部中附以蔔筮、醫藥等方面的書,集部中附以樂府、詩餘等方面的書。共有七十二個櫥,按照部類置放,都有一定秩序,白色的标簽,淺黃的封套,打開櫥門,燦然在目。于是先生召集兒孫登樓而教訓他們說:“我用什麼東西來傳給你們呢?我們徐家先世,本來就身家清白,以讀書應試起家,我耳濡目染已很久了。我曾感慨那些做父祖輩的,有的想把土地家産傳下去,而子孫不一定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有的想把金玉珍玩、鼎彜尊斝之類的寶貴文物傳下去,而子孫又不一定能夠世世珍愛這些東西;有的想把園池台榭、舞歌車馬之類傳下去,而子孫後代又不一定能世世享受這些娛樂。我正把這些事例看作鑒戒,那麼我拿什麼東西來傳給你們呢?”這時他指着書高興地笑着說:“我傳給你們的,就是這些了!”于是就以“傳是”兩字作為樓名,而要我作一篇記。我體衰多病,不能一下子寫出來,先生多次寫信催促,最後我隻得用下面這些話來回複先生:
書遇到的災難太厲害了!從漢代以來,皇帝常常用官家的豐厚賞金去買書,皇帝以下,名公貴卿又常常用許多錢物去換書,有的親自動筆,有的雇請抄手,加以謄錄。但是聚集不久,就常常遭故散失,由此可知藏書之難了。不過,我以為藏書之難還比不上守書之難,守書之難又比不上讀書之難,更比不上親身去實行了而有所體會之難。所以藏書而不能守,同不藏書沒有什麼兩樣;守住了而不能讀,同守不住沒有什麼兩樣。雖然已經讀了,而如果嘴上是一套,實行的又是另一套,心中想的和實際做的不一緻,采了它的花而忘記了它的果實,那麼就是用記誦之學來騙衆人而欺世盜名的人了,同不讀書又有什麼不同呢?
古代善于讀書的人,開始時博覽,到最後就專攻。博覽群書并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廣博,專攻一門也不是抱殘守殘。善于讀書的人以性命之理為基礎,而最終則要體現在事業和功績中。循着流追溯源,沒有什麼不能弄明白的;明白了道理再去實行,沒有不能做到的。尊重所聽到的教誨,力行所學到的道理,不是善于讀書的人能這樣嗎?
現在健庵先生已經拿出從書中得到的道理,上能被天子器重,次能被朝廷士大夫敬重效法,借此以為國家大業增添光彩,以報答稱揚美善的命令,綽有餘裕。再推而廣之,用以訓敕後輩,使他們能先後跻身巍科,取得高官厚祿,在當世被人一緻稱道。我隻有贊歎不絕,以為讀書的好處實在太大了!遵循這條道路,即使傳給子子孫孫,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像我這個人就沒有資格參與其中了。平時愚笨無才,苦于有書而不能讀;現在到了晚年,又隻能蜷伏在窮山僻壤之中,孤陋寡聞,過去學到的都已衰退了,本來沒有資格來為這座樓作記。不得已勉強應承先生之命,姑且寫這些話回複。先生能否原諒我的老謬呢?
易錯點4 關系混亂
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認真比對,看選項概括分析是否有誤。
[原文] 揆在相位,決事獻替,雖甚博辨,性銳于名利,深為物議所非。又其兄自有時名,滞于冗官,竟不引進。同列呂,地望雖懸,政事在揆之右,罷相,自賓客為荊南節度,聲問甚美。懼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管内構求過失。
[選項] 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們非議。他在相位時,論及大事頭頭是道,卻熱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呂地位超過自己,密令捏造呂的過失,最後反而自食其果。
命題設誤
改變因果 命題人将原因說成結果,或将結果說成原因,或給句子強加因果關系,或将因果關系改變成了其他關系。
事件雜糅 将文段叙述的幾件事情或事情的細節進行雜糅混編,或把多個人做的事說成一個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實的混亂狀态,使考生難以理清頭緒。
比對方法 辨析時厘清人物與事件的關系,事件産生的原因、結果及其内在的邏輯關系,将選項與原文仔細比對,檢查關系是否恰當。
【滿分答案】 選項有誤。從事件雜糅角度設誤。從文中可以看出“密令捏造呂的過失”的時間是在呂 “罷相,自賓客為荊南節度”,即被調出京城之後,而且“密令捏造呂的過失”的原因是“懼其重入”。選項犯了事件雜糅的錯誤。
【參考譯文】
李揆任宰相時,處理大事、進獻策略、更替人事,雖然廣博明辨,但是太汲汲于名利,深受人們非議。并且他的哥哥當時本有聲望,卻停留在閑散官吏的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薦。與他同朝為官的呂,雖然地位、名望遠不及李揆,但處理政務方面卻在李揆之上,呂被罷免相位,以太子賓客的身份任荊南節度使,名聲很好。李揆害怕呂重新入朝為相,于是秘密地命令直省到呂管轄的地方捏造呂的過失。
易錯點5 人物、時間、地點、事件張冠李戴
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認真比對,看選項概括分析是否有誤。
[原文]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參骠騎軍事,轉天水太守。郡鄰于蜀,數被侵掠,戶口減削,寇盜充斥,芝傾心鎮衛,更造城市,數年間舊境悉複。遷廣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獻書,乞留芝。
[選項] 魯芝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時,蜀地飽受侵擾,人口減少,他全力守衛,修建城市,恢複舊境;離任時,天水各族百姓均請求讓他留任。
命題設誤
曲解形象、時序颠倒、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來的性格特點故意說錯,造成對人物形象的錯誤理解。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時,命題者故意将事情發生的時間順序颠倒。
空間錯位、張冠李戴 即把甲人物所為說成是乙人物所為,或者把甲事件結果說成是乙事件結果。把不同空間地點的事件糅合起來表述,故意在地點方面颠倒位置關系。
比對方法 要圍繞“是誰,在何時何地,說過什麼話,做過什麼事,有什麼樣的品質”比對,要着重比對選項在這幾方面的表述與原文是否一緻。
【滿分答案】 選項有誤。從空間錯位角度設誤,“蜀地飽受侵擾”錯,原文是“郡鄰于蜀,數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和蜀地相鄰,多次被蜀軍侵犯掠奪”,被侵擾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
【參考譯文】
曹真去世後,宣帝接替曹真的職位,便任命魯芝為參骠騎軍事,調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鄰,多次被蜀軍侵犯掠奪,人口減少,盜賊四起,魯芝竭力鎮守防衛,改造城市,數年時間恢複了舊時邊境。升任廣平太守。天水各族百姓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老幼到皇宮上書,請求留下魯芝。
請比對選項與原文,并在選項後的括号内作出判斷。(正确的打“√”,錯誤的打“×”)
1.[原文] (謝)混風格高峻,少所交納,唯與族子靈運、瞻、曜、弘微并以文義賞會。嘗共宴處,居在烏衣巷,故謂之烏衣之遊。瞻等才辭辯富,弘微每以約言服之,混特所敬貴,号曰微子。
[選項] 弘微簡言服衆,此舉受到重視。他參與集會,常與子弟們詩文唱和,住在烏衣巷,稱為烏衣之遊;又極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謝混賞識,稱為微子。( )
答案 1.(×) 從張冠李戴的角度設誤。從原文“混風格高峻,少所交納,唯與族子靈運、瞻、曜、弘微并以文義賞會”可以看出“參與集會,常與子弟們詩文唱和”的是“謝混”,并非“謝弘微”。故選項與原文内容不符。
【參考譯文】
謝混風格高尚峻潔,很少同人結交,隻和同族兄弟的兒子謝靈運、謝瞻、謝曜、謝弘微等人因為賞析文義而聚會。曾經一起宴飲相處,住在烏衣巷,所以稱之為烏衣之遊。謝瞻等人富有才華,能言善辯,謝弘微卻常常用簡要的話使他們信服,謝混特别敬重和珍視他這一點,稱他為微子。
2.[原文] 十二年,駕幸江都,護兒谏曰:“陛下興軍旅,百姓易咨怨。車駕遊幸,深恐非宜。伏願駐駕洛陽,與時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專為身謀。”帝聞之,厲色而起,數日不得見。後怒解,方被引入,謂曰:“公意乃爾,朕複何望!”護兒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構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見執。護兒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執矣。”護兒歎曰:“吾備位大臣,荷國重任,不能肅清兇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複何言!”乃遇害。
[選項] 來護兒直言勸谏,後被奸人殺害。他谏請炀帝停駕洛陽,不再遠遊江都,引發炀帝大怒,以緻宇文化及殺害他時,炀帝也沒有設法保護。( )
答案 (×) 從時序颠倒的角度設誤。選項中的“以緻宇文化及殺害他時,炀帝也沒有設法保護”錯,由原文“是日旦将朝,見執。護兒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執矣。’護兒歎曰:‘吾備位大臣,荷國重任,不能肅清兇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複何言!’乃遇害”可知,宇文化及殺害來護兒時,炀帝也被捉拿了。這兩個事件中“隋炀帝被捉拿”的時間在來護兒遇害之前,故選項表述錯誤。
【參考譯文】
十二年,隋炀帝出遊江都,來護兒進谏說:“陛下興起戰事,易于引起百姓歎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遊,我很擔心不合适。我希望陛下暫時停留在洛陽,休息一段時間。陛下如今去江都,是我衣錦還鄉的地方,我受恩深重,不敢隻為自己着想。”隋炀帝聽了,生氣地變了臉色并站了起來,幾天都沒有讓來護兒觐見。後來隋炀帝怒氣緩解,來護兒才被引入觐見,隋炀帝對來護兒說:“你的心意竟然如此,朕還有什麼指望呢!”來護兒于是不敢說話。等到宇文化及謀叛時,對來護兒非常忌憚。那天早上來護兒将去上朝的時候,被叛賊捉拿。來護兒說:“陛下現在在哪裡?”旁邊的人說:“如今被拿下了。”來護兒歎息說:“我身為大臣,擔負國家重任,不能清除兇惡悖逆之人,終緻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隻能抱憾于黃泉之下,還能再說什麼呢!”于是被殺害了。
3.[原文] (朱筠)為學使時,遇教官諸生賢者,親若同輩,勸人為學先識字,語意殷勤,去而人愛思之。
[選項] 朱筠緻力文教,獎掖後進。他督學地方,尊崇先賢,引領學風;對寒門才俊極口稱善,待門下學子親若同輩。( )
答案 (×) 從歸納不全的角度設誤。原文是“遇教官諸生賢者,親若同輩”,并非選項中的隻“待門下學子”。
【參考譯文】
(朱筠)當學政時,遇到賢能的老師和學生,跟他們說話談論就好像同輩人一樣,勸别人為學要先從識字開始,語氣神情誠懇殷切,離開之後别人喜歡回想他說的話。
4.[原文] 昔謝、柳為郡,樂山水,多高情,不聞善政;龔、黃為郡,憂黎庶,有善政,不聞勝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楊君乎?君名漢公,字用乂。恐年祀久遠,來者不知,故名而字之。
[選項] 作者将謝、柳、龔、黃四人與楊漢公加以對比,對他們四人沒有良好的政績有批評之意。( )
答案 (×) 從以偏概全的角度設誤。“四人沒有良好的政績”表述不當。由原文“昔謝、柳為郡,樂山水,多高情,不聞善政;龔、黃為郡,憂黎庶,有善政”可知,謝、柳治理郡縣沒有好的政績,龔、黃治理郡縣有好的政績。
【參考譯文】
昔日謝、柳治理郡縣,以山水為樂,追求高雅情懷,卻沒有聽到有好的政績;龔、黃治理郡縣,為黎民百姓擔憂,有好的政績,卻沒有看到優美的景象。二者都具備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楊君了吧?楊君名漢公,字用乂。擔心年歲久遠,以後的人不了解,所以取了這個名和字。
5.[原文] 褚無量,字弘度,杭州鹽官人。幼授經于沈子正、曹福,刻意墳典。尤精《禮》、司馬《史記》。擢明經第,累除國子博士,遷司業兼修文館學士。
[選項] 褚無量有很好的學問。他幼年跟随沈子正、曹福學習,專心攻讀,尤其精通《禮記》和司馬遷的《史記》,并憑借《禮記》和《史記》被提拔為官。( )
答案 (×) 從強加因果關系的角度設誤。原文隻是說褚無量精通《禮記》和《史記》,并沒有說他憑借《禮記》和《史記》被提拔為官。
【參考譯文】
褚無量,字弘度,是杭州鹽官縣人。少年時跟随沈子正、曹福學習經學,用心研讀古代典籍,尤其精通《禮》和司馬遷的《史記》。高中明經科,多次升遷後任國子博士,升任司業兼任修文館學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