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讓餐桌上的菜肴的美味提升到極緻,在我們的飲食文化中是很濃重的一筆,它曾經是家家戶戶的廚房裡必備的調味劑,我們記憶裡媽媽做的菜,裡面總會加點味精,讓菜肴更加鮮美。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調味品,然而它的誕生至今還不到100年的時間裡,卻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它漸漸地淡出了中國人的廚房,由于歐美國家的人在接觸到中餐之後,一些關于“味精對人體有害”的說法,為了家人的健康,許多家庭做飯時不在加入味精。
曾經有外國人說:沒有味精就沒有所謂的中國美食。
然而短短的時間,外國人對味精的恐懼提升到了食品安全的最高度,一度質疑味精的安全性,在國外的中餐廳更是被推上了刀口浪尖,許多餐廳的提示牌上,甚至是标注着“食物裡不放味精”。
有外國人說道:我害怕在中餐裡面吃到味精,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放心簡直了。
味精曾經風靡全球,至今還記得那句“蓮花味精,味道無可替代”的廣告詞,為何它卻變成了外國人嘴裡的“有害”調味品,它真的對人體有害嗎?
從廚房裡的“寵兒”,到被大家打入“冷宮”,揭秘味精“浮沉的一生”
味精的起源
味精是一個偶然下出現的必然品,距今已經有百年曆史。
必然 偶然=味精
大多數人都知道,味精裡含有少量的谷氨酸,而早在1866年,德國人H·Ritthasen博士就從面筋中分離到氨基酸,因為面筋本身就是小麥,也就稱之為谷氨酸。
世上的事情,有了必然,自然也就會出現偶然,1908年,日本東京大學生物化學池田菊苗博士,在一上午的高難度實驗之後,回到家面對的是妻子賢惠的飯菜招待。
當他拿起湯匙喝了一口湯時,明明隻是普通的海帶黃瓜湯,他卻嘗到了從未有過的鮮美,職業敏感的他對這份湯起了興趣,一份海帶,經過半年的研究,從海帶裡提取了谷氨酸結晶體,味精裡的鮮味來自于它。
1909年被日本味之素公司拿來去賺錢,申請專利并且投入生産,從那一刻起,味精出現在菜肴中,一度風靡全球。
圖注:谷氨酸鈉
谷氨酸鈉雖然是從海帶中提取所得,可是若是投入大量生産卻并不現實,因為每10公斤海帶中也隻能提取0.1克的谷氨酸鈉,對于批量生産銷售來說,成本太高。
而既然谷氨酸早在1866年就被德國人從面筋裡發現,那麼也就意味着小麥中提取成本更低一些,然而也許是當時技術問題,1噸的味精,卻需要40噸小麥的原材料,這樣的提取成本,味精的價格在當時可想而知,估計也就富貴人家能夠吃的起吧。
直到1965年之後,我國味精的提取多以糧食玉米澱粉、大米、小麥澱粉、甘薯等為主,通過微生物發酵、提取精制從而獲得符合國京标準的谷氨酸鈉。
而早在1923年,我國化學工程師吳蘊初通過一年的潛心研究,獨立發明出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來生産味精的人,中國第一家有着自己的生産專利的上海“天廚”味精廠也就成立了,“佛手牌”味精,曾經不僅暢銷中國市場,還進入了美國人的廚房。
谷氨酸鈉的提取過程:34%的鹽酸加壓水解含40%谷氨酸的面筋,獲得黑色的水解物,然後通過活性炭脫色,真空壓縮,得到白色結晶的谷氨酸,同氫氧化鈉反應,加以濃縮、烘幹的工序,最後就得到了谷氨酸鈉。
簡單地來說,味精的提取過程就是:谷氨酸 提取 精制=味精。
當然這個生産過程,卻并不像我們用公式所表達的那麼簡單,隻是我們不生産味精,卻是味精的消費者,味精的制作原材料卻是要了解的。
味精雖然提取成本高昂,可是随着人們對食物的要求不僅僅限于飽腹之後,對食物的口味也逐漸提高,味精對食物的提鮮,完全滿足了人們對美食的要求,這也就意味着它存在的市場十分可觀,那麼對于味精的生産來說,自然是精益求精,不但減少了成本,也給味精提鮮增色不少。
而從味精的生産過程,完全都是平時所食用的糧食等作物,由此看來味精完全不會對人的健康有影響,而且一個成年人每天要吃幾十克蛋白質,其中有10克以上的氨基酸,味精作為調味品,大多數人每天通過它攝入的谷氨酸不會超過1克。
科學家早就對味精有了定性,經過對味精不斷的研究,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歸入最安全的類别。
既然味精對人的身體健康沒有害處,為什麼在提到味精時還“談之色變”呢?
味精并非化學合成
我們都被味精“晶瑩剔透”的樣子所誤導,認為它太像工業化學品了,這絕對是誤會,味精是微生物發酵糧食、澱粉等原料生産出來的,與釀酒、制醋類似,都屬于發酵産品,大家平時不怕醋、不怕酒,那麼同樣味精也不會有害。
味精加熱會緻癌?
這也是人們提到味精“談之色變”的原因,一種傳言:谷氨酸鈉加熱到130℃以上,會産生焦谷氨酸鈉,會緻癌。但是科學資料中,卻并沒有焦谷氨酸鈉緻癌的說法,至于包裝上提示“建議出鍋前再放”,其實隻不過是因為味精作為提鮮的調味料,加熱後變成焦谷氨酸鈉之後,就會失去了提鮮的作用。
味精的負面消息
1968年,一位醫生稱他吃中餐時,身體出現類似過敏的反應症狀,于是他認為是跟菜肴裡的味精有關系。
這樣的言論一出現,在外國人群裡引起了熱議,有外國人說道:好吧!我承認很多外國人喜歡吃中餐,但不能忽視一些中餐廳的确很不衛生,我保證你們吃中餐并不僅僅擔心有沒有放味精。
有外國人說道:在美國的中餐都是美式的,我知道很少有中國人去吃這些東西。
味精一時間被推到風口浪尖上,因為謠言味精讓人談之色變,而直到1971年,有外國人以99名健康男性每天吃下5克谷氨酸鈉做實驗,這個劑量已經遠遠超過人體正常攝入量,而結果顯示,沒有一個人出現過味精過敏的症狀。
至于60年代有位外國醫生以白鼠做實驗,得出的味精過敏結論,其實他的文章論證存在許多問題,實驗白鼠之所以出現過敏症狀,更多是安慰劑效應。
随着味精的争議越來越多,研究人員對味精的研究也越來越多,結果證實,味精完全沒有問題。
1973年,聯合國食品管理委員會(CAC)将味精歸入A(I)類食品添加劑(最安全級别),證明味精确實沒問題;
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管理委員會正式宣布取消味精的食用限量。
FDA将味精劃入公認安全(GenerallyRecognizedasSafe)的産品/成分。
可笑的是,外國人口口聲聲說味精對人體健康有害,可是外國人一直都在吃味精:奶酪裡有味精、金寶湯罐頭裡同樣有味精,西紅柿和海藻本身也自帶味精。
雞精比味精更好?
其實并不是這樣的,我們被它的名字和宣傳誤導了,雞精聽起來就好像濃縮了雞肉的精華,顯得比味精更高級的樣子。
其實雞精就是一種複合調味料,它的主要成分來自于谷氨酸鈉,隻不過又添加了鹽、核苷酸、香料等調味料,感覺比味精更加高檔,味道濃郁而已。
吃味精真的一點問題都沒有嗎?
味精基本上算是純天然的調味品,不但沒有害處,還包含了人體所必須的物質,然而凡是都講究一個度,平時炒菜的時候放一點,不但給菜肴提鮮,還會胃口大開,若是一大勺一大勺的加,那就真的有點過了。
總之
味精是種安全又實用的調味料,别因為各種謠言誤會了它。
百年的存在,味精雖然漸漸地淡出了廚房,被各種調味品所取代,但是它本身是對身體沒有害處的。
-----The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