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反複,在線學習、居家學習等新學習場景面臨新挑戰: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師生倦怠比例上升的現象,同時,師生其他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多。近期,線上中芬教育論壇之2022年師生倦怠研讨會舉行,與會者探讨師生倦怠成為全球趨勢的緣由,尋找有效預防、緩解的措施和方法,展望“師生健康幹預”的未來圖景。記者邀請相關專家,就此展開探讨。
江蘇省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童保健中心學習困難門診室,醫生在給“學習困難症”小朋友進行問診、檢查和評估。耿玉和攝/光明圖片
倦怠是一種心理亞健康狀态,應避免掉入“倦怠陷阱”
記者:在心理學家看來,“倦怠是一種心理綜合征,是對工作或學習中長期壓力源的反應。”據一篇文章介紹,2021年,芬蘭兩位教授對全芬蘭4567位中小學教師做了問卷調查,發現芬蘭教師職業倦怠正在逐漸上升。您認為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
桑娜-裡德(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客座研究員):事實上,根據我們的研究,芬蘭學生的學業倦怠同一時間也在逐漸上升。針對芬蘭師生倦怠逐年上升的情況,我對其原因有過一個總結:在教育經費被削減的同時,伴随着出現了幾個新現象,一個是城市化程度繼續提高,另一個是外來移民的湧入。這些新現象意味着教育内部的差異性和複雜性在提高。作為老師,要面對越來越複雜的班級情況。作為學生,也要同時适應這些新的複雜局面和學校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同一時間又沒有更多教育資源投入,學生與教師的壓力源會變得越來越多,出現倦怠的比例也就越來越高。
因此,要加大教育資源和經費的投入,以确保有足夠數量的教師,教師的待遇和收入要足夠體面。同時,要對城市規模擴大後的複雜局面有所準備。當城市變得越來越大,學校與學生的差異性就會愈發突出,如何在這種情況下保持學校或班級的平等性,将是一個重要挑戰。
卡塔林娜-薩爾梅娜阿諾(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科學院教授、院士):我們最近提出了一個總結性框架來解釋倦怠産生的原因。倦怠的産生,主要是由于外部環境的要求超過了我們心理及環境所能提供的資源。這些外部要求既包括任務數量和任務難度,也包括社會人際要求,例如壓抑的工作(學習)氛圍。而心理及環境資源則包括個人的社會情感技能、家人或同伴支持、制度性技術性的資源條件等。根據我們的框架,事實上,較高的外部要求并不必然導緻倦怠的産生,倦怠與否,取決于要求和資源的配比。假如我們在高外部要求的情況下,依然有足夠多的資源和技能去應對,我們也不一定會産生倦怠,不過,要做到這樣難度不小。
記者:這種情形,出現在教師、學生身上,一般有什麼樣的表現?
林丹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倦怠是長期壓力情況下導緻的心理問題。倦怠的某些表現有周期性特點,例如疲勞感,但倦怠作為一個整體,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心理亞健康狀态。倦怠出現在老師身上,主要表現為高的工作疲倦感、高的工作無意義感、高的工作不勝任感,同時還會伴随高的離職意向,有時甚至會将自己的倦怠歸咎于學生不努力或質量不高,導緻自己教學困難。當倦怠反映在學生身上時,則表現為高的學習疲勞感、高的學習無價值感、高的學業能力不足感,同樣的,也會伴随高的辍學意向。
當倦怠出現後,最令人擔心的情況是掉入“倦怠陷阱”中。例如,當老師出現倦怠時,會産生工作力不從心的情況,導緻自己管理的班級氛圍出現問題,進而增加學生之間的沖突,或引發學生更多的問題行為。而這樣的結果,需要老師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去處理,反過來增加了教師的疲勞感,最終加深了倦怠程度。一旦掉入這樣的“倦怠陷阱”,情況便會越來越糟。
有效降低教師倦怠是一項急迫任務
記者:疫情之下,在線學習、居家學習等新的學習場景帶來了許多新挑戰。據您觀察,師生倦怠情況近年來出現了怎樣的變化?
卡塔林娜-薩爾梅娜阿諾:自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們課題組對芬蘭學生倦怠做了一系列研究。我們發現疫情期間學生整體倦怠的比率上升到20%,尤其是女學生,整體倦怠比率上升到35%。作為對照,疫情前我們發現學生全身心投入學業的比例大概是20%,而在疫情時期,這一比例驟降至4.7%。
洪建中(華中師範大學教授):疫情暴發前,我們對中芬大學生的倦怠做過比較研究。我們2017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采集了3000餘名芬蘭大學生和2300餘名中國大學生的倦怠數據,發現:就大學生而言,芬蘭學生比中國學生報告了更多的情緒疲勞,但中國學生的學習無意義感更高。這可能是因為芬蘭大學生比中國大學生的課業任務重,而中國大學生在經曆了學業繁重的高中階段後,大學反而在感覺上相對輕松。
疫情暴發後,倦怠成了一種普遍現象。多項關于中國師生倦怠的調查發現,疫情防控期間學生倦怠的比例有所上升,教師倦怠的現象也屢見不鮮。我們尤其要關注教師群體的倦怠,找到有效方式降低教師倦怠成為一項急迫任務。
壓力是倦怠來源,可通過幹預的方式改變
記者:有哪些有效措施,可以預防和緩解師生倦怠?倦怠幹預或師生健康幹預的未來方向是什麼?
甘怡群(北京大學教授):我們設想了一個三級防護體系,第一級是采用數字化的簡易幹預方式來幫助大多數群體,第二級是采用熱線電話方式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幫助,第三級則是通過與心理咨詢師溝通交流,全面深入地解決問題。從目前對倦怠的幹預方案來看,大部分都是注重對個體進行培訓和幹預,還有一小部分關注改造個人所處的環境。
我們課題組設計過一些針對個體的簡易幹預方案,事實證明很有幫助。其中一個是在社交網站上分享自己拍攝的照片并配上一段抒發情感的文字。盡管看起來簡單,效果卻非常不錯,參與者增強了自我控制感,并提升了意義感,而自我控制感和意義感的缺失是倦怠的典型特征。
白薇-娜芭萊納(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我們設計了一個叫做“青年指南針”的幹預方案,能夠有效降低壓力和倦怠。其核心辦法是幫助青少年找到自己的意義和價值,并訓練他們的情緒管理技能,同時增強他們與他人的聯結關系。這些辦法顯著提升了青少年的抗壓能力,降低了其倦怠的可能性。
林丹華:最近,一篇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文章給了我們關于倦怠及心理健康幹預的新啟示。這項研究重點關注了“成長性思維”與“積極壓力思維”的作用,通過對這兩種思維進行短期幹預,隻需要短短30分鐘,便能夠重塑青少年對智力和壓力的認知,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産生顯著的幫助。壓力是倦怠的來源,但壓力并非必然有害,這其實是一種認知信念,是可以通過幹預改變的。幫助青少年看到壓力的益處,并且相信通過努力可以改變自己、在壓力下獲得成長,青少年便能更好應對生活中的挑戰,減輕倦怠或焦慮情緒。
洪建中:我們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建立了一個線上心理健康服務平台。平台通過電話、微信小程序、微信公衆号等方式,為湖北、全國乃至海外華人提供公益性心理咨詢服務,極大便利了尋求幫助的學生、家長、教師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目前,我們準備将此平台與國家智慧教育平台進行整合,今後持續為學生和教師提供免費的心理健康服務。我想,利用數字化手段解決倦怠問題,會是必然趨勢。
《光明日報》( 2022年12月20日1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