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京報·書評周刊》發表了浙江師範大學青年教師常立的文章《為什麼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讀曹文軒?》。作為兒童文學作家和研究者,常立在文中闡述了曹文軒小說中存在的性别觀、兒童觀等問題,因此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閱讀曹文軒的作品。
由于曹文軒及其代表作《草房子》在中國中小學生群體中巨大的知名度,文章一出,立即引發諸多關注和争議,快速收獲10萬加的閱讀量。但《新京報·書評周刊》微信号下的讀者留言對該文觀點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态度,這不禁讓那些對文學作品缺乏判斷力的父母們陷入苦惱,到底該不該讓自己的孩子讀曹文軒?如果不該,那麼推薦給孩子閱讀的又是哪些作家?我們應該讓孩子讀什麼樣的兒童文學?
關于曹文軒的作品該不該給孩子讀,恐怕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因為文學從來都不是能給出正确答案的自然科學,更何況不同的人帶着不同的立場和偏見,得出的結論自然大相徑庭。文學作品中體現出來的“三觀”乃至作家本人的人品是否與作品本身的文學性相關,這将是一個長久存在并會一直被讨論的命題。
這樣看的話,曹文軒到底該不該讀的問題也就暫時可以擱置了。畢竟兒童文學的世界如此遼闊,寫小說的也不止曹文軒一家,與其畫地為牢,還不如舉目四望,盡可能地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下面就為家長朋友們介紹三位享譽世界的兒童文學大師,錯過他們的作品,不僅是孩子的遺憾,也是大人的遺憾。
“童話外婆”林格倫
正如丹麥作家安徒生留給世人的美好印象那樣,北歐是盛産童話的地方。林格倫是瑞典最為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她1907年出生在瑞典斯莫蘭省的一個農民家裡,1946年到1970年間擔任拉米和舍格倫出版公司的兒童部主編,并創作了大量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
阿斯特麗德·林格倫
林格倫在瑞典人中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她在生前就被載入世界上主要語種的大百科全書或文學詞典。林格倫一生為孩子們寫了87部文學作品,作品被翻譯成約80種語言在全世界發行。2002年,林格倫去世後,瑞典政府為了紀念她為兒童文學作出的重要貢獻,決定設立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兒童文學獎,獎金為55萬歐元,相當于人民币450萬元,以此方式鼓勵兒童文學創作。
對于中國讀者來說,林格倫的作品早在80年代就被譯為中文出版,而且先後有兩位著名譯者承擔譯稿,一位是李之義,一位是任溶溶。
瑞典語翻譯家李之義最早翻譯出版的林格倫作品是《長襪子皮皮的故事》(少年兒童出版社,1983年)。當時林格倫還特地為中譯本撰寫了簡短的序言:“這裡有一位瑞典姑娘,想和中國的孩子們成為好朋友。她的名字叫長襪子皮皮。皮皮是一位不尋常的姑娘。她最不尋常之處是她非常強壯。全世界沒有一個警察有她那樣強壯。她能用手舉起一整匹馬。盡管她是那麼強壯,她并不盛氣淩人和要高人一等,相反,她非常友善……”
李之義譯本《長襪子皮皮的故事》
不過,就是這樣一本輕松快樂的童話在出版時還差點遭遇危機,李之義曾在接受《北京日報》記者采訪時談到:
“上世紀80年代國内就出版了我翻譯的《長襪子皮皮》,當時有人擔心,這樣離經叛道的兒童文學作品,這麼叛逆的人物形象,會不會起到壞的作用?要知道當年在東德,《長襪子皮皮》就是不允許出版的。但是我覺得,什麼是好的兒童文學作品?最重要就是想象力要豐富,要讓兒童快樂。從這方面來講,林格倫的作品是完美的。幸好我碰上了很開明的出版社老編輯,《長襪子皮皮》才得以在國内出版,一面世就大受歡迎,後來還被列入了團中央的推薦書目。”
後來,李之義斷斷續續用30年時間終于把林格倫的主要作品都翻譯成中文,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還添加了繪圖,并成套出版。
盡管李之義從瑞典文翻譯了成套的林格倫作品集,但林格倫最早的中譯本卻要屬于著名的兒童文學翻譯大家任溶溶。早在1980年,任溶溶翻譯的林格倫“小飛人三部曲”(《住在屋頂上的小飛人》、《小飛人又飛了》、《小飛人新奇遇記》)就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先後出版。後來又由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接連推出了任溶溶譯本的《長襪子皮皮》、《瑪迪琴懂事了》 《大偵探小卡萊和小不點兒》、《大偵探小卡萊》、《大偵探小卡萊新冒險記》等系列作品,廣受讀者歡迎。
任溶溶譯本《住在屋頂上的小飛人》
書寫孤獨童年的托芙·揚松
托芙·揚松同樣來自北歐,是一位說瑞典語的芬蘭女作家、插圖畫家和漫畫藝術家。她1914年生于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一個藝術家庭,從小接受父母熏陶,1930年至1938年分别在斯德哥爾摩、赫爾辛基和巴黎學習藝術,同時開始寫作,另外還為書籍封面等設計圖像。
然而真正為揚松帶來世界聲譽的還是她為孩子們寫作的“姆咪谷”(Moomin)系列故事。還在二戰期間的1945年,揚松完成了姆咪谷系列的第一本書《姆咪精靈和大洪水》,她後來回憶創作的動機是,因為戰争令人絕望,所以她想寫一些天真無邪的故事。繼第一本出版之後,随後的姆咪谷系列令揚松聲名鵲起,其中包括故事書和連環漫畫書。揚松很快就變成了在國外擁有最多讀者的芬蘭作家。
托芙·揚松和她的姆咪小矮人玩偶,1956年
姆咪谷系列故事的主人公姆咪小矮人,是揚松根據北歐民間童話傳說中一種林中小矮人創造出來的,主要講述以姆咪一家為中心的北歐精靈的日常生活和冒險經曆。借助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神秘幽靜而又略帶神秘感的地理環境,揚松創造了姆咪山谷和生活其中的北歐童話精靈。姆咪小矮人們的形象是直立的微型小河馬,身上光滑,有尾巴,聰明活潑,待人友善,愛冒險。
尤其可貴的是,揚松在這一系列故事中着重展現了兒童在成長中遭遇的孤獨處境,這當然與她本人的童年經曆有關。北歐的冬天寒冷而漫長,所以每年的5月到9月,揚松一家人就會在距離赫爾辛基約50公裡的一個小島上租一間海邊小屋,以便享受芬蘭燦爛短暫的夏季陽光。人煙稀少的小島給了揚松獨自面對大自然的機會,也給了她日後創作姆咪谷故事的豐富靈感。
揚松首次進入中國的時間應該是1986年,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了任溶溶翻譯的《魔法師的帽子》,當時是作為“外國兒童文學叢書”中的一種,所以影響有限,那時Moomin一詞被任溶溶先生用音譯和意譯結合的方式譯為“木民”。
1986年版《魔法師的帽子》
《魔法師的帽子》的原版是揚松出版于1948年的Finn Family Moomintroll
2004年,濟南的明天出版社以世界奇幻文學大師精品系列為名,第一次成套地出版了揚松的系列作品,主要譯者還是任溶溶,Moomin的譯法仍然是“木民”,如《木民谷的夏天》、《木民爸爸海上探險記》、《木民谷的冬天》等等。不過等到2010年明天出版社再版這套書時,“木民”全部被改成了“姆咪”,于是“姆咪”便沿用至今,直到今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重新再版。
2014年,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引進了揚松1953年開始在《倫敦晚報》上連載的姆咪漫畫,譯者十畫。這套書的第一輯共有五冊,每冊有三到五個獨立完整的故事,以每頁4行的小幅漫畫形式排版。兩年後,才又推出第二輯的四冊。
揚松曾被稱為芬蘭的“安徒生”,盡管獲獎無數,但她始終保持着純真謙卑之心,她曾借姆咪之口說:“我隻想過平靜的生活,種點土豆,做幾個美夢。”
溫暖人心的米切爾·恩德
兒童的天性在于幻想,失去幻想能力的成人世界隻剩下功利計算的悲哀現實,因此盡量多地激發孩子在童年時的幻想,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德國作家米切爾·恩德就是這樣一位可以信賴的朋友。
米切爾·恩德
米切爾·恩德1929年生于德國巴伐利亞的一個小鎮,父親是超現實主義畫家,母親是理療醫師。二戰的硝煙深深烙印在恩德幼小的心靈,他12歲時在慕尼黑經曆了第一次空襲,後來回憶道:“我們的街道被火焰吞噬,大火咆哮着。我記得人們像醉漢一樣在火光中叫喊和哭泣。我陷入了興奮。我那時還沒有真的懂事,但是我幾乎想把自己投身火場,就像飛蛾撲向光明。”
1960年,恩德發表了成名作《小紐扣吉姆和火車司機盧卡斯》,但這部作品在最初投稿時以“寫作手法怪異”和“故事情節荒誕”為由遭到拒絕,最後是斯圖加特的蒂納出版社接受出版。恩德同樣參加了1968年爆發的歐洲學生運動,想通過改變政治去“創造新的意識和新人”,但學生領袖之間的不和、攻讦令他失望至極。于是1971年,恩德和妻子移居意大利,并在羅馬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兩部幻想小說《毛毛》和《永遠講不完的故事》。
恩德寫小說的目的是在異化的時代恢複人性,他曾說過,“忘記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人也就忘記了自身的存在價值,内心世界是外在世界的補充,我們必須去發現它、完善它。倘若我們不能經常作心路之旅去找到這種價值,那我們就真正迷失路徑了。”因此在他的小說裡,孩子往往充當啟悟者的角色,揭開成人世界的盲目與虛僞,引領我們找回丢失的本真。
在恩德的代表作《毛毛——時間竊賊和一個小女孩的不可思議的故事》中,主人公毛毛是一個有着“傾聽”天賦的小女孩,隻要她傾聽朋友們的傾訴,就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另外還有一位“灰先生”,他靠着從衆人手裡欺騙和搜刮來的時間生活,導緻人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變成一台台高速運轉的機器。毛毛傾聽心靈的聲音,冒險來到時間管理者侯拉師傅所在的“無處樓”。在那裡,毛毛得知時間來自“時間花”,而“時間花”生長在人們心中,即“時間就是生命”。為了拯救被蒙騙的人類,毛毛帶着“時間花”,在小烏龜卡西佩歐亞的幫助下,最終戰勝灰先生,釋放被盜取的時間,使時間又重新回到人們心中。
盡管大多數人把恩德的作品歸為兒童文學,但他自己卻認為把文學劃分為成年文學和兒童文學是不恰當的,因為兒童和成年人生活在同一世界中,對于人性高貴價值的追求也是完全相同的。此外,正如兒童文學理論家劉緒源指出的那樣,“恩德的作品中還常常潛伏着哲學的‘悖論’,這與他的時間哲學一樣充滿趣味并誘人思索。”(《當代文學的資源在哪裡 ——米切爾·恩德的啟示》,載《文彙報》2002年8月30日)這種偉大的藝術造詣都是需要專業作家去理解消化的。
恩德去世後,慕尼黑國際青年圖書館在館内為他設立了一個“米切爾·恩德博物館”,以此紀念和表彰他為人類文學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
在中國,恩德作品的引進出版要歸功于南昌的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前身為江西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年,恩德作品集以相對簡陋的平裝本形式出版,包括《奧菲麗娅的影子劇院》、《犟龜》、《吃噩夢的小精靈》、《蒼蠅和大象的足球賽》、《出走的絨布熊》、《光屁股的大犀牛》,但當時人們對繪本還沒有概念,所以銷量欠佳。
後來出版社隻得把這套書改為小開本,像普通書籍的樣子。有趣的是,出版市場經過多年發展,讀者對繪本的态度也從冷落變為追捧,于是出版社在2008年又重新把這一套書恢複到原版模樣,用精裝形式再版,成為國内成功引進童書的标杆性産品。
米切爾·恩德作品繪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