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國風為何越來越流行

國風為何越來越流行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5 13:27:23

長久以來,世人對國潮音樂的印象僅僅停留在一首流行歌曲中插入一段戲曲。這種“兩層皮”式的簡單嫁接,一度非常流行。

“我要這鐵棒有何用,我有這變化又如何;還是不安,還是氐惆,金箍當頭,欲說還休。”2015年,戴荃的這首《悟空》橫空出世,讓聽衆驚呼:“國潮音樂原來還能這麼玩兒?”

國風為何越來越流行(國風可以不變但潮一直在變)1

國潮音樂原來還能這麼玩兒?/視覺中國

其實,2010年,周傑倫在創作歌曲時已經試圖融入更多中國傳統戲曲元素。比如,他的《雨下一整晚》的後半段間奏中融入了國風元素,在某處歌詞的演唱中還巧妙地加入了戲曲唱法。

當聽衆的耳朵變得刁鑽之後,那些打着“國潮”名義,隻是簡單地将民樂聲源、戲曲唱腔與流行音樂拼湊在一起的作品已經不足以吸引聽衆。而國潮音樂,也逐漸發展出多樣的表現形式。

讓國樂突破想象

B站知名UP主柳青瑤從小學習琵琶,尤其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她一直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将中國傳統文化和年輕人喜歡的泛娛樂IP結合起來。

國風為何越來越流行(國風可以不變但潮一直在變)2

她一直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将中國傳統文化和年輕人喜歡的泛娛樂IP結合起來。

最開始,她會對時下流行的影視劇和動漫中的歌曲進行改編,并用琵琶翻奏。但她逐漸發現,翻奏會受制于流行樂的固有模式和節奏結構,無法真正展現琵琶的魅力。

2019年,柳青瑤開始緻力于創作和傳播以傳統樂器和音樂為核心的視聽作品。她推出一個名為“中國人的樂器”的系列項目,每期以一種樂器為主角,推廣現存的以及已經失傳了的中國傳統樂器。

國風為何越來越流行(國風可以不變但潮一直在變)3

2019年,柳青瑤開始緻力于創作和傳播以傳統樂器和音樂為核心的視聽作品。/bilibili@柳青瑤

第一期推出的樂器就是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這是唐代詩人李商隐為思念亡妻所寫的詩。有了這個唯美的愛情故事做背景,柳青瑤把瑟和琴編在一起,試圖向人們展現男女之間琴瑟和鳴的意象。她還創造性地在配器中加入了笙這一樂器。将笙和瑟放在一起,是因為她聯想到《詩經》中這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在另一首原創作品《李憑箜篌引》中,柳青瑤同樣根據唐代詩人李賀的原作尋找音樂靈感。李賀曾寫下“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柳青瑤就琢磨,是什麼樣的聲音能模拟鳳凰的叫聲呢?最終,她找到了敦煌壁畫研究院複制的箜篌,在其高音區找到了幾個非常靈動、好聽的泛音。這幾個泛音彈出來,特别像遠處傳來鳳凰的鳴叫。

《蘭陵王入陣曲》是柳青瑤的代表作之一,這是她和中國歌劇舞劇院首席打擊樂演奏家王佳男聯合制作的音樂作品。在這首曲目中,琵琶的作用是叙事,而鼓的作用是回憶。

國風為何越來越流行(國風可以不變但潮一直在變)4

在另一首原創作品《李憑箜篌引》中,柳青瑤同樣根據唐代詩人李賀的原作尋找音樂靈感。

鼓作為重頭樂器,也被呈現在柳青瑤的作品中。在視頻中出現的是一個直徑1.5米的建鼓,它在古代是一種戰鼓。此外,還有中國大堂鼓。“每一種鼓,都有不同的敲法。敲鼓邊和鼓中,甚至鼓邊上一個個圓疙瘩的聲音,表現力都是不同的。”柳青瑤說。在錄制時,柳青瑤疊加了十幾軌鼓的聲音,當聽衆戴上耳機,會感覺鼓聲從四面八方響起,仿佛置身戰場。

《蘭陵王入陣曲》的成功制作,讓柳青瑤對國樂原創充滿了信心。她又開發了中國古代戰神系列樂曲,專門講古代的武将,包括花木蘭(《木蘭辭》)和李世民(《秦王破陣樂》)。

進行創作時,學曆史學出身的柳青瑤特别喜歡刨根問底,挖掘音樂作品背後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她第一次接觸敦煌,是因為聽到季羨林的一個故事。季羨林讀到敦煌藏經洞中一份隻有19個字的文獻之後,寫出了一部《蔗糖史》,這讓柳青瑤大受震撼:“19個字就能給我們帶來這麼一大筆精神财富,敦煌一定是一個非常棒的寶庫。”

後來,她基本每年都去敦煌,和敦煌的樂舞專家、上海音樂學院研究敦煌曲譜複原的專家交流,向他們請教哪些部分可以複原,哪些地方不能複原。

國風為何越來越流行(國風可以不變但潮一直在變)5

敦煌壁畫

今年中秋,柳青瑤發布了《哭泣的飛天》,這一作品講述的是敦煌莫高窟328窟左方的脅侍菩薩被美國人偷走的故事。在中秋之際推出,寄托了她希望國寶能夠回家的理想,也表達了雖然列強偷走了中國的國寶,但他們永遠偷不走中國人的敦煌樂舞精神的信念。

今年10月,柳青瑤還将發布一首名為《神的凝視》的作品,講的是敦煌最美的雕塑窟,中間是一尊佛,兩邊是天王菩薩。“我希望通過這個作品告訴大家怎樣欣賞敦煌。觀賞這個窟時,人需要蹲下身子往上看,會看到幾個神就站在你面前,俯視着你,他們的眼神都是往下看的。”

在柳青瑤看來,很多作品能成為經典,是因為它們傳達的世界觀有深度,甚至可以突破樂音的概念。比如,可以用琵琶去制造“噪音”——金戈鐵馬的聲音、戰場上的風聲、馬嘶鳴的聲音,還有滴血的聲音、刀掉落在地上的聲音。

國風為何越來越流行(國風可以不變但潮一直在變)6

在柳青瑤看來,很多作品能成為經典,是因為它們傳達的世界觀有深度。

“它是一個表現力先行的東西,能夠把人帶入一個整體世界觀當中,而這才是國樂的精髓和魅力。” 柳青瑤說,“我希望更多國人能夠通過我的作品了解關于國樂方面的知識,以及一些真正有價值、有深度的東西。”

在歌詞裡埋彩蛋,被人發現很高興

“一棵小蔥”是周明聰的藝名,也是一家緻力于将各種風格的音樂與傳統文化進行融合的音樂廠牌,成員來自專業院校(如中國戲曲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的音樂系、京劇系等專業,均為科班出身。他們中有京劇老生、曲劇演員,還有竹笛演奏員。

團隊主理兼制作人周明聰畢業于中國戲曲學院作曲專業,大學階段就開始制作并發布歌曲。周明聰對一棵小蔥制作的歌曲的要求是:一是不糟蹋傳統的東西,二是好聽——雖然同時做到這兩條并不容易。

國風為何越來越流行(國風可以不變但潮一直在變)7

周明聰畢業于中國戲曲學院作曲專業,大學階段就開始制作并發布歌曲。

《狂浪生》是一棵小蔥第一首熱度較高的國風歌曲,描述的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心境。“他是一代大文豪,同時又是一名武将,既能舞文弄墨,也能統領士兵赴沙場,心境和嶽飛很像,一心想上戰場殺敵,卻因為統治者的懦弱而不得志。所以這首歌需要一點勁兒、一點力量,很适合小生這個行當去表達。”周明聰說。他找到自己的師弟、京劇小生李宗南來演繹。

另一首廣為流傳的歌曲《老古董》結合了北京曲劇的唱腔,歌詞則唱出了成員們的心聲:“你總說我是個老古董,辨不清時代隻愛書裡的英雄。弦兒上撥動着風情萬種,我說了你又蒙蒙聽不懂。”

“我們就是這麼一群人,會把别人看來陳舊、落後、很傳統的東西當作自己的寶貝,敝帚自珍,認真在做。”周明聰說,“我們會堅持做自己的事情,我們所熱愛的、我們的價值觀不會受外力和時代左右,更不會受世俗的眼光左右。”

國風為何越來越流行(國風可以不變但潮一直在變)8

我們就是這麼一群人,會把别人看來陳舊、落後、很傳統的東西當作自己的寶貝,敝帚自珍,認真在做。/電影《閃光少女》

周明聰在發這首歌的時候,根本沒想到它會火。“這是一首娓娓道來、平平淡淡,但後勁兒卻很大的歌,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他說,“我們的歌都是經得起推敲的,初聽覺得沒什麼,越聽越有新的發現。”

作詞者小六就在這首歌中埋了一個“彩蛋”——“半畝葫蘆踩碎片”,這句歌詞周明聰乍一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于是特意向小六求教。

原來,因為曲劇文化源于清朝,小六在歌詞中特意用了一個清末的典故。清末,很多八旗子弟很悠閑,每天都在盤串、遛鳥、玩核桃。特别講究的八旗子弟會在城郊包一畝地,用來種葫蘆。到了葫蘆收獲的季節,最後挑出兩個品相最好的,其餘統統踩碎。

國風為何越來越流行(國風可以不變但潮一直在變)9

2017年9月3日,山東青島,歌手戴荃在第十六屆電影金鳳凰獎頒獎典禮上演唱《悟空》。/受訪者供圖

有來自文玩行業的聽者知道這個典故,在評論區留言,這讓小六很高興,有一種找到知己的感覺。

在周明聰看來,中國音樂與西洋音樂的不同在于,中國音樂大多是線性的,獨奏樂器偏多,這意味着中國樂器很少與其他樂器合奏,也少有交織成網的概念,多個樂器的音樂線條往往是平行的。

何為國潮音樂?

究竟什麼音樂才能被稱為國潮?國潮是否等同于國風和古風?國風和古風的區别又在哪裡?

在周明聰看來,争論和鑽研這些名詞是沒有意義的。他喜歡籠統地稱自己的音樂屬于“國風”。對于國潮,他也有自己的見解:“所謂國潮,就是國風加上潮,國風可以不變,但潮一直在變。就像今年流行牛仔褲、明年流行喇叭褲一樣,大家說今年這個好聽,明年那個好聽。”

國風為何越來越流行(國風可以不變但潮一直在變)10

柳青瑤生活照。/受訪者供圖

周明聰說:“我對流量的态度就是我不會主動追求,等着它來找我。我相信這個東西是個圈,隻要我專心做好我認為好的東西,形成自己的風格,總會有一批人喜歡。”

柳青瑤也持相似觀點:“不要迎合流量,要有自己的主見,然後引領受衆,不要把流量太當回事。”

在B站上,有很多用古筝翻奏千本櫻的作品。柳青瑤覺得,這些作品對于國樂的傳播是有益的,也可以借用時下的熱點讓樂器有更多的曝光。但她覺得,這些作品并不能成為國樂經典。

在柳青瑤看來,真正的國風應該植根于中國人自己的内心以及生活環境。“好的藝術作品,不僅帶來聽覺上的震撼,它更應該是一個行走的鄉土中國。它是中國社會的縮影,也是中國人生活的時空縮影,它承載着我們的曆史。”

國風為何越來越流行(國風可以不變但潮一直在變)11

好的藝術作品,不僅帶來聽覺上的震撼,它更應該是一個行走的鄉土中國。它是中國社會的縮影,也是中國人生活的時空縮影,它承載着我們的曆史。/電影《閃光少女》

“我覺得,任何一個行業興盛之前都會經曆一段很亂的階段。現在我們就處于這樣一個亂象叢生的階段,但我對這一切保持樂觀态度。”柳青瑤說,“每個觀衆都應該經曆這樣一個階段。當他們看多了這些,最後才能了解,為什麼要回頭去看一些經典的東西。”

柳青瑤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類似于琵琶的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聲源進入世界音樂配樂體系中。很多外國藝術家做配樂的時候,會用琵琶、二胡、阮、古筝等中國樂器,他們覺得這是很棒的聲源、經常使用的聲源,而不是“這個聲音是什麼、我從來沒聽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