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地學人,走南闖北那可是家常便飯了,
高原盆地、都市鄉村,
沒有什麼能限制住地學人的腳步。
那麼在旅途中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呢?
涪陵[fú líng]不讀[péi líng]
鉛山[yán shān]不是[qiān shān]
北京大栅欄[shí làn]完全不是栅欄[zhà lan]
東北鴨綠[lù]江也和綠[lǜ]字沒有半點關系
......
博大精深的多音字和生僻字,
簡直成了開口錯音的重災區,
而這一現象在地名讀音上,
體現的淋漓盡緻!
今天,就跟随小桔一起來回顧一下
那些一讀必錯的經典地名吧!
一
多音字“災區”
在地大物博的中國,
每個地名都有自己的“脾氣”
許多字看着熟悉,可其實一讀就錯。
比如位于安徽省西部的六安,
你以為它讀[liù ān]?
不,它其實讀作[lù ān],
在六安[lù ān],你問當地人是不是到了liù安?
當地人也會一臉迷茫,
這...?是個什麼地方。
位于江西省東北部的鉛山縣
其地名讀音十分有趣,
“鉛”這個字怎麼看都是[qiān]啊?
然而它實際的讀音卻是[yán ]。
鉛山[yán shān]縣位于江西省東北部,
曆史上因産鉛而得名,
但由于“鉛”這個字在鉛山方言裡讀yán,
因此鉛山[yán shān]讀音屬于地方曆史問題。
再說說千年文化古城安徽歙縣,
歙縣 [shè xiàn] 不是 [xī xiàn] 。
歙縣位于安徽省南部,
北倚黃山,東鄰杭州,南接千島湖。
該縣曆史悠久,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縣,
距今有2230多年曆史。
安徽人對歙縣之“歙”
一直有着自己的獨特的理解。
歙字,由“合”、“羽”、“欠”組成。
左上角的“合”字,為“一口人”,
即古徽州尚未涉商的男丁。
左下角的“羽”象征着
未成就事業時期的男子。
而右邊的“欠”,篆文貌似“龍”,
象征着經商有道,終于事業有成的又一代徽商。
歙縣 [shè xiàn]
與前面的幾個地名相似,
河北省張家口的蔚縣也有着特别的讀法。
蔚縣,古稱蔚州,為“燕雲十六州”之一。
字典上蔚縣的蔚,
讀音不是“蔚然”、“蔚藍”的[wèi],
而是蔚縣[yù xiàn]的[yù ]。
對于當地人來說,
把蔚縣[yù xiàn]讀成
蔚縣[yǔ xiàn]也是司空見慣的。
蔚縣
二
異省異音
除了單一地名多音字重災區,
“異省異音”的情況也是讓人十分撓頭,
換了個省連讀音也變了?
這誰受得住...
比如,同樣是“莘”字,
在上海是莘莊[xīn zhuāng],
而到了山東卻成了莘縣[shēn xiàn]。
上海莘莊鎮
山東莘縣
而“荥”字,在河南讀荥陽[xíng yáng]
在四川又變成了荥經縣[yíng jīng xiàn]。
河南荥陽
四川荥經縣
江西的浒灣鎮明明讀音是浒[xǔ ],
到了河南卻變成了浒[hǔ ]灣鄉。
江西浒灣鎮
浒灣鎮是江西撫州市金溪縣下轄的一個鎮,
素有江南重鎮的美稱。
明初時候,許氏家族遷至于此,
因為建村于撫河灣而得名許灣,後為浒[xǔ ]灣。
河南浒灣鄉
浒灣鄉位于新縣城北10公裡處。
因“群虎飲于灣”而得名虎灣,
又因濱臨小潢河,假虎為浒曰浒[hǔ ]灣。
三
生僻字考試
看到這裡,你以為挑戰完多音字地名
就是人生巅峰了嗎?
NO NO NO,打起精神,
下面的生僻字地名
才是令人懷疑人生的開始。
山西隰(xí)縣
《爾雅》曰:“下濕曰隰”。
以州帶泉泊下濕,故以“隰”為名。
據《太平寰宇記》載:以縣南有龍泉,
地濕,因名隰。
山東茌(chí)平
茌平區隸屬于山東省聊城市,
茌平,公元前221年置縣,
因縣境在茌山之平陸故名。
河北蠡(lǐ)縣
蠡縣隸屬河北省保定市,京、津、石三角腹地,
保定、滄州、衡水三市交界處。
四川郫(pí)都區
郫都區古稱“郫”,在古史傳說中,
最初以古蜀國的都邑聞名于世。
安徽的黟(yī)縣
黟縣是古徽州六縣之一,
位于黃山西南麓,因黃山古稱黟山,
縣因山而名,是“徽商”和“徽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也是安徽省省級曆史文化名城。
對着這些罕見的字,
内心深處不得不感歎一句:
不認識你是因為從沒見過你啊!
除了罕見的生僻字,
我們再來看看一些特殊的字,
它們憑借自身與常見字極高的相似性,
在人們口中“歡脫”的錯誤流傳着。
湖南的郴(chēn)州,常被誤讀成彬(bīn)州,
“郴”和“彬”雖然隻有部首不同,
但其讀音卻有天壤之别;
湖南的耒(lěi)陽,和“來”簡直傻傻分不清?
巴音郭楞
新疆的巴音郭楞(léng)
常被誤讀成巴音郭愣(lèng),
眼一花,木就變心了;
巴彥淖爾
内蒙古的巴彥淖(nào)爾
被誤讀成巴彥卓(zhuó)爾,
讀半邊的套路,可不是所有字都适用~
安徽的亳(bó)州,
經常被人畫蛇添足讀作毫(háo),
小小一瞥就這樣差出了一個世界!
其實,不常見的讀音和生僻字出現在地名裡,
大多與當地方言有關,
尤其南方的方言有大量古音遺留,
而現代普通話中沒有保留這樣的發音。
所以有些字用在其他詞語時參加了古今的音變,
用在地名上則保留古讀。
比如廣東省的番禺縣,番讀作「潘」,
這其實是古音的保留,
而現在的廣州話裡
「番薯、番瓜[南瓜]」等方言詞中,
「番」也變讀為[fān]了,
「番禺」讀[pān yú]正是「古無輕唇音」的殘留。
還有一些字是因為漢字衍變而産生的多音,
比如地名「十裡堡」中的「堡」,
其實通假「鋪」字,原意是驿站,
後來「堡」衍變出了bǎo的讀音,
但人們還是按照原來通假字「鋪」的音去念,
就出現了外地人念不對的地名了。
有一些不好讀的地名,
今天借助着歌曲、 廣告等
已經不容易再被讀錯,
東阿[dōng ē]不是[dōng ā],
由于阿膠的推廣,
這個字的正确讀音已經深入人心。
洪洞[tóng]不是洪洞[dòng],
「蘇三離了洪洞縣」這句京劇唱詞
使更多人認識了洪洞的正确讀音。
看完了這些多音字和生僻字組成的中國地名,
你是否有勇氣挑戰去讀呢?
地名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坐标,
到了一個新地方,隻有讀對了地名
才能更深刻地去認識了解這片土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