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春節之後又一重要節日,在古代,元宵節又叫作上元節,不同朝代官員們有着不同的休假天數,在明朝,官員可以從正月十一一直休假到正月二十。
自唐朝開始,不管是宮中還是民間,都會舉辦數日的放燈觀燈活動,到處都是一片繁榮昌盛之間,好像天底下所有人都忘卻了煩惱,沉浸在快樂之中。
然而,當我們去讀古人的詩詞就會發現,真的不是每一個人在元宵節都是那樣的快樂,至少南宋文學家、音樂家姜夔不是這樣的。
姜夔家貧,屢次參加南宋的科舉考試均落榜,為了生活隻能不停地輾轉各地,靠賣字和朋友接濟過活。
南宋甯宗慶元三年的元宵節,街市上到處都是慶賀的人們,而姜夔卻沒有外出,在油燈下看了一會書後早早地鑽入被窩,很快便進入夢鄉。而這一夜,姜夔竟然夢見了十多年不曾相見的情人,一覺醒來,寫下一首感觸頗多的《鹧鸪天·元夕有所夢》: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裡忽驚山鳥啼。春未綠,鬓先絲,人間别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古代元宵節相當于情人節,姜夔在元宵之夜夢見情人,似乎一點也不奇怪。
詞的一開始就給人無限的惆怅,“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姜夔與情人相識于肥水之畔,如見不能相見是那樣的痛苦,早知道不應該彼此種下情愫,以至于這思念之情像肥水一樣東流無盡期。想起夜裡的夢,竟是那樣的真切,“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裡忽驚山鳥啼”,想來必然是白天思念,夜裡就夢見,可是在夢中,情人卻總是若隐若現,若有若無,可惜就這樣的夢境中,姜夔與情人的相遇竟然被窗外那不識趣的鳥叫聲驚醒。相遇驟然而止。
夢境被打亂,讓詞人心中思緒顯示出無限的悲涼,根據記載,姜夔與情人相識于十多二十歲時,寫這首詞時已經距離相識近二十年,距離上次相遇已經過去了許多年,“春未綠,鬓先絲,人間别久不成悲”。如今元宵節,立春已經過了,可是春天并沒有真正的到來,你看那大地還未被青草染綠,可是自己已經老了,兩鬓已經開始變白,隻能讓人獨自傷悲,想想之前别離時的悲傷,分别越久嗎,按理就應該淡忘相思之苦,可是“不成悲”不等于不悲傷,而是悲傷更甚。
如今元宵,外面都是歡樂的人兒,而此人卻是閉門不出,獨自觸景傷情,“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兩人都是相距千裡,在每年的元宵節,紅蓮燈依舊如往昔那樣明亮,而彼此卻在歲月侵襲之後,追憶當年兩人的愛情,都隻能獨自神傷罷了,個中滋味,也隻有自己慢慢體會。
整首詞情調幽閉低迷,卻容納了詞人滿滿思念的情緒,還有一種“快樂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的悲傷之感。
參考資料:《全宋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