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十人九胃,胃的疾病層出不窮。今天,我們說一個可以祛胃寒的方子,它就是《傷寒論》中的“吳茱萸湯”,一共才4味藥,卻非常好使,堪稱千古溫胃第一方。
那麼,到底應該用什麼方子調養“老寒胃”呢?《傷寒論》中的“吳茱萸湯”是首選。
組方:吳茱萸、人參、生姜、大棗(掰開)3個。水煎服。連服一周。
這個方子非常簡便,一共才4味藥,而且,還有兩味藥基本算是食物,那就是生姜和大棗。所以,這首方子裡,真正能算得上是藥物的,就隻有吳茱萸和人參。
吳茱萸既可祛寒降逆,又能舒肝溫胃。虛寒之症以溫為主,溫中寓補,取人參以益氣健脾,溫中補虛,使本方成為溫補之劑;生姜辛溫散寒,溫胃降逆,與吳茱萸同用有相得益彰之妙;大棗甘補,既可協助溫中補虛,又能甘緩調和諸藥,共同組成可散可降,既溫又補之劑。
【運用思路】吳茱萸湯在論中出現3次,皆以胃氣虛寒,濁陰上逆為其基本病機。其主證為嘔逆,或兼見頭痛,或兼見下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主以吳茱萸湯暖肝溫胃,降逆止嘔。
來看一個胃炎頭痛案例
這個患者就是經常頭痛惡心來就診,胃有膨脹感,翻身時胃内有振水聲,飲食減少,口中黏,吐涎沫,口中異味,大便稀,日3-4次,早上必去廁所,嚴重時頭痛欲吐,精神乏力,心煩易怒,月經量減少,睡眠差,舌質淡,苔白膩,脈細無力。
當時給予吳茱萸湯合生姜瀉心湯
方用:吳茱萸,黨參,炙甘草,法半夏,黃芩,川黃連,生姜,紅棗,7劑,水煎服。
藥後諸症明顯好轉,飲食增加,頭已不痛,大便日2次,再給上方7劑,後知已愈。(選自《胡希恕傷寒論方證辨證》陳雁黎。)
俗話說,久寒之體,溫必兼補,溫補兼顧,才能達到功效最大化。以上就是吳茱萸湯的四味藥了,非常簡單,兩味溫陽散寒的(吳茱萸和生姜),兩味補氣補虛的(人參和大棗),溫補結合,能令療效鞏固。
這個方子,主要有兩個作用:
1、它可以溫胃、降逆,凡是上面所說的胃寒症狀如不能喝涼水、胃有震水音、胃中吐酸水、清水、嘔吐食物、手涼腳涼,都可以用它來溫胃散寒。
2、它可以溫肝散寒。肝也會出現虛寒症狀,表現為肝寒循肝經上沖,出現頭痛、嘔吐的症狀。很多美尼爾氏綜合征的患者,嚴重了就會一邊頭痛、一邊嘔吐,也可以用此方,它一方面能散肝寒,一方面能降陰寒,防止陰寒上沖犯頭。
一些老粉絲可能會問,之前講過的理中丸、小建中湯,不都有溫脾胃的功效嗎?吳茱萸湯與他們有什麼區别?
下面,我簡要介紹他們之間的區别:理中丸,不但能溫胃,它更重要的是溫脾,主要是治脾寒腹痛、腹瀉的,尤其是拉肚子,更常用它。而小建中湯,是治痛為主,不管是虛寒胃痛還是腹痛,它都能管用,而且這種痛一般比較急迫,可以治療胃腸劇痛。而吳茱萸湯,是溫胃為主,主要治療胃寒、胃痛、吐酸水、吐清水、頭痛等。
吳茱萸湯什麼時候用,這次明白了吧。
另外,寒露過了之後,氣溫驟降,如果你有腸胃方面的疾病,那麼平時就應該清淡飲食,少吃辛辣和涼性的食物;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做到一日三餐定時定量,每頓飯吃到八分飽;秋冬想要養好胃,再教你一個好方法——揉腹。
秋冬要想養好胃,我們平時可以按揉一下自己的腹部。我們用十指的指腹輕輕按揉肚臍周圍的肌膚,這樣可以促進腹部的血液循環,加快腸胃的蠕動,同時也能保持腹部經絡的暢通。如果我們能堅持每天按揉腹部十五分鐘,我們的腹部就會發熱變得溫暖起來,這樣胃寒的症狀也就消失不見了。
其實,經常按揉腹部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還有很多的好處。經常按揉腹部可以緩解便秘的症狀,同時也能減少腹部贅肉的産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