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蝦主要疾病診斷與防治技術
一、病毒性疾病
[病因] 由病毒引起。
[症狀] 患病初期病蝦螯足無力、行動遲緩、伏于水草表面或池塘四周淺水處;解剖後可見少量蝦有黑鰓現象,普遍表現為腸道内無食物、肝髒、胰髒腫大,偶爾見有出血症狀(少數頭胸甲外下緣有白色斑塊),病蝦頭胸甲内有淺黃色積水。
[發病特點與分析]
(1)發病時間 發病時間為每年的4-5月。
(2)流行地區 主要流行于長江流域,多發于養殖密度較大的水體。該病害的發生與養殖水體環境和養殖水溫的提高、日照的增長有密切關系。
[預防措施]
(1)放養健康、優質的種苗 種苗是小龍蝦養殖的物質基礎,是發展健康養殖的關鍵環節,選擇健康、優質的種苗可以從源頭上切斷病毒的傳播鍊。
(2)控制合理的放養密度 放養密度過大,蝦體互相刺傷,病原更易人侵蝦體;此外大量的排洩物、殘餌和蝦殼、浮遊生物的屍體等不能及時分解和轉化,會産生非離子氨、硫化氫等有毒物質,使溶解氧不足,蝦體體質下降,抵抗病害的能力減弱。
(3)改善栖息環境,加強水質管理 移植水生植物,定期清除池底過厚淤泥,勤換水,使水體中的物質始終處于良性循環狀态。此外,還可以定期潑灑生石灰水或使用微生物制劑(如光合細菌、EM菌等),調節池塘水生态環境。在病害易發期間,用0.2%維生素c 1%大蒜 2%強力病毒康,加水溶解後用噴霧器噴在飼料上投喂;若發現有蝦發病,應及時将病蝦隔離,防止病害進一步擴散。
[治療方法]
1)用聚維酮碘全池潑灑,使水體中的藥物含量達到0.3 -0.5毫克/升。
2)用季铵鹽絡合碘全池潑灑,使水體中的藥物含量達到0.3-0.5毫克/升。
3)采用二氧化氯100 克溶解在15 千克水中後,均勻潑灑在水體中。
4)聚維酮碘和二氧化氯可以交替使用,每種藥物可連續使用2次,每次用藥間隔2天。
二、黑鰓病
[病因] 水質污染嚴重,蝦鰓受真菌感染所緻。此外,飼料中缺乏維生素C也會引起黑鰓病。
[症狀] 鰓逐步變為褐色或淺褐色,直至全變黑,鰓萎縮;患病的幼蝦趨光性變弱,活動無力,多數在池底緩慢爬行,腹部卷曲,體色變白,不攝食。患病的成蝦常浮出水面或依附水草露出水外,行動緩慢呆滞,不進洞穴,最後因呼吸困難而死亡。
[預防措施]
1)消毒運蝦苗的容器。放苗前,用生石灰等藥物清塘。
2)放養密度不宜過大,飼料投喂要适當,防止過剩的飼料腐爛變質而污染水體。
3)更換池水,及時清除殘餌和池内腐爛物。
4)每次每畝用生石灰 5 -6 千克,定期消毒水體。
5)經常投喂青綠飼料。
6)在成蝦養殖中、後期,有條件時盡可能在池内放些蟾蜍,蟾蜍受驚體表分泌毒素,對此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治療方法]
1)用3% -5%食鹽水浸浴病蝦2-3次,每次3-5分鐘。
2)用亞甲基藍10 克/米,溶水全池潑灑。
3)用1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2-3次。
4)每千克飼料拌1 克土黴素投喂,每天1次,連喂3天。
5) 0.1毫克/升強氯精全池潑灑1次。
6)0.3毫克/升二氧化氯全池潑灑。
三、爛鰓病
[病因] 由絲狀細菌引起。
[症狀] 細菌附生在病蝦鰓上并大量繁殖,阻塞鰓部的血液流通,妨礙呼吸。嚴重時鰓絲發黑、黴爛,引起病蝦死亡。
[防治措施]
1)經常清除蝦池中的殘餌、污物,避免水質污染,保持良好的水體環境。
2)漂白粉全池潑灑,含量達到每立方米水體2-3 克,治療效果較好。
3)蝦病用高錳酸鉀藥浴4小時,含量為每升水 3 -5毫克。池中病蝦較多時用高錳酸鉀全池潑灑,含量達到每立方米水體 0.5 -0.7 克,6小時後換水2/3。
4)用茶籽餅全池潑灑,含量達到每立方米水體12 - 15 克,促使小龍蝦脫殼後換水 2/3。
四、爛尾病
[病因] 小龍蝦受傷、相互殘殺或被甲殼素分解細菌感染所緻。
[症狀] 感染初期小龍蝦尾部有水瘡,邊緣潰爛、壞死或殘缺不全,随着病情的惡化,潰爛逐步由邊緣向中間發展,感染嚴重時,整個尾部潰爛脫落。
[預防措施]
1)運輸和投放苗種時,不要堆壓和損傷蝦體。
2)養殖期間飼料要均勻投喂、投足。
[治療方法]
1)用15 - 20毫克/升茶餅浸液全池潑灑。
2)每畝用生石灰6-8 千克化水後全池潑灑。
3)用強氯精等消毒劑化水全池潑灑,病情嚴重的,連續潑灑4次,每次間隔1天。
五、爛殼病
[病因] 由甲殼素分解,假單胞菌、氣單胞菌、黏細菌、弧菌或黃杆菌感染所緻。
[症狀] 感染初期小龍蝦蝦殼上有明顯潰爛斑點,斑點呈灰白色,嚴重潰爛時呈黑色,斑點下陷,出現較大或較多的空洞,導緻内部感染,甚至死亡。
[預防措施]
1)小龍蝦苗種運輸和投放時操作要仔細、輕巧,避免受傷蝦人池。
2)苗種下塘前用3%食鹽水消毒5分鐘,或用15/1000000 聚維銅碘消毒15 - 20分鐘,或用2毫克/升青黴素浸泡15分鐘。
3)有條件時經常換水,保持池水清潔。
4)飼料投足,避免殘殺現象發生。
5)每15 - 20天用25毫克/升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
[治療方法]
1)先用25毫克/升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1次,3天後再用20毫克/升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1次。
2)用15 - 20毫克/升茶餅浸泡後全池潑灑。
3)每千克飼料用3 克磺胺間甲氧嘧啶拌餌,每天2次,連用7天後停藥 3天,再投喂3天。
4)每立方米水體用2-3 克漂白粉全池潑灑。
5)用2毫克/升福爾馬林溶液浸浴病蝦20 - 30分鐘。
六、蝦瘟病
[病因] 病原由Aphanomyces屬的astaci真菌引起。
[症狀1 小龍蝦的體表有黃色或褐色的斑點,并且在附肢和眼柄的基部可發現真菌的絲狀體,病原侵入蝦體内部後,攻擊其中樞神經系統,并迅速損害運動神經。病蝦表現為呆滞,活動性減弱或活動不正常,容易造成病蝦大量死亡。
[預防措施]
1)保持水質清新,維持正常水色和透明度。
2)放養密度适當。
3)冬季幹池清淤消毒。
4)平時注重全面消毒。
[治療方法]
1)用0.1毫克/升強氯精全池潑灑。
2)用1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2-3天。
3)用10毫克/升亞甲基藍全池潑灑。
4)每千克飼料拌1克土黴素投喂,連喂3天。
七、褐斑病
[病因] 褐斑病又稱為黑斑病。由于蝦池池底水質變壞,弧菌和單胞菌大量滋長,蝦體被感染所引起。
[症狀1 小龍蝦體表、附肢、觸角、尾扇等處,出現黑色、褐色點狀或斑塊狀潰瘍,嚴重時病竈增大、腐爛,菌體可穿透甲殼進入軟組織,使病竈部分粘連,阻礙脫殼生長,蝦體力減弱,或卧于池邊,不久便陸續死亡。
[預防措施]
保持蝦池水質良好,必要時施用水質改 良劑或生石灰等改善水質。
[治療方法]
1)連續2天潑灑超碘季铵鹽(強可101)0.2 克/米3。同時每千克飼料中添加氟苯尼考(10%)0.5 克連續内服5天。
2)蝦發病後,用1 克/米3的聚維酮碘全池潑灑治療。隔2天再重複用藥 1次。
八、纖毛蟲病
[病因] 主要是由鐘形蟲、斜管蟲和累枝蟲等寄生所引起的。
[症狀〕 纖毛蟲附着在蝦和受精卵體表、附肢、鰓等器官上。病蝦體表有許多棕色或黃綠色絨毛,對外界刺激無敏感反應,活動無力,蝦體消瘦,頭胸甲發黑,蝦體表多黏液,全身都沾滿了泥污,并拖着條狀物,俗稱“拖泥病”。如果水溫和其他條件适宜,病原體會迅速繁殖,2-3天即大量出現,布滿蝦全身,嚴重影響小龍蝦的呼吸,往往會引起大批死亡。
[預防措施]
1)清除池内污物,保持池水清新。
2)冬季徹底清塘,殺滅池中的病原。發生此病可經常大量換水,減少池水中病原體的數量。
[治療方法]
1)用0.3毫克/升的PVI(含PVI 50%)溶液全池潑灑。
2)用硫酸銅、硫酸亞鐵(5:2)0.7毫克/升全池潑灑。
3)用螯合銅除藻劑0.5毫克/升,2-4小時藥浴,有一定效果。
4)用20 - 30毫克/升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連用3次,使池水透明度提高到 40厘米以上。
5)用四烷基季铵鹽絡合碘(季铵鹽含量為50%)全池潑灑,濃度0.3毫克/升。
6)全池潑灑纖蟲淨1.2 克/米3,過5天後再用1次,然後全池潑灑工業硫酸鋅3 -4 克/米3,過5天後再潑灑1次;以上兩種藥用過後再全池潑灑0.2 -0.3 克/米3二溴海因1次;纖毛蟲很多時,用1.2 克/米3的絡合銅潑灑1次。
九、軟殼病
[病因] 小龍蝦體内缺鈣。另外,光照不足、pH長期偏低,池底淤泥過厚、蝦苗密度過大、長期投喂單一飼料;蛻殼後鈣、磷轉化困難,緻使蝦體不能利用鈣、磷所緻。
[症狀] 蝦殼變軟且薄,體色不紅或灰暗,活動力差,覓食不旺盛,生長速度變緩,身體各部位協調能力差。
[預防措施]
1)冬季清淤、曝曬。
2)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放苗後每20天用25毫克/升生石灰化水潑灑。
3)控制放養密度。[吉山花瑤鐘建榮]
4)池内水草面積不超過池塘面積75%。
5)投飼多樣化,适當增加含鈣飼料。
[治療方法]
1)每月用20毫克/升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
2)用魚骨粉拌新鮮豆渣或其他飼料投喂,每天1次,連用7 -10天
3)每隔半個月全池潑灑消水素(枯草杆菌)0. 25 克/米3。
4)飼料内添加3%-5%的蛻殼素,連續投喂5-7天。
十、蛻殼不遂
[病因] 生長的水體中缺乏鈣等某些元素。
[症狀] 小龍蝦在其頭胸部與腹部交界處出現裂縫,全身發黑。
[預防措施]
1)每15 - 20天用25毫克/升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
2)每月用過磷酸鈣1-2毫克/升化水全池潑灑。
[治療方法]
1)飼料中拌入1% -2%蛻殼素。
2)飼料中拌入骨粉、蛋殼粉等增加飼料中鈣質。
十一、中毒
[病因] 引起小龍蝦中毒的化學物質較多,一是池中有機物腐爛分解,微生物分解産生大量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等物質;二是工業污水排放,工業污水中含汞、銅、鋅、鉛等重金屬元素石油和豆油制品,以及其他有毒性的化學成品,導緻健蝦類中毒、生長緩慢;三是農藥、化肥、其他藥物用水排人池中,如有機磷農藥、敵百蟲、敵殺死等,能引起蝦肝、胰腺的病變,引起慢性死亡。
[症狀] 根據發病情況分為兩類:一類發病慢、出現呼吸困難,攝食減少,零星死亡,可能是池塘内有機質腐爛分解引起的中毒;另一類發病急、出現大量死亡,屍體上浮或下沉,在清晨池水溶解氧量低下時更明顯。解剖時可見鰓絲組織壞死變黑,但鰓絲表面無有害生物附生,鏡檢沒有原蟲細菌。
[防治措施]
1)調查蝦池周圍的水源,看有無工業污水、生活污水、稻田 污水等排人,看周圍有無新建排污化工廠,因污水的流入而改變池水的來源狀況。
2)将活蝦轉移到經清池消毒的新池中去,并沖水增加溶氧量,以減少損失,或者排注沒有污染的新水源稀釋,
3)清理污染源,清理水環境,選擇符合生産要求的水源,對水源送樣請環保部門進行監測,看污水排放是否達标。
4)對由于有機質分解引起的中毒,可用降硝氨和解毒安進行處理,池塘(水深1 米)解毒安用量為250 克/畝并配合降硝氨1 千克/畝,全池潑灑,可以有效緩解中毒症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