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箭芪、獨根。
【注解】
黃芪為豆科植物黃芪的根。
【化學性狀】
黃芪富含多種氨基酸、膽堿、甜菜堿、苦味素、黏液質、鉀、鈣、鈉、鎂、銅、硒、蔗糖、葡萄糖醛酸、葉酸等成分。
【藥性功效】
黃芪性微溫,味甘,具有補虛、益氣、止汗之功效。
生用黃芪,有益表固表、利水消腫、脫毒、生肌的功效,适用于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等症。
蜜炙黃芪有補氣、養血、益中功效,适用于内傷勞倦、脾虛洩瀉、氣虛、血虛、氣衰等症。
現代醫學證明,黃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減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壓、保護心髒、雙向調節血糖、抗自由基損傷、抗衰老、抗缺氧、抗腫瘤、增強機體免疫力作用,可用來治療心髒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症。黃芪還能擴張血管,改善皮膚血液循環和營養狀況,故對慢性潰瘍久不愈合者有效。其還能消除腎炎患者的蛋白尿,保護肝髒,防止肝糖原減少。
【食用方法】
黃芪在食用方法方面,一般跟其他食材搭配,用來做成一些藥膳食用。常見的有黃芪蒸肥腸、黃芪蒸烏雞、黃芪炖豬肚、黃芪桂心炖田螺。如果想省事的話,可以做成黃芪粥來喝。像這些食譜的具體做法和更多食用方法可參考本站的這篇文章:黃芪的食用方法
【宜食】
氣血不足、氣短乏力、體虛而易患感冒、糖尿病、白血球減少、慢性腎炎、慢性肝炎、慢性潰瘍、自汗多汗、内傷勞倦、脾虛洩瀉、脫肛、子宮脫垂等症症患者以及一切氣虛體弱者都适宜食用。
【忌食】
患有發熱病、急性病、熱毒瘡瘍、陽氣旺以及食滞胸悶、胃脹腹脹等病症者不宜食用。
【文獻參考】
《藥品化義》:“痘科虛不發者,在表助氣為先,又宜生用。”“若氣有餘,表邪旺,腠理實,三焦火動,宜斷戒之。”
《本草備要》:“黃芪,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炙用補中,益元氣,壯脾胃。生血,生肌,排膿内托,瘡癰聖藥。痘症不起,陽虛無熱者宜之。”
《本草正義》:“黃芪,補益中土,溫養脾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其皮直達人之膚表肌肉,固護衛陽,充實表分,是其專長,所以表虛諸病,最為神劑。”
《得配本草》:“肌表之氣,補宜黃芪,五内之氣,補宜人參。”
《醫學入門》:“蒼黑氣盛者禁用,表邪旺者變不可用,陰虛者亦宜少用。”
《本草經疏》:“胸膈氣悶,腸胃有積滞者勿用;陽盛陰虛者忌之;上焦熱甚,下焦虛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氣不和者勿服;痘瘡血分熱甚者忌之。”返回菜瓢谷首頁
微信訂閱号:yshao60
定期推送養生、健康、飲食、生活百科等日常知識,讓用戶了解到更多的養生保健方法和知識。歡迎大家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