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生中總會有那麼幾個階段,通常是在少年時,我們更喜歡陰暗和寒冷,而輕視“溫暖”。尤其是對于不甘于普通生活、希望自己活得用力而激烈的人來說,像文藝片中的冷酷生活才是深刻的。溫暖太輕,太溫吞,一說溫暖,好像就與淺薄、無聊甚至雞湯式的矯情相挂鈎。
溫暖會被認為是“逃避”。尤其是這幾天,給予溫暖這件事好像有點可疑,起碼我聽到了不少類似的說法。很多人覺得在霧霾中提供“溫暖積極的力量”是一種犬儒和矯情:在生活嚴酷的時候,不去正視、解決可怕的問題,卻隻是提供撫慰,這是不是一種對正義的背叛?
這就好像在戰争年代說寫詩是可恥的。
溫暖常常被解讀為一種脆弱的力量。溫暖不是那種硬碰硬地解決問題,或者說,溫暖不是一種戰鬥,而面對苦難或者不幸的時候,人們總是呼籲戰鬥,呼籲抗争。在這時候,貪戀溫暖就會被當成軟弱。
有句話說,“人們先是渴望一個擁抱,随即便會渴望更多”。好像渴望擁抱和渴望溫暖,變成了一種需要警惕的“對現狀的容忍”。
暖烘烘的被窩讓人賴床、無法從熱水缸中起身,似乎每當我們給予自己多一些溫暖,内心也更加用力的責備自己。在柔軟的沙發上,喝着熱茶想到雄心壯志總能引起我們的自責與愧疚,溫柔的事物在人們看來多是陷阱。
對自己嚴厲是這個時代的美德,人們不僅依靠苦行前進,也依靠它獲得内心的安穩。但面對這個殘酷的世界,連我們自己也應該選擇對自己壞一點嗎?
溫暖是可恥的嗎?
二
我想談談溫暖這種東西的力量。
溫暖與那種硬邦邦的戰鬥不一樣,它是撫慰性的,而不是對抗性的,但它更持久。因為它讓身處任何環境的人,都有更長久的力氣,熬過去,不被壓垮。不被壓垮,本身是最重要、最常見的戰鬥姿态。
生活是一個長期戰鬥,而溫暖才是讓我們始終保持着戰鬥能力的東西。2016年《柯林斯大辭典》10大熱詞之一是“Hygge”, 這個詞來自丹麥,意思是“惬意的生活”。Hygge已經成為最受追捧的生活方式,比如燭光晚餐、圍爐取暖、毛線絨襪。哥本哈根幸福研究院的Hygge指南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在六個月每天都保持17小時黑夜的丹麥,季節性抑郁很容易使人感到不幸,而Hygge讓人更珍惜光明和溫暖的價值。
給予溫暖是一種拯救。一個直觀的好處是,它讓你感覺沒那麼累了。加班時的一杯熱咖啡,回家路上的厚圍巾,都成為我們和冷酷世界之間的緩沖。我們知道壞事仍然不斷,寒冷從未消失,但感受卻發生了改變。
站在懸崖上的時候,提醒自己不掉下去的很可能隻是陌生人遞來的一顆巧克力。溫暖提供了信仰。因為溫暖,人們變得更相信自己的傷口最終會愈合:每一次從被窩裡爬出來都像重生。
它提供的是耐力。讓人願意而非被迫在寒冷裡跑下去。
三
我們的溫暖根本沒有過剩。我們處在一個極其缺乏溫暖的時代。
我們既很少給别人,也不願意給自己多一些溫暖。知道自己仍然可以強撐一會兒時,人們青睐磨砺甚至苦修。
比如在形容那些必要的溫暖時,人們更多使用“獎勵”這個詞。隻把它當作偶爾才應該發生的事。
總是準備着迎接困難的人,也最應該提前為自己準備一些溫暖。在陷入絕望時,對它的貪戀能變成我們不肯放棄的理由。
總有人被某些小事拯救。
四
不要在任何時候因為渴求溫暖感到自責,那是度過寒冬的人有權得到的保護。當你置身于一個“需要一些溫暖才不至于凍死”的現實中,這樣的情景本身即是力量的證明。更不要指責那些付出溫暖的人。他們在以自己的方式保護這個世界。
在日常生活的煎熬、勞累裡,你會因為即将得到的一些溫暖加倍努力。在更壞的時候,你會把溫暖當做一種避難和治療。
感謝一切目的是讓人溫暖的東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