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傳承意義是什麼?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也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一般在公曆4月5日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内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 ,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清明節的傳承意義是什麼?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也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一般在公曆4月5日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内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
清明節作為我國的非遺文化,具有傳承性,過好清明節,我們理當知道其由來。最早,清明隻是一種節氣的名稱,清明從節氣變為節日,與中國古代三月上旬的另兩個祭祀性節日 ———上巳和寒食節密不可分的。流傳最廣的是寒食節的故事,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饑,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因為介子推不願誇功争寵,攜老母隐居于山西綿山,晉文公手下便放火焚山,本意是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着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文化内涵是上巳和寒食兩個節日文化的累積,上巳節和寒食節的若幹民俗事象構成了清明節的民俗内容。因此可以說,清明節是中國的“複活節” 和“感恩節 ”。清明節作為中華民族創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日常生活和生産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一種文化群體性的文化符号,它承載着豐富的文化内涵,對家庭和民族都具有強大的凝聚作用。所以,2008年,我國将清明節法定下來,國務院明令全國放假一天,其意義就在于讓我們世世代代不要丢失這一珍貴的文化傳統,這既有利于清明節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也有利于啟迪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覺,同時也是對生命、人和家庭的珍重,表明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擴大了新的視野。
了解了清明節這個古老的傳統節日,特别清明節成為國家法定的節日,在社會高度文明發展的今天,我們當然要把這個節日過得更有意義,突出其文化性。其一,要熱情地讴歌春天、擁抱自然,在珍惜春天美好的同時,更要注重春天裡的耕耘,植樹造林、建設美麗中國,隻争朝夕、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奮鬥。其二,要學會感恩。感恩自然、愛護自然,為創造一個美好幸福的自然生态環境和人文環境而不懈努力奮鬥;感恩父母,傳承孝道,傳承家庭美德和良好家風;感恩先烈,禮祭先烈,知恩圖報,勿忘我們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有着先烈生命與鮮血的付出。第三,要移風易俗,不搞封建迷信,不搞奢侈和不文明的祭祀,慎終懷遠,要在文明祭祀中緬懷先人,守護好綠水青山。
總之,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含義的節日,過清明節,就要傳承好其中的優秀文化、道德精神,将優秀的傳統文化變成我們今天的家國情懷,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凝聚起實現民族複興偉大中國夢的偉大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