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是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後來的朱熹在周敦頤和程颢等人的啟發下,最終創立了“理學”,成為了當時的主流思想,對于明清兩朝也是産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提到“理學”可能很多人會有誤解,認為正是“理學”禁锢了後人的思想,其實我個人不這麼認為,“理學”就是約束個人的行為規範。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恐怖,隻是現在很多人誤解了而已。
任何的事物都其存在的必然,而我們要遵從事物的發展,其實最早提出“理學”這一思想的是周敦頤,也就是寫《愛蓮說》那位,還有就是程颢兄弟,進一步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到了南宋時期朱熹做了全面的總結,最終形成了這一思想體系,被後人稱為“理學”。
當然筆者并不是要談“理學”,還是繼續讀詩,向大家推薦程颢的《題淮南寺》,這也是程颢後期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這首詩如果僅從字面上來看的話,可能會覺得很一般,其實這是一首很典型的哲理學,詩人通過對于事物的觀察,以此來闡述自己的觀點,為此這首詩也是顯得别具一格,值得我們一讀。
南去北來休便休,白蘋吹盡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對愁。
淮南寺是寺廟的名字,位于江蘇揚州,古代的時候揚州是大都市,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一說,當地非常的繁華,名士彙聚,而程颢正是與友人遊曆揚州,于是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麼一首哲理詩。開篇兩句顯得有一些突兀,“南去北來休便休,白蘋吹盡楚江秋。”南來北往沒有任何的束縛,我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想休息就休息。西風吹盡楚江上的白草蘋,讓人瞬間會有一種感傷之懷。
在第一二句中詩人通過對于自身的經曆,以此來表達對于人生的感悟,對于詩人來說各地遊玩,除了增長見識,還有就是欣賞了各處優美風景,可是古人有悲春傷秋一說,到了春天會悲傷,到了秋天會傷感,這種情感的變化,讓很多的文人往往會有感而發,在這裡詩人同樣如此,看到了秋天的景色,其實有了一種淡淡的憂傷,為此字裡行間也是充滿了憂愁之感。
第三四句則是潇灑飄逸,同樣也是有感而發,還與前面的兩句形成對應,讓這整首詩更加的立體,另外那種感傷之懷也是呼之欲出,“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對愁。”,對于我們這些修道的人來說,并不是為秋天感動悲傷的旅人,任憑兩岸的青山在黃昏中相對悲傷。詩人把自己稱為修道之人,很明顯與别人不太一樣,給人一種飄逸之感,當衆人面對悲傷時,詩人其實并沒有那麼悲傷,盡管他骨子裡還是有一絲傷感,可是與普通的人比起來,他顯然更能夠克制自己的情感。
程颢的詩是很典型的宋詩寫法,一定是會融入思想,也一定是會突出哲理,雖然在這首《題淮南寺》一詩中,寫得比較隐晦,但是通過詩人的情感,還有他對于人生的态度,更多的是告訴了世人,其實悲傷隻是一種情感的變化,沒有必要過分悲傷,無論是春天,還是秋天,對于景色來說,隻是一種外在的變化。人生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會變化,會随意環境而變,不過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初心,用超脫淡泊的心态去面對一切,面對人生中的挑戰,還有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