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護理工作中,加藥、抽藥是每天必須的工作,每次加藥或抽藥前需不需要消毒膠塞,是曆年來争論的焦點問題。
1、自從入行後接受的教育就是,無菌操作必須要消毒的。
2、消毒可以減少藥物配置過程中的細菌污染,減少輸液反應或局部的感染。
支持不消毒的認為:1、可以減少護理人員的工作量,縮短操作時間、提高操作效率。
2、可以節約消毒液、一次性消毒材料的成本。
3、瓶口在出廠封閉時已消毒,打開即是無菌狀态。
在讨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常見的需穿刺膠塞的藥瓶或液瓶的種類:1、玻璃西林瓶類:此類藥瓶瓶口是由塑料蓋與鋁制結構相結合進行的密閉,塑料蓋可以旋轉,所以隻有中心部分才是完全與外界隔開的無菌區,其直徑不足一厘米。見圖1。
2、塑封瓶類:此類藥瓶主要是硬質塑料材質或軟質塑料材質的輸液瓶,其結構是完全密閉的塑封瓶口,啟開拉環其中心無菌部分膠塞直徑約1.5厘米。見圖2。
了解這兩種常見瓶口的結構後,我們可以看出,液瓶或藥瓶在出廠密封時的無菌區域隻有圖1和圖2的圓形膠塞區。由于此區域相對較小,所以在常規工作時,筆者建議使用合格的消毒劑進行規範的消毒。
查閱相關文獻,支持啟開瓶口後消毒有兩點證據支持:第一:李小寒、尚少梅主編的第六版《基礎護理學》第十四章靜脈輸液操作步驟中要求“開啟輸液瓶鋁蓋的中心部分、常規消毒瓶塞,消毒範圍至鋁蓋下端瓶頸部。”而啟開鋁蓋後輸液瓶膠塞的無菌部分直徑不足一厘米,可見于教材消毒要求的瓶頸部相差甚遠。
為何要消毒至瓶頸部?筆者理解,在加藥的過程中為了避免注射器刺破膠塞時針尖觸碰到瓶蓋無菌區域外的其他部位,所以把穿刺部位周圍的瓶蓋上方及瓶頸也要進行消毒;如同靜脈輸液時要求,以穿刺點為中心消毒面積不小于5厘米的道理相同。
第二:由國家衛生健康委醫院管理研究所組織,宗志勇、蔡虻、趙菁主編的《臨床注射操作醫院感染風險防控手冊》要求:在注射器針頭刺入輸液瓶前或打開安瓿前,應規範的使用消毒劑對瓶口的橡皮膠塞或安瓿的頸部進行消毒。
當然,如果您使用注射器加藥時能夠完全不觸碰到瓶塞的非無菌區,且膠塞周圍無塵、清潔或者在非常規操作下進行緊急搶救時,也可以不消毒。
但是,筆者提醒,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當今社會,在講究循證及證據支持的時代,遵紀守規的進行工作可以減少輸液反應、注射局部感染等不良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李小寒、尚少梅,第六版《基礎護理學》,2017,人民衛生出版社。
2、宗志勇、蔡虻、趙菁,《臨床注射操作醫院感染風險防控手冊》,2020,人民衛生出版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