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七集》、“人教部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均有收錄。
【創作背景】
蘇轼于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由黃州改遷汝州團練副使,赴汝(rǔ)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幹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據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于元豐七年五月間。
【作者簡介】
蘇轼,字子瞻(zhān)、和仲,号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luán)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轼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詞解釋】
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題:書寫,題寫。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側:側面。
不識:不能認識,辨别。
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緣:因為;由于。
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原文翻譯】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
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為我自身就處在這廬山之中。
【實戰演練】
古詩前兩句好在哪裡?
答:前兩句寫了從橫、側不同的角度,處在遠、近、高、低不同位置觀看廬山的感覺。
【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 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态變化,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隻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态。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