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餃子十六(正月十六)菜
廣宗、巨鹿、南宮一帶不少村莊,每到正月十六這天早晨,差不多家家都吃“珍珠元寶飯”。所謂“珍珠元寶飯”就是小米飯内煮餃子,這個風俗是怎麼來的呢?它的起因源自廣宗,這裡面含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明朝成化年間,廣宗城南李家莊有個姓李的姑娘,父母死得早,從小跟着哥哥嫂子過日子。當地人說,這姑娘原來是天上侍奉王母娘娘的仙女,由于她受不了天宮清規戒律的束縛,羨慕人間的自由,王母娘娘把她貶到凡間。并且還讓她生了一副醜模樣兒,别看她模樣長得醜,卻倒是心靈手巧。她用剪刀剪窗花,右手剪、左手丢,丢下來的花花草草落地就能生根;丢出的紙蝶,紙鳥兒,拍拍翅膀就能走。她的嫂子心眼小,嫌她吃得多,嫌她長得醜,又想到日後還得為她花錢置辦嫁妝,橫豎嫌她礙眼。
有一天忽然傳來消息,說在京城做大官的崔恭要在故鄉挑選一位夫人。應選那天,一個個姑娘打扮得像花似的,看熱鬧的就更多了。李家的這個醜姑娘也想進城看熱市,她嫂子沒好氣地挖苦她說:“也不照照鏡子看看你那模樣兒,莫非你也想當什麼夫人?唉呀呀,除非等日頭從西邊出來!”這姑娘沒敢言語,忍着滿肚子的委屈進了城。隻見大堂正中端坐着一個人,人們說那就是在京城做尚書的崔恭。再看堂前有一通躺倒的大青石碑,寬有二尺多,長有八九尺,碑的兩端有專人護守着。這時,一個管事的大聲向衆人喊道:“為了表示崔大人的一片誠心,凡是應選的都得先往這石碑上行磕頭禮,誰能一下子把石碑碰壞,誰就有希望入選”話音剛落,下邊的人就望着那巨大的石碑議論紛紛。有的說:“誰的腦袋也是骨頭和肉長的,把頭碰爛也休想把石碑碰壞!”有的說:“天下沒有那麼傻的姑娘,今天恐怕選不成了!”那些花枝招展的姑娘們都悄悄往後閃,獨有李姑娘心裡暗想:“自己生來命苦,從小沒有父母,回到家裡說不定又會挨嫂子的奚落,倒不如碰死在這裡……”于是便邁開大腳闆“騰騰騰”來到碑前,以袖掩面,一頭撞向石碑,隻聽“噗哧”一聲,石碑竟被撞了個大窟窿,她的頭卻沒有留半點傷痕。原來這是一個用紙糊成的假石碑。這時候,堂下一片歡騰。崔尚書見這女子對自已一片真誠,又聽說她心靈手巧非同一般,便當場選為夫人。李姑娘回到家裡,她嫂子對她也不另眼相待了,連聲說;“怪不得人們都說我妹妹有福哩!好妹妹呀好妹妹,千錯萬錯都是嫂子的錯,嫂子我太對不起你了!”姑娘卻說:父母死的早,嫂子把我拉址大也不容易,今後我還得報答你對我的養育恩情哩!”
婚期定在正月十六這天,正月十五的晚上,李家姑娘做了個夢,夢着王母娘娘對她說:“你不僅心靈手巧,還能受屈忍耐、寬于待人,你已立功贖罪,玉皇大帝還要給你降福,到娶親那天,你在娘家先喝一碗米飯,到路上吐出來的米粒就會變成珍珠……”
正月十六這天,花轎臨門,鑼鼓喧天,吹吹打打,好不熱鬧,村上的男女老少都來為李家姑娘送行。一路上,姑娘不斷把金黃的小米粒從轎裡吐出來,真怪,那米粒一落地就變成閃閃發光的珍珠,路旁的大人小孩兒你拾三顆我拾兩顆,都高興得沒法兒。
在廣宗城北一帶,按老習慣,新娘子下轎後頭頓飯吃的都是餃子,婆家聽說新夫人福氣大,吃小米能吐珍珠,就把頭頓飯改成了小米飯煮餃子。吃飯時打開鍋一看,鍋裡的餃子成了一個個銀元寶,小米粒變成了一粒粒晶瑩的珍珠,村裡人都說這位新夫人有福氣。從那以後,該風俗在廣宗、巨鹿、南宮一帶傳開,每到正月十六這天早晨,不少村裡家家吃“珍珠元寶飯”,意思是想借這個緣由圖個吉利。
女子不給娘家長輩拜年
在邢台市不少地方有出嫁的女子不給娘家長輩拜年的民俗,這一習慣的形成,考證起來,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相傳百裡為王的時候,在清河縣劉保莊西北有個李子花村,一劉姓人家有個秃姑娘,滿頭滿臉秃瘡疙渣子,十人見了九人惡心,她卻不知害羞,整天唱着:“柳葉青,柳葉黃,朝廷選我當娘娘。柳葉黃,柳葉青,朝廷選我當正宮。”
一天秃姑娘正拿瓢挖面子,聽說村裡來了皇上選美的轎子,就把瓢扣到頭上,跑去看熱鬧。選美的欽差一眼看見了她,便指着說:“這姑娘入選了。”原來南海大士給皇帝托夢,讓他選頭上扣瓢的秃姑娘。秃姑娘被選進宮後,皇上就照南海大士的指點,叫她用金盆洗頭,銀盆淨面。她一洗頭,從頭上掉下一個金瓢來,露出了漆黑的頭發。再也不秃了。她又一淨面,從臉上掉下一片銀瓦來,露出了嫩生生的粉臉,比天上的仙女還美,當即被皇上封為正宮娘娘。
秃姑娘當了正宮之後,娘家的兩個侄子大青和二青,就仗着姑姑的勢力胡作非為起來。每逢鄉裡娶親的轎子在李了花村路過,他們就把新娘了搶進府裡。劉娘娘聞知此事,就乘一頂鄉下娶親的小轎子下來查訪。轎子一進村,就被大青、二青搶到府去。掀開轎簾一看,轎裡坐的竟是姑姑劉娘娘。吓得二人急忙跪地求饒。劉娘娘說:“看在姑侄份上,饒你兩個不死,擡起頭來。”他二人擡起頭,劉娘娘拿出一個火筒,把他兩個的眼睛擰了下來,疼得嗷嗷直叫,劉娘娘嚴懲家侄,為民除害的事,受到鄉人稱道。每逢過年娘娘回娘家省親,男女老幼甚至族中長輩都前來參拜,娘娘沒有機會給長輩們拜年,從此清河縣境留下女子不給娘家長輩拜年的風俗。後來,這一民俗又傳至其他各縣。同時,婿以妻貴,故女婿到丈人家都坐上把椅子。
龍燈和獅子舞
龍燈,也叫龍舞、玩火龍。流行地方很廣,起源時間也很早,漢代《春秋繁露》上,已有關于龍舞的記載。唐宋以來,不僅不少地區有舞龍祈雨的風俗,龍舞還成為節日社火中的重要舞隊。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就曾寫到“鳳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我們現在玩的龍燈,一般用竹、木、紙、布紮成,節數不等,但都為單數,每節内能燃燭的稱“龍燈”,不燃燭的稱做“布龍”。有的一龍獨舞,有的搞兩龍,一條紅龍,一條青龍,由一個人持彩珠戲龍作舞,叫做“二龍戲珠”。此外,還有用荷花、蝴蝶組成的百葉龍,用長闆凳紮成的“闆凳龍”等多種形式。在邢台西部鄉村,曾有臨街牽幾條鐵絲,把龍挂在上面,龍腹安裝電燈,在一邊拉繩舞龍,也别有一番情趣。
獅子舞,是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民間舞蹈。據《漢書·禮樂志·孟康注》記載,漢代就已流行。現在的獅子舞,一般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叫做“太獅”,一人扮一頭小獅子,叫做“少獅”。另有一個人,扮做武士,手持彩球逗引。獅子舞在表演上可分“文獅”“武獅”兩種。“文獅”主要刻畫獅子溫馴的神态,有搔癢、舔毛、打滾、抖毛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勇猛的性格,有跳躍、跌撲、登高、騰轉、踩球等動作。獅子舞的動作技藝性很強,經加工提高,還走上雜技舞台。
旱船和太平車
新春佳節,人們都愛鬧社火。在花花綠綠、載歌載舞的社火隊中,邢台這一帶常見的兩種形式,就是劃旱船和推太平車。
劃旱船,也叫采蓮船,船身大多是用竹、木和秫稭紮成長方形,外邊蒙上布,套系在女舞者的腰間,就象一個姑娘坐在船上;另一個人頭戴氈笠,手持木槳,扮做船夫模樣,兩人邊行邊舞,如行船于水面之上。
推太平車,也叫車燈、小車舞。是用竹子或木條紮成獨輪車架,外邊蒙上布,也是套系在女舞者的腰間,好像坐車的樣子,有的還在腰前車架上安兩條盤起的假腿,很像一個姑娘盤腳坐在車子上;另一個人一般為莊稼漢打扮,在後面推車,模仿推獨輪車的動作,和車中女舞者配合,翩翩起舞。
旱船和太平車,都是漢族民間舞蹈的重要形式,流行于我國很多地方,發源時間也很早。其中旱船曆史悠久,在唐代已經流行(見《太平廣記》)。不僅在民間表演,還經過改造成為宮廷舞蹈。據宋朝田況《儒林公議》上說,五代時前蜀皇帝王衍曾做蓬萊山,以綠羅畫水紋鋪在地上,上置蓮花,讓跳舞的人乘彩船在綠羅上轉動。宋朝時仿效這種方式,宮廷舞隊中有采蓮隊,跳舞的人身乘彩船,手執蓮花而舞,名稱叫做“采蓮隊舞“。與此同時,民間劃旱船也很盛行,不少記叙宋代風俗的著作,都寫到節日街頭民間舞隊中有劃旱船演出。
(東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