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16 04:08:08

  

   【原文】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1),思而不學則殆(2)。”

  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求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1)

  【注釋】

  (1)罔:陳曉芬譯:迷惘。一說誣罔,即不辨真義,誣罔所學之道。今從前說。

  楊伯峻先生譯:誣罔的意思。“學而不思”則受欺,似乎是《孟子 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意思。

  錢穆先生譯:此字有兩解。一、迷惘義。隻向外面學,不反之己心,自加精思,則必迷惘無所得。一、誣罔義。不經精思,不深辨其真義所在,以非為是,是誣罔其所學。後解由前解引申而來,當從前解。

  (2)殆:陳曉芬譯:疑惑。 一說疲殆。今取前說。

  楊伯峻先生譯:《論語》的“殆”字有兩個意義,下文第十八章“多見阙殆”的“殆”當“疑惑”解。《微子篇》“今之從政者殆而”的“殆”當危險解。這裡兩個意義都講得過去,譯文取前一義。古人常以“罔”“殆”對文,如《詩經 小雅 節南山》雲:“弗問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己,無小人殆。”舊注有以“罔然無所得”釋“罔”,以“精神疲殆”釋“殆”的,似乎難以圓通。

  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求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2)

  錢穆先生譯:此字亦有兩解。一、危殆義,亦疑義。思而不學,則事無征驗,疑不能定,危殆不安。一、疲怠義。徒使精神疲怠,而無所得。後解借字為釋,以屬偏指,今從前解。

  【譯文】

  陳曉芬譯文:孔子說:“隻是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不解;隻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定。

  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隻是讀書,卻不思考,就會受騙;隻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缺乏信心。”

  錢穆先生試譯:先生說:“僅向外面學,不知用思想,終于迷惘了。僅知用思想,不向外面學,那又危殆了。”

  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求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3)

  【求知】

  錢穆先生講:此章言沉思當交修并進。僅學不思,将失去了自己。僅思不學,亦是把自己封閉孤立了。當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

  學,應當是指學習新知識、新經驗、新觀點、新思想。思,應當是指思考所學知識、經驗、觀點等的是否合理、是否真确。一味地學習新知識、新觀點,卻不思考新知識、學說之所以合理或非合理的原因和依據。

  一味地學習新知識,卻不思考這些知識是否合理,就容易盲從輕信。隻會思考 ,卻不學習,思想空洞無物,那又很危險。

  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求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4)

  【參考文獻】

  楊伯峻 《論語譯注》

  錢 穆 《論語新解》

  陳曉芬 《論語譯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