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都意識到,與學習成績相比,孩子人格的健全發展更至關重要。自從“挫折教育”引發的争論日益消退後,人們也漸漸明白了孩子更需要的是鼓勵。
可是咱們中國式媽媽的一大特點就是謙虛委婉——對自己家孩子。終于鼓足勇氣準備誇一誇自己家孩子,卻隻能擠出“我家孩子真聰明”、“你真棒”之類的幾個字,後續不加上“有待提高”、“繼續努力”是已經顯得十分真誠了。
不過,斯坦福大學卻發現,誇孩子努力要比誇孩子聰明要有效的多。他們通過實驗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被誇聰明的孩子容易陷入“固定型思維”,而被誇努力的孩子則具有“成長型思維”。
啥意思呢?簡單來說,養成“固定型思維”的孩子覺得努力沒用(誇聰明),而“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失敗,且認為成功是一件可以掌握在自己手裡的事。
那麼作為家長,怎麼才能誇孩子誇出花樣呢?
首先可以多誇誇孩子的“選擇”:如今的父母培養孩子,不單單隻把他當成孩子來看待了,更希望培養他的獨立性和自信心,成為家裡的“小大人”。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建議父母可以經常誇一誇孩子親自做出的選擇。比如你給家裡選的這個粉色牆漆真好看,你買鞋子的眼光果然比媽媽的要好,你幫媽媽挑的襪子穿起來很舒服……
表揚孩子做出的選擇,也是對他的一種認可。他将慢慢形成獨立的意識和獨特的見解,遇事不慌不亂,看起來比同齡人更有主見。
除了誇“選擇”,還可以誇誇孩子的“進步”和“細節”:
對于誇“進步”,大家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孩子喜出望外拿着成績單跑回家,想要看看父母欣慰的表情,最後得到回應卻是“你們班第一考多少分啊?”、“離第一還差得遠呢!”,相比之下“你真棒”已是極度贊美之詞。
不管孩子是從班裡的十幾名上升到了班裡的前幾名,還是從倒數第一考到了倒數第五,家長都應該給予肯定,一句“進步這麼快,我想你一定很努力吧”,就能讓孩子小小的内心不勝歡喜了。
那什麼是誇“細節”呢?例如當孩子興高采烈和你分享他的“畫作”時,大多數父母都會回應說:“畫的真棒!”。時間一長,自己都會覺得有些敷衍,孩子的積極性也難以調動起來。
這時候父母不妨多誇誇細節,比如這片樹葉的用色很好,那隻小兔子的眼睛很生動,這個太陽比以前畫得更好了……
表揚細節的好處不在于态度更誠懇,關鍵還能孩子知道自己究竟“棒”在哪,到底哪裡有了進步。讓他找到進步的空間,更渴望得到下一次的被認可,而這不就是誇獎的最終目的嗎?
各位父母,你平時會經常誇孩子嗎?最經常說的話有哪些?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育兒心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