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騰訊員工在社交網站上爆料稱,騰訊将正式發文執行“965”工作制度。同時,員工在7點後加班需要向公司申請,且加班時長與領導的績效考核挂鈎。
此消息一出,網友們迅速炸了鍋:
不難發現,近兩年大家對 #加班文化# 的關注度頗高。
從福報、996、内卷再到如今的965、1075工作制……每一次大廠制度變革,都難免掀起一陣輿論風波。
據相關調查顯示,90%的職場人都難逃加班命運。其中,45.5%的職場人每周加班兩到三天,更有24.7%的人幾乎每天加班。
“企業支付加班費,還能可以接受。最可怕的是,有的企業讓你24小時随時待命,卻根本不提加班費。”
“我真的好喜歡加班的那幾個小時,活幹完了,領導走了,不用帶孩子,也不用煮飯、做家務,還有加班費可以拿,簡直是一天裡最清閑的時光。”
“老總下班會從辦公室出來,在我們的工位走動,同事還沒走,我也不好意思走。”
但這類加班,真的為企業帶來對等甚至更高的産出或效益嗎?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近日對164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半數受訪者認為,加班文化會降低效率,在企業内部形成拖延風氣。
那麼,當超時加班無法給企業帶來核心競争力、新增長點的時候,“無限加班”制度有無可能就此結束?
此後,企業又将采取何種措施來保留核心成員、高潛人才,以平穩過度至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這都将成為不少企業管理者,包括人力部門思考的問題。
相較于鼓吹加班,最終造成高額加班費或無效加班而言,更為高級的管理辦法是鼓勵結果産出——即在合理時間範圍内,努力達成目标結果,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效提升。
而加班這一行為則應該成為員工為了實現某一價值,比如提升自我能力而自願付出努力的選擇。
這就對職場人的高效辦公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學會評估自己的時間價值,将時間進行定價,一件事情一個項目,需要投入多少時間,什麼時間去投入,最終産出的效益是否高于投入的時間成本,從而在過程中找到每個環節的最優方案,實現時間價值與效益的最大化。
拿企業招聘來說,從海量簡曆中篩選出基本符合崗位條件的候選人,是一項龐大費時的工作,但這又是必須且重要的一個環節,那就需要改變以往的工作方式或習慣,找到更高效的篩選方式。
比如下午4-5點,工作狀态相對不穩定,不便做決策,則可以用來篩選簡曆,隻看PHP開發工程師這一個崗位的簡曆,并制定量化目标,50份,甚至100份;
再如在一天内,邀約面試同一個崗位的幾個候選人,便于對比面試結果。
另一方面,學會将時間投入到更高含金量的工作中去,“在高價值事件上投入時間,在低價值事件上學會花錢換時間”,而不是所有事情都親力親為,整日被事務性工作糾纏,忙不得可開交,卻得不到自我提升,也無法為企業帶來價值加成;
“約10%的人是典型的百靈鳥,早晨感覺精力最充沛;有20%的人是貓頭鷹,夜裡效率最高;而大部分人則是上午最有精神,午飯後小憩,下午重新打起精神來。”
所以,每個人的工作習慣和效率有可能會因各種因素影響而産生巨大差異,了解并掌握自己的工作習慣與生理習慣,将重要的時間投入到重要的項目上;
同時,學會花錢換時間,是一個非常重要但經常被大家忽略的關鍵點。
還是以招聘為例,一般崗位HR會自己招,而涉及到一些關鍵人才或核心成員,則可能會選用獵頭服務進行;
而在候選人綜合評估過程中,不僅要考察候選人的能力,還要核查候選人所呈現的綜合素質,包括學曆、工作經驗、專業能力以及誠信度等,這就需要對候選人逐一進行測評、背調,以确保崗位匹配度。
這些工作如果都由HR自己去處理,會耗費大量精力,同時有可能拉長整個招聘周期,導緻候選人體驗差,反饋不及時,人才流失,這也是越來越多企業選擇第三方服務的原因。
在合理預算内,将工作分配給專業的人去處理,比如背景調查等工作交給背景調查公司i背調進行,不僅可以提升招聘效率,防範用工風險,HR還可以從事務性工作中脫身,将時間投入到更有價值的工作中去,實則是人效最大化的表現。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被“不花錢就=省錢”這樣的既定思維所限制,反而忽略了結果産出才是最終的價值所在。
要知道在憑一己之力無法達到理想效果,學會“花錢”,學會借助外力來提升效率,更好地完成工作,才是高效辦公的正确打開方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