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十堰鄖陽區易地搬遷

十堰鄖陽區易地搬遷

職場 更新时间:2024-09-06 02:22:07

十堰鄖陽區易地搬遷?“易地扶貧搬遷,搬的是人心,扶的是民心,強的是黨心必須堅持以易遷群衆為中心,以科學規劃為前提,以産業發展為關鍵,以社區治理為根本,才能實現群衆搬得出、穩得住、能緻富”,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十堰鄖陽區易地搬遷?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十堰鄖陽區易地搬遷(樂業安居幸福生活)1

十堰鄖陽區易地搬遷

“易地扶貧搬遷,搬的是人心,扶的是民心,強的是黨心。必須堅持以易遷群衆為中心,以科學規劃為前提,以産業發展為關鍵,以社區治理為根本,才能實現群衆搬得出、穩得住、能緻富。”

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地處鄂西北,屬秦巴山片區國定貧困縣,總人口63萬,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8456戶163491人,貧困發生率35.63%,其中易地扶貧搬遷對象22199戶63495人,占貧困戶的45.8%。近年來,始終把後續産業發展和社區治理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的重中之重,在國務院扶貧辦和國家、省市易遷辦的正确指導下,探索推行“三大五進”“1 2 N”以業定遷的易遷産業扶貧模式和“365”社會治理模式,千方百計把農民轉化為産業工人、把農特産品轉化為商品、把村莊田園轉化為景區、把群衆難事轉化為幹部家事,讓群衆搬到好地方、找到好門路、過上好日子、形成好風尚。

今年4月23日省政府批準鄖陽區脫貧摘帽,“掙錢顧家兩不誤、安幼養老都兼顧”的做法得到湖北省委書記應勇同志高度肯定,“特色小鎮 特色産業”易地安置做法得到省長王曉東同志充分肯定,全國金融扶貧現場會、全省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全省人社扶貧現場會等會議相繼在鄖陽召開,青龍泉社區等易地扶貧搬遷做法在央視建國70周年大型紀錄片《我們走在大路上》上展播。

一枚香菇興起一座城

鄖陽地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為支持丹江口水庫建設,兩次搬遷、三次移城,淹沒良田25萬畝,近20萬人背井離鄉,10餘萬人搬遷後靠,很多村莊看得到水吃不到水,種莊稼望天收,唯有換一方水土,才能富一方百姓,基于此,堅持全域大集中、全優大配套、全員大産業,在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鄖陽湖中心城區建設青龍泉社區,堅持建房先建廠、扶貧先扶業,投資8.6億元,整理土地3000畝,建設香菇産業種植示範園1200畝、襪業車間5.1萬平方米,同步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集中安置全區18個鄉鎮4237戶15380人,成為湖北省最大易地扶貧搬遷單體項目。

按照全産業鍊、全生态鍊、全價值鍊模式,區建扶貧産業園、鎮村建扶貧車間、戶建扶貧作坊,以“龍頭企業 基地 村級合作社 農戶”模式,在譚家灣鎮建設食用菌循環經濟扶貧産業示範園,依托中國工程院李玉院士和華中農業大學邊銀丙教授成立華中食用菌研究院,建設研發中心和香菇交易市場,引進上下遊企業22家,建成智能化四季出菇工廠,形成集研發、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香菇産業鍊條。在19個鄉鎮建設自動化香菇制棒車間24個、各類菇棚4.9萬個,年種植香菇4000萬棒,2萬戶貧困群衆種出了小康生活。鄖陽香菇被國家食用菌協會授予“中國好香菇”稱号,國家發改委以政策導引推介香菇産業扶貧的鄖陽模式,鄖陽“香菇之城”悄然崛起。

像青龍泉社區一樣,建成354個安置區,湧現了文旅融合的龍韻新村、産城融合的安陽口社區等14個城鎮安置區,2.2萬戶6.3萬人進城區、進園區、進集鎮、進中心村、進幸福院安置,從“窮窩窩”搬進了“金窩窩”。

一雙襪子帶富一群人

針對易遷群衆就業需求,搶抓浙江諸暨大唐襪業企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機遇,先後引進上海東北亞新等26家襪業企業落戶鄖陽,簽約襪機11200台,目前到位5980台,日産襪子120萬雙,年産值可達20億元,成為中部地區最大的襪業生産基地。按照“扶貧車間 扶貧作坊 農戶”的扶貧模式,積極引導貧困群衆購買縫頭、翻襪、定型、包裝等加工設備開辦扶貧作坊,近萬名留守婦女和老人從田間走進車間,從農民變成織襪工人,襪業扶貧經驗入選全國2019年十大産業扶貧案例。柳陂鎮貧困戶朱方明從深山搬到龍韻村,住上了一套100平米的大房子,承包村裡襪業扶貧作坊後道加工中心,帶動60餘人務工,一年純收入近20萬元。貧困戶明剛購買縫頭機和翻襪設備開辦扶貧作坊,月收入4000餘元,從老農變成了老闆,過上了小康生活。

在發展香菇和襪業兩大配套産業的同時,通過農企對接、能人帶動、手工藝傳承,引導易遷戶發展小種養、小作坊、小庭院、小買賣等,培育汽車坐墊、服裝玩具、農特産品加工等扶貧作坊2700餘個,湧現出譚山塘城、安陽陳營、茶店長嶺、柳陂沙洲等一批汽車座墊村、黃酒釀造村、粉條加工村、蔬菜種植村,帶動近萬戶群衆在家門口創業增收。身殘志堅的大柳鄉易遷戶柏化鳳,流轉土地15畝種植白芨,長江醫藥保護價收購達150萬元,不僅自己脫了貧,還帶動全村20餘戶增收緻富,其脫貧事迹在中央電視台推介。

一座青山趟出一條路

綠水青山是鄖陽發展最大的靠山。搬遷群衆易地安置後,拆舊複墾宅基地9024畝,新增流轉土地近10萬畝,漢江綠谷、耀榮木瓜、長江醫藥等42家農業龍頭企業擔當社會責任,通過“龍頭企業 專業合作社 易遷戶”方式,把農民變社員,把荒山變綠地,種植蔬果、核桃、木瓜、中藥材等特色産業基地80萬畝,1.5萬戶易遷群衆不僅挑上了“金扁擔”,還吃上了“生态飯”,守護綠水青山的日子越過越美。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2014年,鑫榄源公司負責人朱瑾豔在鄖陽試種油橄榄,經過兩年的試驗,四季常青的橄榄樹生态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可觀。疫情期間中國人保财險集團雲采購橄榄油10萬斤價值2000萬元,鑫榄源發展不忘群衆,今年新引導501戶貧困群衆種植油橄榄1000餘畝,全區達到3.8萬畝。

堅持生态、經濟、産業三化融合,通過種花種樹種春天,村莊變成景區,田園變成花園,民房變成民宿,農産品變成旅遊産品,群衆收入不斷增加,綠色紅利不斷分享。如今,綠色環保、生态有機成為鄖陽農特産品的“招牌”,藍天白雲、綠水青山成為鄖陽人民引以為傲的“标配”,秀水鄖陽、人類老家成為國内外遊客内心深處的“詩與遠方”。

一張網格溫暖一片心

堅持以人為本、以心換心,做實戶戶走到、扶貧作坊、安幼養老、強基固本四項工作,優化治理服務體系,讓群衆融入新生活、愛上新家園。

社區治理一盤棋。緊盯人的管理和服務,在區組建區群衆工作委員會、社會治理中心和矛調中心,在鄉鎮聘請金銀銅牌人民調解師、設立駐所民調室,在村配建警務室和調解室,把村治調主任納入輔警管理序列,在集中安置點成立黨組織57個、居委會17個,打造了黨建引領、多級聯動、協同發力的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

社會服務一張網。探索“365”工作法,建立“黨員、網格員、技術安全員 中心戶長、樓棟長、警長”的三員三長工作機制,開展疫情阻控篩查防反彈、環境衛生督查防髒亂、矛盾糾紛排查防激化、安全生産檢查防事故、規劃建設審查防違章、林火洪汛巡查防災害等“六查六防”,一網覆蓋,摸底排查,供需對接,精準服務,建設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際和暢、社會和諧、生态和美的“五和”鄖陽。建設安幼養老中心251個,把勞動力從照顧小孩和老人中解放出來;搭建就業動态監控平台,疫情期間點對點輸出就業1.1萬餘人。

向善向上一條心。開展家風家規大培育、家庭環境大清潔、家庭萬元增收項目大培育等“三家建設”,評選“十星農戶”,整治人居環境,涵養文明新風,健全村規民約,推動移風易俗。“開明開放、向善向上”成為鄖陽的新精神,“社會主義最好,共産黨最親,勤勞緻富最光榮”成為63萬鄖陽人民的共同心聲。(孫道軍)

來源: 光明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