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哥,我聽老人說,早上吃姜勝參湯,晚上吃姜賽砒霜,真的假的?”
“沒事兒。”
“你别光沒事沒事的,老人說的還能有假?”
“等我老了也這麼說。”
“你快講講為啥‘晚上吃姜賽砒霜’。”
老人們說話有個特點——簡單而押韻。
比如說“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等等,乍看挺有道理,越看越覺得說了還不如不說。
就好像小時候看大人在酒桌上高談闊論感覺好有道理啊,長大了才知道那是喝醉了在吹牛。
如果你繼續追問:“晚輩不才,還請前輩指點一二。”
不客氣的老人會音調低沉的回你一句“小夥子自己悟吧”,以示歲月的滄桑和憂傷。
你不能說他們說的不對,很多流傳下來的老話諺語其實是一些經驗的總結,在一定情境下是有科學性的。
如何将這種經驗對應到它所适應的情境,這是我們應當分辨的。
擡杠開始:
幾點開始算晚上?
吃的是生姜熟姜?
去皮姜還是帶皮的姜?
吃多少算安全劑量?
砒霜和姜是一個味道的嗎?
施耐庵本來想寫的是不是“大郎,起來吃姜了”?
我們來逐一分析一下。
這句話有幾個關鍵詞:晚上,吃姜,砒霜。主角是姜,時間是晚上,砒霜可以認為是誇大的形容副作用(并為了押韻)。
姜對胃有一定的刺激性作用,在白天清醒狀态下胃比較活躍,消化液分泌量大,又會攝入大量食物和水,姜對胃的刺激十分有限。
但是在睡眠狀态下,胃腸蠕動減慢,姜在胃裡停留時間延長,此時消化液分泌量減少,胃内容物也少,導緻姜對胃的刺激性大幅度提高。
要知道,姜的味道是辛辣的,引起辣感的物質叫姜辣素,曬幹後姜辣素會變成更辣的物質——姜烯酚(刺激度 幹姜>生姜)。不同于酸甜苦鹹等味道,辣味是一種物理性刺激,類似于火燒火燎,是一種灼痛的感覺,是真的在刺激你的粘膜組織。
所以為啥吃生姜驅寒?一部分原因是辣的。
這得看一下曆史背景。
古代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天隻吃兩頓飯。
“朝曰饔,夕曰飧”,日上三竿吃第一餐,大概9點左右;申時吃第二餐,15-17點,一般就是早上剩下的熱一熱就行。遇上災荒年,一天一頓飯也不保準。
晚上不吃姜,也就是說古代人到了晚上胃裡實際上就是空的,這時候再吃姜的話,這種刺激胃的副作用就會很明顯了。古代大多數平民吃的都比較簡單,基本上是有什麼就吃什麼,而且生冷不忌,加之醫療條件不足,因此很多人或多或少的都有點胃腸道疾病。如果本身就有胃潰瘍、慢性胃炎等疾病,肯定會因此加重症狀,跟吃了“砒霜”似的。
* 1949年建國初期,中國總人口5.4億,由于長期戰亂,人均糧食産量才208公斤,比饑餓線250公斤還少42公斤,可以說全國都處于普遍的饑餓狀态。西方人徹底解決吃飽肚子的困境也不過是最近150年的事,最近一次西歐爆發的大饑荒是1850年前後的愛爾蘭大饑荒。
中國有句古話叫民以食為天,中國5000年的文明史中,99%的時間都是為了吃飽肚子的血淚奮鬥史。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且行且珍惜。
有沒有發現,一句話押韻成順口溜就顯得特别喜聞樂見、易于傳播。
比如說:
“早上吃姜勝參湯,晚上吃姜賽砒霜”的韻字是“湯”和“霜”,押的是平水韻中的七陽韻,
我們嘗試作一些更高大上的“老人說”:
……
所以,這幾個問題綜合起來就是——
姜 空腹 吃完就睡 胃病=砒霜。
晚上吃姜沒問題,但是不能在胃裡長時間沒食物的時候吃姜,睡前不要吃姜,在有胃病的情況下更不能空腹吃姜。
*這裡說的吃姜,都是指的吃過量姜。多少算過量?炒菜加的那點兒肯定不算,指的是能引起胃部明顯不适的量,因人而異。
#大家健康超能團# @大家健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