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漢字從古到今經曆了的演變過程

漢字從古到今經曆了的演變過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1 10:15:22

引言:在人類社會,語言是信息傳遞的第一載體,人與人的交流依賴于語言,但是語言卻有一個弊端,它具有即時性。一旦說過,便如雁過無痕一般,消失的無影無蹤,因此便出現了文字。作為信息傳遞的第二載體,文字比語言更加“耐用”,文字的出現為信息的長時間和遠距離傳遞提供了可能。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漢字的曆史可謂源遠流長,從初具形态的甲骨文、金文到大一統的篆書,再到後來風格多變、形态各異的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等,漢字幾經演變。那麼,漢字的字形到底是跟随什麼而轉變的呢?這種具有特殊意義的符号與社會風俗又有何聯系呢?

一、寫實象形,風格多變的先秦古文字

我國的先民和世界上所有民族的先祖一樣,一開始是沒有文字的,僅僅依靠口頭語言。後來,随着語言系統的不斷完善,所需識記的信息越來越多,才一步步演化出文字。

1.文字出現之前,結繩記事

最開始,人類的智慧還不足以發明出文字,但是生活中有些事情依然需要被記錄,因此就率先發明了介于語言和文字之間的“結繩記事法”。

漢字從古到今經曆了的演變過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1

(古人結繩記事)

所謂“結繩記事”在《周易·系辭》裡面有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簡單理解的話就是,在繩子上打結來幫助記事。上古時期,先民靠采集、狩獵生存,生活方式很簡單,但是依然需要記錄一些事情。比如說,天氣的變化規律,獵物的多少,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借助外物來記住重大事件,無疑是一次質的飛躍。

當然這裡的結繩不僅是簡單的在繩子上打結,它要繁瑣的多,甚至比我們現代的一門文字還要複雜。繩結的顔色、材質、粗細、經緯都有不同的含義。比如說,光是材質就有動物毛線、樹皮、草繩、麻繩等幾十種類别。《春秋左傳集解》雲:“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亦足以相治也。”

漢字從古到今經曆了的演變過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2

(結繩記事的方法)

例如,本部落獵獲了三十隻羊,先把繩子塗成紅色表示成功,然後用羊毛的編織物在上面打結,三個小結表示“三”,最後一個大結表示“十”。這種樸素的記載方式正契合了當時原始的生活方式。

2.随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圖畫文字出現

後來,中國進入奴隸社會。奴隸社會,大規模的生産勞動協作的模式節約了大量的生産力,而這些節約出來的生産力便可以去做一些别的事情,比如說發展手工業、商業。為了保存現有的生産資料,以往的結繩記事已經不夠用了,是以出現了新的信息載體——圖畫文字。

《漢書·藝文志》中記載:“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古文...凡數十篇,皆古字也。”這些是傳說中的古文字,包括庖羲氏的“龍書”,神農氏的“八穗書”,黃帝創作的“雲書”,少昊氏的“鸾鳳書”等等。這些字的筆畫因為起筆粗、落筆細字體像蝌蚪而被稱為“蝌蚪文”。但是,這些文字僅僅出現在史書中的寥寥數筆中,失傳已久,沒有相關文字可考。

我國最早出現的可識記文字為“骨刻文”,這是一種刻在獸骨上的圖畫文字。我國先民最開始的文字并非由筆畫組成,而是一些比較形象的圖畫,比如說“山”就簡單的畫出山的形象,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象被簡略的畫下來,作為記事文字,正可謂“書畫同源”。

前期的骨刻文多為記錄社會生活,比如,表現人和動物的各種行動,記錄數字、植物、自然界的各種事物。這種圖畫文字較為簡單,更像一幅幅簡易畫,沒有複雜的深層意思,多為直接反應人的社會活動,當時的社會生活也沒有現在這樣豐富多彩,圖畫也較簡單,一般為表現采摘、狩獵、自然現象等。

漢字從古到今經曆了的演變過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3

當社會生活越來越豐富的時候,簡單的圖畫已經不足以表達現有的生産資料和思想文化,因而後期的骨刻字出現了很多會意字。

所謂會意字,一般是兩個以上獨體漢字的組合,比如說畫一個人手裡拿着武器,意為“攻”。這時期的骨刻文,圖畫性開始減弱,符号性增強,更像一些簡單的符号,為下一個成熟文字的出現做好了鋪墊。

3.崇尚鬼神的殷商,為占蔔而生的文字,甲骨文的出現

光緒年間,有一個金石學家叫王懿榮,有一天他在尋醫問藥的時候來到河南安陽,當地盛産一種包治百病的藥材叫“龍骨”,當王懿榮看到這種藥材的時候,他敏銳的發現這是一種刻有古代文字的遺物,這種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得以重見天日,這就是“甲骨文”。

漢字從古到今經曆了的演變過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4

(甲骨文)

作為我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出土于殷墟,它所記載的為商朝晚期的占蔔記事,處于奴隸制巅峰時期的商朝有三大特色,信史、飲酒、敬鬼神。殷商時期,依然流行對于自然萬物的崇拜,比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這時候的人們對于自然界的探索遠遠不夠,無法理解萬事萬物的規律,因此這些永恒不變的事物便成了商人的“帝”信仰。

“帝”是商人信仰中至高無上的權威,它超越萬物存在,俯視人類,主宰人世間的一切社會秩序,統治自然神祇,因而人類需要對它絕對恭敬。

擁有信仰的商人熱衷問蔔,他們問蔔的對象包括天神、地祇和人鬼,通俗來講就是對自然氣候的控制,人世間的禍福兇吉,以及戰争勝負、政權衰敗的問蔔。正是因為商人的熱衷問蔔,作為蔔文的字符——甲骨文,應運而生。

這些刻在加工過的龜甲和獸骨上用于占蔔的符号是“記事刻辭”,也是甲骨文的主體部分。由于甲骨文是由刀刻在堅硬的骨質上面,它的筆畫多為直線,而且粗細均勻,字體挺拔、堅實有力,字體也以易于雕刻的長方形為主。

甲骨文作為早期文字,仍然帶有些象形圖畫的痕迹,并且字體稍顯稚嫩古樸,但這仍是先民智慧的結晶。

漢字從古到今經曆了的演變過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5

(甲骨文對照表)

4.寫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因祭祀而興起的金文

在有了甲骨文做基礎以後,又出現了金文。商周時期,我國的青銅鑄造技術就已經相當成熟,為了烹煮祭祀之用,當時的工匠制造了一種容器——鼎。作為祭祀器具的鼎就成了新興文字的載體,因此金文也被稱為“鐘鼎文”。

商代的金文字數較少,一般隻有幾個字,到了西周,字數顯著增多。後來出土的周宣王時期的毛公鼎字數多達497,涉及的範圍也較廣泛,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祭祀都廣有涉獵。

其中,商朝的金文大多是表示族徽的圖形文字,因而圖畫性較強,筆畫粗細不一緻,看起來古樸自然,更像是一個圖案。到了商朝末期,已經出現較為長篇的銘文,這時候的銘文有的字體已經比較規範,比如《戌嗣子鼎》。

漢字從古到今經曆了的演變過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6

(金文)

西周時期,由于手工業的發展,社會分工明确,号稱“百工”,官府對這些手工作坊進行統一管理,這也為金文的發展提供了條件。西周繼承了商代的青銅冶煉技術,并且種類更加豐富,手藝精湛,金文也在這一時期轟轟烈烈的發展起來。

西周時期的金文經曆了筆力厚重、肥筆較多,大小不一到結構規整、字體勻亭,筆法圓勁的轉變,逐漸展現出王朝的端莊肅穆之氣,也為後世文字發展打好基礎。

二、書同文,大一統的秦朝,規範統一文字的出現

時間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此時的中原地區,混戰一片,群雄割據,各個諸侯王占地稱雄,是以導緻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在分裂狀态下,諸侯國各自為政,語言文字皆不統一,甚至你“出個國”都要帶翻譯,這給人民造成了大大的不便。

後來,千古一帝秦始皇統一了六國,結束了中國的分裂狀态,為求國家的統一他規定“書同文”,至此全國統一的規範文字——小篆誕生了。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始皇命李斯在秦國文字大篆的基礎上整理規範的通行文字。戰國時期的“文字異形”,書寫不一緻給統一的國家造成極大的混亂,小篆的出現大大緩解了這些問題。《說文解字》中記載:“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

漢字從古到今經曆了的演變過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7

(“馬”字的統一)

作為一種通行的文字,小篆相較于以前的文字筆畫較為規範,章法自然,結字端莊。從後世流傳下來的石碑拓片來看,秦篆書風自由、筆力遒勁、線條勻稱,字體呈豎式。

小篆的字形或多或少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氣。秦朝天下初定,秦始皇迫切的想要完成大一統事業,因而才頒布“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诏令。剛從混亂的局面發展而來,天下的臣民并非一心,崇尚法治的秦朝因而以嚴刑峻法加以鎮壓,書法文字之中也不自覺帶有些嚴謹的氣氛。作為統一的大國,須有大國風範,文字也不可過于“輕佻”,端莊大方為重,小篆顯然無比符合這些條件,也為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漢字字形由實用到美觀的過度,走向書法藝術

前文論述的文字,由圖畫文字到符号文字,由古樸自然走向嚴謹規範,漢字也完成了它的第一項任務——傳遞信息,此乃漢字的第一大功能,實用功能。到這裡,漢字的下一步發展變得高大上起來,追求藝術效果,現在要的不僅是實用了,更要美觀。

1.漢字演變史上的轉折點——隸書

隸書與小篆基本為同時代的文字,不同之處在于小篆是官方文字,隸書起于民間。

相傳,隸書為秦朝時的書法家程邈所創,比小篆更為簡易,書寫簡單,因此被秦始皇所采納。如果說小篆是象形古文字的結束,那麼隸書就是筆畫化新文字的開始。

相較于小篆,隸書不僅書寫簡單,它的藝術性也更強。隸書字形更加寬扁,左右分展,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更具有靈性的動感。隸書起源于秦朝,因其特有的美感被當時人賞識,後來,小篆因為書寫複雜逐漸被隸書取代,到了東漢時期,隸書的發展也達到了巅峰。

漢字從古到今經曆了的演變過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8

(漢隸《曹全碑》)

“隸變”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從隸書開始,漢字已不僅僅是一種文字了,更是一種書法藝術。開放的結構、運動的線條,對隸書的喜愛體現了時人對書法之美的追求,以及思想禁锢的打破。

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書寫工具的發展也為書法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在其後的幾百年間,隸書雖有沉寂期,終以其獨特的美感在清朝碑學複興浪潮中迎來了“第二春”。

2.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做楷模——楷書

作為我國最長盛不衰的文字,楷書堪稱“字中楷模”。《辭海》對它的解釋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做楷模。它的曆史淵源流長,很多學者認為東漢書法家王次仲是它的創始人,楷書因其端莊大氣、簡潔美觀而流行至今,現在仍是我們的官方文字。

書法中自有“漢隸唐楷”之稱,唐朝不是楷書的出現之時,但卻是它的巅峰之時。楷書出現以後,幾經流變,相關追随者無數,比較著名的“顔柳歐趙”楷書四大家中有三個人出于唐朝。

漢字從古到今經曆了的演變過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9

(歐陽詢《翟天德墓志》)

以唐楷為例,字形方正挺拔,氣宇軒昂,一派盛唐氣象。作為我國最繁榮發達的封建王朝,唐朝無論是社會經濟還是思想文化都達到了新的高度,書法藝術也百花齊放,作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楷書,名家頻出,發展到了巅峰。

唐人喜歡華麗繁複,追求端莊大氣,如果把書法比作花朵,那楷書一定是雍容華貴、頗有“正宮範”的牡丹花。唐人喜愛牡丹,同樣也喜歡這格局大氣端莊有方的楷書。大唐盛世經濟繁榮,思想開放,楷書藝術也根植于這肥沃的土壤蓬勃發展,恢弘大氣、格局方正的楷書藝術也是這盛世的另一種展現。

3.行雲流水、風骨灑落——行書和草書

中國的書法發展史上,除了這些方方正正的文字字體還有更能表現個人風格的字體,寫起來也更加行雲流水、灑脫飄逸,其中最有代表性、成就最大的就是行書和草書。

張懷瓘的《書斷》中說:“行書者...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行書起源于東漢,在楷書基礎上發展而來,相較于楷書書寫更為簡易,結字更加具有動勢,灑脫恣肆。東漢末年出現以來始終沒有得到普遍應用,直到東晉王羲之的出現才使它真正流行起來。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思想文化異常活躍,儒釋道三教開始出現合流的迹象,這一時期文學藝術服務于政治教化的要求減弱,文人們可以盡情馳騁自己的才情。魏晉士人們縱情任性,飲酒放歌,風骨無限,謹嚴的楷書不足以表達個人的風範,灑脫的行書在這時候也流行開來,書聖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也讓晉朝的行書藝術達到巅峰。

漢字從古到今經曆了的演變過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10

(王羲之《蘭亭集序》)

草書也形成于漢代,《說文解字》有雲:“漢興有草書。”字體上的草書并非随意潦草寫就的,看起來雜亂不堪,筆畫狂放,其實内含法度。草書流傳時間很長,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唐代的張旭和懷素的狂草,号稱“颠張醉素”。唐王朝這個寬容的時代,再次以它無與倫比的包容性給這些個人性極強的書法藝術提供了繁榮的條件。

結語:中華上下五千年,承載着厚重的文化傳統的便是我們這風格多變的漢字,從實用性到藝術性,這質樸的方塊字始終緊緊跟随時代的潮流,以其身反映社會的變遷。

參考文獻:《周易·系辭》

《春秋左傳集解》

《漢書·藝文志》

《說文解字》

《辭海》

《書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