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俗語,叫“言輕莫勸人”。
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說話沒有份量,就不要講大道理去勸别人。
怎樣才叫做“說話有份量”呢?
至少要能了解對方,說話能說到對方心坎上。
杜牧寫給薛濤的一首詩,就是反面案例。
大唐女詩人薛濤走紅以後,同時期的名流才子紛紛與她詩文酬唱。
晚唐大詩人杜牧,也想得到才女的青睐。
可關鍵是,人家薛濤比你杜牧要大30多歲呀,你在别人眼中就是一個沒懂事的娃娃。
但杜牧不甘心,于是煞費苦心地寫了一首詩,想要寬慰薛濤。
而正是這首詩,惹惱了薛濤。
這是怎麼回事呢?
秋天的鳥
我們來讀一讀杜牧這首《題白蘋洲》。
山鳥飛紅帶,亭薇拆紫花。
溪光初透徹,秋色正清華。
靜處知生樂,喧中見死誇。
無多珪組累,終不負煙霞。
一、先誇容貌很美麗
紅帶,鳥名。
拆,同坼,這裡指綻開的意思。
溪光,溪流的水色。
清華,清雅美麗。
這四句話的字面意思是:紅帶鳥在山中飛,紫色的薔薇花在亭中綻開;溪流的水色清澈透底,秋天的景色清雅美麗。
前三句,分别從鳥、花和溪三個景物,描寫了秋色的美好。
第四句,得出了一個結論:秋色清雅美麗。
奇怪的是:秋天,不應該滿目蕭條麼,詩人為什麼要寫秋色的美好呢?
其實這是借喻的手法。
詩人把薛濤的容貌比喻成秋色,他想表達的意思是:雖然你已年老,但是容貌仍然清雅美麗。
您看,這不是明擺的胡說嘛,杜牧都沒有見過薛濤,他怎麼敢說薛濤仍然清雅美麗?
這說明杜牧沒有用心麼?
不,這正表明了杜牧的良苦用心。
隻不過他和薛濤太陌生了,所以隻能按常情來猜度薛濤的心思。
他心裡想,薛濤這麼大年紀了,應該特别在乎自己的容貌,所以先誇一誇容貌。
接下來呢?
杜牧繼續想,薛濤還應該感覺到很孤獨。
如何才能減輕她的孤獨感呢?
薔薇花
二、再證明孤獨也很好
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在安靜的地方,才能知道“生”的樂趣;在喧鬧的環境中,反而容易見到有人誇贊“死”的好處。
杜牧為了能減輕薛濤心中的孤獨,他強行找理由來證明孤獨的好。
那麼孤獨,有什麼好處呢?
可不就是“安靜”麼?
一個人待在安靜的地方,沒有世俗的煩惱多好。
但如果隻說安靜很好,又感覺說服力不夠。
所以,杜牧又強行找到了“喧鬧的不好”:在喧鬧的地方,經常有人因為生活的煩惱對生活失去信心。
這樣,“安靜的好”與“喧鬧的不好”,就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就很有說服力了:雖然你很孤獨,但是安靜啊,反而比喧鬧更好。
您看,正是因為強行找理由,才顯示出杜牧非常用心。
他是真心希望薛濤過得更開心一些。
誇完了容貌,又證明了孤獨的好,杜牧還覺得不夠。
他又非常貼心地補了兩句。
溪水
三、再拿自己做比較
珪組,官爵。
煙霞,指山水美景。
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沒有被官爵所累,總歸不會辜負山水美景。
這兩句是掏心窩的話。
杜牧正是被官爵所累,所以不能他心裡一直不痛快。
他這是拿自己和薛濤做比較:你看,你不像我這樣被官爵所累,你可以盡情地欣賞山水美景。
言外之意就是:你現在可比我好多啦!
要是一位朋友對你說這句話,會非常有份量。
為什麼?
很簡單,勸你的朋友,比你過得還糟糕,你還好意思繼續傷心嗎?
這是一種反襯的手法,通過自己的不如意來反襯對方生活的美好。
您看,杜牧補充的這兩句話,是非常貼心的。
我們來回顧一下這首詩的行文脈絡:
(1)詩人先用借喻的手法,誇贊薛濤雖已年老,但容貌依然美麗;
(2)再用對比的手法,強行找理由,證明孤獨也很好;
(3)結尾再用自己做比較,用自己的不如意來反襯薛濤生活的美好。
您覺得這首詩寫得怎麼樣?
我認為至情至理,杜牧是真用了心。
但這樣的一首詩,怎麼會惹惱薛濤呢?
水芙蓉
四、惹惱了薛濤
我們來看看薛濤的回複。
《酬杜舍人》
雙魚底事到侬家,
撲手新詩片片霞。
唱到白蘋洲畔曲,
芙蓉空老蜀江花。
這首詩比較簡單,我直接翻譯成白話:你幹嘛要給我寫信啊?我本來寫了很美的新詩,正在拍手吟唱,結果看到你寫的這破詩,頓時覺得自己就像蜀江的芙蓉花一樣孤獨衰老了。
言外之意就是:我本來沒覺得孤獨衰老,結果你這首詩反而讓我有了這種感覺。
您說尴不尴尬?
杜牧本來想好心勸慰一下薛濤,結果薛濤反而覺得這首詩是在故意撩起悲傷。
我猜想,杜牧收到薛濤的回信,應該很納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果?
答案非常簡單,因為杜牧根本不了解薛濤。
杜牧認為,薛濤會覺得自己年老色衰,而且會感到孤單。
其實别人薛濤過得挺好的,根本不用杜牧瞎操心。
您說,杜牧寫這麼一首詩,是不是自讨沒趣?
這就叫言輕莫勸人,不了解别人,不能把話說到對方心坎上,就不要瞎勸。
否則,就有可能像杜牧這麼尴尬。
不過,杜牧這首詩确實是好詩,如果要勸慰知己,您可以學一學呢。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于古詩,歡迎關注我,我每天都會為您解讀一首古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