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長江網11月19日訊(長江日報記者汪甦)今天的華創會,帶着新時代的磁場,吸引越來越多的華人華僑歸國幹事創業。對于這個群體,擁抱新時代、共享發展機遇,把“我的夢”融入“中國夢”,是響徹海内外的最強音。
孫小蓉:19屆華創會“我每一屆都來”
孫小蓉博士在2018華僑華人創業發展洽談會上發言。通訊員 劉賽攝
“我是華創會的元老,也是見證者。從第一屆到第十九屆,每一屆都來。” 去年,孫小蓉通過華創會的平台展示了宮頸癌篩查及診斷機器人的新技術,今年,她将帶着技術“開花結果“的新項目再度參會。
“第一屆華創會的規模沒有像現在這麼大,但是在科技創新帶動産業創新的過程中,功不可沒。”回憶自己的“華創路”,孫小蓉如數家珍。1992年,她從武漢同濟醫學院畢業後考去美國讀博士後,發明的人體細胞成分的純化、分離、濃縮技術取得多項專利。1999年,她帶着科研成果回國,創辦了“蘭丁醫學高科技有限公司”,成為國内首家癌症早期診斷和檢測的專業服務機構。2001年,她參加第一屆華創會,通過這個平台,實現了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2003年,她利用新技術為30萬湖北農村婦女作了宮頸癌篩查,1500餘人早期宮頸癌患者被發現得到了早期治療。2017年,她帶着全球首台人工智能移動宮頸癌取材車亮相華創會……每一屆都結碩果,每一屆都有收獲。
“漢南區已經十幾年沒有婦女死于宮頸癌,這件事給了我新動力,繼續帶領團隊研發人工智能診斷機器人。”她介紹,有了新技術,農村婦女們可以像淘寶一樣在家看病,把宮頸細胞取下來以後寄到實驗室。“現在我們有了宮頸癌篩查雲診斷平台和機器人雲診斷,報告出來,醫生、受檢人可以随時随地用手機看報告,非常便捷。”
“回國創業20年,我感受最深的是如果沒有政策、沒有平台的支持,即使再聰明的人,都很難成功。”孫小蓉倍加珍惜華創會給予的資源與幫助,“會不是開完就完了,通過這個會傳遞了很多信息,相關部門還制定了很多新的政策,給我們歸國創業者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條件,甚至幫助解決資金周轉難題,讓企業活了過來。”
随着“一帶一路”推進,孫小蓉的企業已在印度尼西亞建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研發的民生項目也走進巴基斯坦等海外市場推廣運營。“去年,我們的新技術一亮相就受到參會代表的關注,華創會讓我們越走越遠,華創會的寬度也越來越寬。”孫小蓉對新項目的前景充滿希冀。
陳義紅:每一次來華創會就像回家
新特光電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義紅。 通訊員陳希 攝
“從2002年參加華創會到現在,我從客人變成了主人,每一次來華創會就像回家。”新特光電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義紅對華創會有着深厚的感情,今年他将作為嘉賓代表在活動論壇中發言。
“華創會在不同階段帶給我不同的意義。當我看到武漢有這樣一個機會和發展條件,跟自己的背景專業應用相吻合的時候,我的心蠢蠢欲動。”1998年,陳義紅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01年,他回國在光谷創立新特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從事激光産品開發和産業化。至今,他仍保留着第一次參加華創會的發言稿,“當時演講題目是《經曆創業就是一種成功》,我和大家分享了初創企業的經曆,到現在回想起仍然心情澎湃。祖國改革開放帶來的日益繁榮昌盛,像巨大的磁鐵深深地吸引我要回國報效祖國。”
在他看來,華創會初期是吸引海外學子歸來,落戶湖北武漢創業,後期是有好的項目投資、引來技術和資金,最後,華創會成為創業者和政府交流的平台。在這過程中,陳義紅的角色也慢慢從參加者轉變成為參與者、組織者。“每次在群裡和新加坡的同鄉交流時,我就現身說法給武漢‘拉票’,從‘四辦’的優化營商環境到招商引資的有利政策,推介這座城市的發展機遇與活力。”在他的牽線搭橋下,此後每屆華創會都有新加坡華人華僑組團參會的身影,簽約的項目、達成的意向也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
“今年,我将結合專業,在論壇上和大家探讨激光技術在智能制造中的應用。”陳義紅介紹,武漢市特别是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是我國智能制造及激光産業的重要集聚區,已形成了在人才、科技、教育、政策、服務等方面的優勢,打下了良好的産業基礎,走在全國前列。伴随着《中國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的施行和智能制造試點示範項目的展開,智能制造産業将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涵蓋所有上下遊産業,“希望華人華僑一起抓住曆史機遇,再繪行業藍圖。”
向家甯:獲得首屆華創杯獎項,是我紮根武漢的動能
凱瑞康甯生物工程(武漢)有限公司創始人向家甯。通訊員付燕 供圖
“我和華創會的故事發生在2014年6月,雖然5年過去了,但對我來說仿佛還在昨天,曆曆在目。”參加首屆“華創杯”創業大賽前兩個月,向家甯創辦的凱瑞康甯生物工程(武漢)有限公司正式落戶光谷生物城,兩個月後,他申報的靶點線粒體活性自由基抑制劑項目一舉獲獎。
10萬元獎金用于企業人才獎勵資金,獎杯和證書則被他珍藏在家中,“作為武漢人,這是我從美國留學工作回到家鄉創業的起點和見證。”
美國留學的向家甯,1992年加入葛蘭素史克,一幹就是9年。之後加入到矽谷,經曆了創業制藥公司的運作。2007年再次回到葛蘭素史克全球中樞神經藥物研發中心,獲得在中國做新藥研發特别是中樞神經藥物研發的第一手資料。2004年,他毅然回國創業,“一是故鄉情結,二是光谷的創業環境和優厚政策吸引我回來幹事創業。”
2014年6月,機遇降臨,華創會首次增設了首屆“華創杯”創業大賽。“我從大學校友那裡聽到這個好消息,對初創企業真是一場及時雨,不僅吸引我回國創業,也幫助初創者整合各種資源,提高創業成功率。”向家甯還清楚地記得,大賽總共吸引了205個項目報名,最終有10個項目進入決賽,其中有4個項目屬于生物醫藥,向家甯團隊就是其一。
作為剛落戶光谷的新企業,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光谷生物城都給予了支持推介,向家甯團隊拿到了參賽券。“很幸運的,在實力強勁的對手中,我們憑借技術‘硬核’,一路綠卡走到了最後。”
華創杯的獲獎,為企業發展埋下了一顆優良的種子。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企業飛速發展,很快第一輪拿下了百萬美元的風投資金,至2017年已進行了3輪融資。而最初參賽的項目已經發展成為該企業的中樞神經系統(CNS)疾病藥物開發平台。
“我和華創杯同生同長,它是我起步的跳闆,也是激勵我紮根光谷、紮根武漢,回報家鄉的源源動力。”向家甯飽含深情地說道。
程鵬:我願意做翺翔在祖國與國際間的“海鷗”
中國旅美科協總會2019年會長程鵬。本人供圖
人們親切地将回國創業的人稱為“海歸”,還有一些人頻繁往返于祖國與僑居國之間,以自己獨有的方式為國效力,他們被形象地稱為“海鷗”。中國旅美科協總會2019年會長程鵬就是這樣的“海鷗”,作為将華創會引向海外的“使者”,他往返于美國匹茲堡和湖北武漢,架起了一座加深友誼共同發展的橋梁。
“武漢九省通衢,匹茲堡坐落三河彙合處,也是交通樞紐城市;武漢有武大、華中科大,匹茲堡有匹茲堡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兩座姐妹城市有着近40年的友好城市關系,兩市一直在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開展交流與合作,兩城既具有格局和經濟相似性,也具有發展借鑒性。”2017年6月5日,在程鵬的牽線搭橋下,華創會走出湖北,首次來到美國匹茲堡進行專場推介。
當天推介專場現場,不僅當地政府官員悉數到場,還有來自匹茲堡和部分美東地區的100多位華僑華人參加了活動。“現場播放了武漢城市人文、經濟、地理情況介紹的視頻,悠悠黃鶴樓、恢弘長江大橋、大美東湖的鏡頭映入眼簾,大家都被大江大湖大武漢的美驚豔到了,我也驕傲地指着畫面介紹,那就是我的故鄉。”程鵬說,通過那次專場推介,當地人進一步了解了武漢,也激發了華人華僑回國投資的熱情。
本屆華創會,程鵬組了個“高大上”的豪華團隊參會,中國旅美科協總會的多名會員将帶來多項旅美科協美國賽區大獎賽的獲獎項目——實驗室信息化、癌症免疫治療、心梗治理藥物、煙氣治理、智能煉鋼、加濕器除黴、互聯網電商以及智能教育項目。該協會以科技從業者為主,會員包括在美華人教授、企業家、管理人員以及法律、教育、金融專業人才8000餘人。
【編輯:李智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