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艾葉的禁忌?來源:運城新聞網□馮淑萍,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吃艾葉的禁忌?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來源:運城新聞網
□馮淑萍
說起艾草,我們一點都不陌生,艾草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絲絲相關。端午節,人們常用艾草“驅蚊蟲”、日常生活中,還會用艾葉泡腳,以及遍布街巷的艾灸療養,讓我們對艾或多或少都有了解。那麼艾究竟是種怎樣的植物?它的功效究竟如何?在食用方面有什麼樣的講究?
艾草,别名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蒿、蓬藁、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葉厚紙質,被毛密而厚,中部葉羽狀淺裂,上部葉通常不分裂,橢圓形或長橢圓形,葉揉之常成棉絮狀。《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
關于艾葉的性能,《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灸用艾葉,一般以越陳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
艾以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是婦科常用藥之一。用其煮水洗浴,可防治母嬰感染疾病,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還可以制成藥枕頭、藥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及虛寒胃痛等;艾葉曬幹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藥用。此外,艾草亦可作殺蟲藥或薰房間消毒之用。現代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
艾草食用已有千年曆史,《本草綱目》《黃帝内經》對艾草食用都有記載,食用艾草具有除濕祛寒、理氣血等諸多功效。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也可以用來包艾葉餃子、煮艾葉雞蛋、煲艾葉雞湯等,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不過艾草雖然能吃,但食用時要注意,艾草一定要吃新鮮的嫩尖、嫩葉,老艾草隻可曬幹後熏蒸泡澡及艾灸使用,不可食用。這是因為是藥三分毒,艾草也不例外,艾草嫩葉期的藥性很低而成熟期的藥性較強,相對而言毒副作用也較大,所以食用艾草一定選擇剛發芽的嫩葉,而不能選擇端午前後成熟的艾草。食用艾草時,要控制用量,要以添加、輔助為主,而非主食。
春暖花開,萬物萌發,讓我們一起采艾食艾,感受大自然的饋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