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有個人們看起來覺得挺殘忍的事兒,那就是殺嬰,即殺害幼崽。獅子、大猩猩、黑猩猩、河馬、海豚等很多動物都有這種行為,不少文章都寫過動物殺害幼崽的原因,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為了繁育,即讓雌性重新進入可交配狀态,因此多發生在一雄多雌的動物群體中。
由于雌性動物一旦懷孕,接下來就有較長一段時間的孕期和哺乳期,在此期間雄性無法與雌性進行交配繁育,比如大猩猩産後就有2年到4年的時間無法交配,雄性為了滿足需求,便會殺掉雌性的幼崽,讓其恢複到可再次交配、生育的狀态。
如果一雄多雌社會的更換了雄性首領,殺害幼崽的行為也會随之增多,因為這位新的雄性首領急需樹立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與群體中的雌性們交配便是一件要事,它們要在自己有限的任期内完成與群體内雌性成員的交配,所以迫不及待地殺害上任首領留下的幼崽。
其次,為了後代,即确保群體中的幼崽都是自己的血脈。
我們拿獅子舉例,獅群中當雄獅被挑戰、打敗後,新來的雄獅便會大開殺戒,它會找到并殺掉那些原本被雌獅保護得很好的獅子幼崽,因為這些幼崽無一例外都是“前任”的孩子,它們長大後一來對自己是威脅,二來對自己的後代是威脅。
在卷尾猴群體中,雄性還會為了避免自己的後代在未來繼承猴王地位時受到挑戰,而更偏好殺害“前任”留下的雄性幼崽,将自己孩子未來的競争者直接扼殺。
另外,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有殺害幼崽行為的哺乳動物中,雌性個體一年中可多次繁殖的動物占了絕大多數,也就是說它們在自己的幼崽遭到殺害後,能夠短時間内恢複到可交配、可生育狀态,比如雌性大猩猩的恢複期隻需要1周到2周,這也是動物界殺害幼崽行為之所以會存在的原因之一。
雖然無論雌雄都有殺害幼崽的行為,比如雌老鼠會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多的喂養,而殺害同伴的後代(不知為何,同伴也會甘于喂養有殺子之仇的雌老鼠的後代),但是“兇手”中最常見的還是雄性,雌性在這種處境中,當然不會僅僅是任由其發展而無動于衷,它們也演化出了一些應對方法,比如雌性合作,又比如改變交配習慣。
雌性之間合作,最具代表性的還是獅子。一個獅群中通常有4到5隻雌獅,它們在群體中承擔着狩獵、生育、守衛等角色,當幼崽被殺掉,這些雌獅有時也會聯合起來對抗雄獅,給自己的孩子謀求生機。
改變交配習慣,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倭黑猩猩。倭黑猩猩在交配這方面“名聲不好”,好像它們随時随地、無時無刻都在交配。
但這種行為對于群居的倭黑猩猩來說,一方面減緩了彼此之間的沖突,另一方面也使得它們無法判斷出小倭黑猩猩的父親是誰,别說雄性倭黑猩猩分不清,雌性倭黑猩猩都可能會混亂,所以也就不存在殺害幼崽的行為,因為誤傷自己的孩子就不好了。
有人會問,物種之所以活着,不就是為了種群的延續嗎?幼崽一次次慘遭殺害,種群繁衍不就成問題了嗎?的确如此,比如大猩猩瀕危的其中一個原因,就與雄性殺害幼崽導緻不少小大猩猩活不過3歲有關。
但是,這其實是種群繁衍和個體基因延續的問題,對于物種來說,個體存續才是更為重要的一個,而它的存續意味着産生更多具有其基因的後代,由此産生的行為,對它們來說,才是“值得去做”的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