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面皮子、快包花椒老、
咋個家、紅黑麼法、這女女長得西……”
近日,漢台區有戶外公共場所
豎立起寫滿漢中方言的公益廣告牌
充滿地方特色的詞語吸引遊客
市民駐足觀賞
不少人還跟着字念
一時間引起網友們的熱議
網友質疑:自己作為土生土長的漢中人,看牌子上有些字好像寫錯了,這樣寫是否合理規範?
網友認為:可以接受這一寫法,是宣傳、學習漢中方言的一種途徑。
為此,記者進行了采訪
↓↓↓
有對錯之分:
公共服務領域用字應謹慎
這‘喋面皮子’的‘喋’是不是寫錯了呀?
我們在網絡、電視上看到的
一般都是這個‘咥’字
近日,正在廣告牌前觀看的市民宋女士拿出手機,邊查詢邊給記者詳細解釋:“不是所有方言都是音譯出來的,有些是有規範漢字的,所以不能随意寫。比如‘咥’,新華字典讀音dié,基本解釋為‘咬’。百度百科顯示,‘咥’是陝西關中、河西走廊一帶的方言土音,是吃的一種方式,從字面意思看,吃至極緻為之咥。”宋女士表示,雖然這種廣告牌設計、創意有趣又吸睛,但還是應該嚴謹一些。把錯别字當成方言用字來宣傳不利于文化傳承,還容易讓不了解漢中文化的外地人産生誤解。
在某文化單位任職的市民馬先生與宋女士持同樣的觀點。他告訴記者,規範漢字使用在我國是有具體要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三條規定,公共服務行業以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服務用字。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要求加強語言文字規範化标準化建設,強化學校、機關、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網絡信息、公共服務等領域語言文字監督檢查,将語言文字規範化要求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創建内容。在公共服務領域,尤其是作為對外宣傳漢中城市形象的展示牌,用字應該多多考究、慎之又慎。
沒有對錯之分:
方言發音對應哪個字
沒有準确認定的依據
“我覺得這是一種城市文化的傳承,既洋氣又學到俚語,非常棒。而且方言本來就是一代代漢中人口口相傳的,不必吹毛求疵,非得較真用哪個字才是最準确的表述。”采訪中,也有不少市民持沒有對錯之分的觀點。
對漢中民俗頗有研究的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漢中方言從古至今一直不斷變遷。在同一時間段,全市範圍内各個區域的方言讀音差異很大。舉例說,表達“提過來、拿過來”這個語義的,城固縣一般說“lāo來”,略陽縣說“ tài來”,到了漢台區又習慣說“diā來”。同樣一個意思,幾個縣區使用的語音不同,又怎麼能規範到一個标準的漢字?所以究竟用哪個字對哪個字錯,根本沒有可以準确認定的依據。
有市民建議,政府是否可以出個文件、規定,将約定俗成的一些方言用字規範起來?對此,記者咨詢了法律工作者,他表示,語言文字不是地方性事務,地方沒有立法或出台文件規定方言用字的權利。
從事文化傳播工作的朱先生介紹,方言是脫離了标準書面語的地域性口語交際系統,書面文字體系上并不完全依賴于共同語,方言用字一般是約定俗成的,方言發音對應哪個字是規範漢字,國家和地方也沒有一個标準用來參考,而且這個方言規範字标準也不好制定:“舉例說明,‘趕緊把孩子的三好學生獎狀biā到牆上’,字典中漢語拼音沒有‘biā’這個音節,無法有對應文字,更遑論用哪個漢字是規範的。對外宣傳的方言用字,盡量使用約定俗成的字就行。沒有發音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像‘咂八五西’這種用音譯漢字表述的,特别注釋一下屬于音譯就更加妥當。”
快告訴留言給漢小布
你怎麼看?[機智]
漢中日報記者:曹娜
編輯:子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